心科普田利平主任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最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153379.html

田利平,中共党员,医院技术顾问,内科系名誉主任,心血管内科名誉主任,主任医师,市心血管学会名誉主任,新乡医学院兼职教授。从医30余年,对心血管疑难危重病如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炎、风心病等有丰富的诊疗经验。能熟练完成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心脏起搏器的安装等心脏介入诊疗技术。发表国家级论文20余篇,获洛阳市科技成果奖4项其中有二项一等奖,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医师等荣誉。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已成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两种疾病。

心血管疾病和肿瘤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两个主要“杀手”。尽管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两个独立的疾病,事实上很多研究都显示这两种疾病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目前公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膳食纤维等,同时也是肿瘤的危险因素。其中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等因素是可以控制的,成为可变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种族等是无法控制的,称为不可变的危险因素。

一、心血管病和肿瘤的可变危险因素

1.高血压

高血压与血管重构及结构性心脏重构相关。高血压可引起动脉管壁发生氧化应激反应,这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机制。长期血压升高会导致左室壁肥厚,引起高血压性心脏病,最终进展成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

很多研究发现高血压与癌症相关。目前认为最可能和血管生成因子有关。众所周知,肿瘤主要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发新生血管生成,高血压患者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也是升高的。高血压的缩血管物质血管紧张素Ⅱ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成。高血压患者体内高水平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高血压和癌症的发生可能有的共同生物学基础。此外,高血压通过氧化应激引起血管壁损伤,因此氧化应激可能是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另一生物学机制。

2.高脂血症

血脂水平和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过量时,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血脂升高与肿瘤的相关性目前尚不完全明确。许多研究发现癌症患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并不高,原因可能与肿瘤本身改变胆固醇的代谢和吸收有关。

胆固醇及其代谢产物在冠心病和癌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直是医学研究热点,27-羟化胆固醇在结构和功能上与雌激素非常相似,为胆固醇代谢产物,研究证实27-羟化胆固醇可引发心血管事件,最新研究报道其与乳腺癌发病相关。在高脂饮食的小鼠模型研究中,他汀药物可抑制乳腺肿瘤的生长。

3.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通过产生氧化应激、糖基化作用等引起血脂及脂蛋白异常。高血糖诱导的自由基损伤可促进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后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早期的标志。高血糖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可刺激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值,以上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年美国糖尿病管理委员会发表的一项专家共识,指出目前糖尿病与结肠癌、乳腺癌、肝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发病相关。

糖尿病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心血管及肿瘤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包括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IGF和炎症。荟萃分析显示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绝经前期乳腺癌与高IGF水平相关。高胰岛素血症降低肝脏合成的性激素结合蛋白,使男性和女性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升高的性激素可导致绝经后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增加。炎症可引起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发生有关,这也提示炎症、肿瘤、心血管疾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4.肥胖

研究证实肥胖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最新研究发现即使没有高血压的肥胖人群,心室也存在肥厚性改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肿瘤和体重增加、肥胖有关,肥胖和食道癌、胰腺癌、肝癌、结肠癌、绝经后乳腺癌及子宫内膜癌、肾癌密切相关。肥胖人群癌症风险增加与体重指数(BMI)升高有关。

脂肪组织可长生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瘦素、血管紧张素、抵抗素、C反应蛋白(CRP)等,肥胖人群体内这些激素水平是升高的,而其中一些激素具有抗凋亡和促血管生成的作用,在维持脂肪存储的同时具有致癌的作用。在冠心病患者体内血浆瘦素水平也是升高的,长期使用瘦素的大鼠血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因此瘦素在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研究发现IL-6可导致血压升高,刺激肝脏产生CRP,而CRP促进内皮细胞发生炎性反应,这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机制,可以看出IL-6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肿瘤方面,研究发现IL-6过度表达可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刺激血管新生,从而导致肿瘤发生。

5.吸烟

吸烟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长期吸烟易导致血栓形成发生急性冠状血栓事件。研究提示吸烟与多种癌症发生相关,美国癌症委员会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癌症死亡人群中30%与吸烟有关。吸烟引发癌症主要机制为反复损伤鳞状上皮细胞,超过细胞再生能力,从而导致癌症发生。吸烟使机体产生各种致癌物、刺激物、促炎物质及氧化剂。研究发现吸烟产生的致癌物质、炎症刺激等会引起机体信号传导通路发生异常,从而导致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发生。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尼古丁可以抑制续细胞凋亡,促进血管生成,因此,吸烟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6.饮食

大量调查研究显示饮食与心血管疾病发生明显相关,其对心血管疾病影响主要体现在体重、血压、血脂水平这些高危因素方面。很多癌症都跟饮食结构和习惯有关,进食致癌物质如亚硝酸盐、曲霉菌毒素会导致癌症发生,摄入高脂肪含量食物引发的高血压、高血脂、慢性炎性反应同样会引发癌症。

特定食物和特定癌症关系的报道:其中包括红肉和结直肠癌,黄曲霉菌毒素和肝癌饮用水中的砷,β胡萝卜素和肺癌。研究提示高纤维饮食可降低结肠癌发病率。

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的食物和癌症类型:广东咸鱼和鼻咽癌,腌制食物和胃癌,高糖和子宫内膜癌,巴拉圭茶和食道癌,饮用水砷和皮肤癌。

可能降低癌症风险的食物和癌症类型:蔬菜和咽喉癌、食道癌、胃癌,大蒜和结直肠癌,水果和咽喉癌、食道癌、胃癌、肺癌,高钙饮食和结直肠癌。

研究发现叶酸代谢途径的基因突变及叶酸摄入不足引起的叶酸缺乏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癌症共同的病理基础。异常甲基化引起的叶酸缺乏会使调控冠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再生基因错误表达,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研究发现在快速分裂的胃肠上皮组织中,叶酸缺乏时会引起胸苷酸产生不足,进而导致DNA的合成受损,染色体不稳定,引起癌症的发生。此外,在水果、蔬菜和一些植物中含有丰富的多酚,这种多酚能够降低心血管及癌症的发生风险。

7.酒精

适当饮酒可以降低心血管病事件和全因死亡率。但过量饮酒增加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饮酒可以导致口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结肠癌以及绝经前后的乳腺癌的发生。与不饮酒者相比,每日摄入约50克酒精者,患口咽癌风险增加3倍,患喉癌及食道癌风险增加2倍,女性乳腺癌风险增加1.5倍,结肠癌发病风险增加1.4倍。酒精导致癌症发生可能存在如下几种生物学机制,其中包括乙醇代谢、叶酸、蛋氨酸代谢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其他一些机制可能包括乙醛(酒精的主要代谢产物)的基因毒性,它可以升高雌激素水平,酒精还可以作为烟草中致癌物质、活性氧、活性氮的代谢产物的溶剂等。

8.运动

基于大量的科学报道,运动有益于心血管健康,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也是有利的影响。同时运动还可以增强骨质,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改善血管容积和血管壁弹性。目前关于运动可降低癌症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证据较多。研究报道显示运动可以降低结肠癌风险,同时也可能会降低绝经后的乳腺癌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通过增加体能活动而降低癌症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生物学机制假说较多。体重的控制似乎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能活动可以减少体内脂肪组织,降低血液中性激素、代谢激素、胰岛素、瘦素、炎症指标含量,这些物质都有潜在的致癌性。

二、心血管病与肿瘤的不可变危险因素

1.年龄

年龄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发病风险中相对稳定的一个。年龄和疾病相关性受生活方式影响密切,如饮食、运动、体重指数、吸烟等。在发达国家,尽管部分癌症为儿童期发病,但仍有78%新发癌症和年龄增长有关(≥55岁)。

2.性别

性别影响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展。男性患心血管疾病年龄较女性早,且癌症发生率较女性高。据统计,年全美男性排名前三的癌症分别是前列腺癌、肺癌、直肠癌,女性则是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

3.种族

不同种族的人群受环境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疾病模式。基因的遗传倾向也会使种族人群朝着某一特定的疾病模式发展。

总之,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两个看似不同的疾病可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病理基础,慢性炎症在其中可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生、发展,有效的控制这些可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也会降低肿瘤发生的风险。同时,深入的了解心血管疾病与肿瘤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能会引导我们更好的进行疾病预防、早期干预和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yrolling.net/fxbbf/70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