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多病原呼吸道病的用药原则及最佳给药途

前言

对于禽类来说,由于它们特殊的生理结构:拥有气囊和缺乏膈肌,使得它们的呼吸道成为一个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这给许多细菌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当然,禽类的呼吸道也并不是可以自由出入的大门,它也有自己独到的保护系统:完整湿润的呼吸道黏膜、不断摆动的呼吸道纤毛,会阻止伺机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健康呼吸道黏膜上还遍布一种表面保护性抗体“IgA”,可以有效防止地病毒病的发生。但是,一旦外界环境以及生产活动的改变会给禽类带来强烈的应激(例如废气、疫苗免疫、转群、产蛋高峰期、降温等等。),呼吸道的黏膜屏障就会受到严重的损伤,病原微生物随之入侵、定植、扩散,造成感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多病原呼吸道综合征的特点

当前呼吸道疾病的病原复杂,不能用一种疾病来定义,我们现在只能叫它多病原呼吸道综合征(CCRD)。

01

发病规律

1.日龄越来越早:2~5日龄发病。

2.疫苗免疫后发病:新城疫、法氏囊、传喉、传支等。

3.生产活动、环境改变后发病:冷应激、高产等。

02

为什么难治

1.病原多

主要病原:低致病性禽流感、大肠杆菌、支原体。

其他病原:传支、新城疫、霉菌毒素、副嗜血杆菌等。

2.药物组织浓度不够

喉头、气管的血管分布少,药物经血液到达组织浓度低。

气囊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只有微量的血管,药物经血液难以到达。

3.给药方式不对:口服?注射?喷雾?

4.黏膜损伤没有修复

用药原则

01

立体治疗

我们首先要定位清晰,LPAI是当前呼吸道病的基础和“导火索”,而大肠杆菌是主要的致病菌是“主犯”,支原体、厌氧菌是“帮凶”和“从犯”。既然疾病是立体混合感染,我们的用药也一定要立体“三维”用药,抗病毒、抗细菌协同用药。

02

预使用在肺部浓度聚集的药物(如替米考星)

我们治疗疾病,要的是有效的药物组织浓度,而不是单纯的药物血药浓度,而所有药物也都有自己特殊的有效作用部位,所以,我们选择药品时,一定要发挥它们的优势,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和降低药物对肝肾功能的损伤。

03

选择和利用抗生素的后效应

04

修复黏膜、排除毒素、提升免疫力

呼吸道粘膜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治疗呼吸道疾病的过程中,一定重视黏膜的修复。

05

促进炎性分泌物、纤维素的排出

因为呼吸系统疾病的侵害部位主要在肺部、气囊、气管、支气管等;并且在引起鸡死亡的原因中,呼吸抑制引起的死亡高达40%,其中:支气管栓塞引起的死亡占70%左右,主要是痰液或干酪样物的堵塞引起窒息死亡;而肺部的肿胀、坏死引起的死亡占30%左右,主要因为炎性物质致使肺泡闭合坏死引起窒息死亡。

推荐治疗呼吸道的药物及评价

强力霉素

属于碱性抗生素,对支原体、细菌、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等均有效。

氟苯尼考

脂溶性较高,这些药物的这种特性使得它们很容易渗入肺部和支气管组织中。

卡巴匹林钙

消炎药,可以有效制止炎性部位的炎性渗出,具有很好的导引性和聚集性,对肺部炎症消炎效果最好,并且能够引导抗菌药高浓度向肺部炎症聚集。

替米考星

在痰液和气管、支气管分泌物中的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一半,尤其是肺中浓度较高。

胞壁酰二肽

主要修复和激活肺脏、提升免疫力等,降低呼吸抑制引起的死亡。

治疗用药

立体组方,联合用药

针对多病原混感应立体组方、联合用药

1.病毒性上呼吸道病治疗方案

2.大肠杆菌呼吸道病:

3.支原体呼吸道病

4.呼吸道病解表、救命:

有效的组织浓度

最短的治疗时间

最佳给药方式:喷雾给药。

足够的药物后效应

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其临床意义在于,以前设计抗生素给药方案仅依靠血药浓度、消除速率及组织分布等一些药代动力学数据作参考,忽视了药物对细菌生长繁殖规律的影响,而PAE理论指出,确定抗生素的给药间隔应根据药物浓度超过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从而可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药物剂量,起到既不影响疗效又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

大环内酯类(硫氰酸红霉素等)和氨基糖苷类(盐酸大观霉素等)都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

修复

蜂胶、西咪替丁、胞壁酰二肽等。

合理的治疗方案

针对混合感染的呼吸道综合征建议:

早上:治疗大肠杆菌。

中午:抗病毒提升免疫力。

晚上:抑制支原体。

同时:保肝护肾、恢复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yrolling.net/fxbyf/903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