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治疗现在已有较大的进展,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电学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其中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仍是最主要的疗法。
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分类是怎样的?
目前常用的是改良的Vaughanwilliams分类法。
按细胞电生理和临床应用分成四类,并将Ⅰ类分成三个亚类。
第Ⅰ类:膜抑制剂
主要降低心肌细胞对钠离子的通透性,使心肌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度及幅度降低,从而减慢传导,同时使膜反应性降低,有效不应期延长,也降低起搏细胞4位相的坡度,从而降低自律性,该类又分为三个亚类。
ⅠA类: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双异丙吡胺、安搏律定、安它唑琳、缓脉灵、吡呱醇(Pirmenol)、环苯唑啉(Cibenyoline)等。
ⅠB类:利多卡因,慢心律、室安卡因、苯妥英钠、乙吗噻嗪。
ⅠC类:英卡胺、氟卡胺、劳卡胺、心律平及Indecainide。
第Ⅱ类: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主要作用为阻断或减弱交感神经对心肌的兴奋作用。包括心得定。氨酰心安、美多心安、心得平等。
第Ⅲ类:动作电位延长剂
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间及有效不应期,包括胺碘酮,溴苄胺、甲磺胺心定(sotolol)等。
第Ⅳ类:钙拮抗剂
抑制心肌细胞钙慢通道,阻止钙离子流入主要对慢反应纤维起作用。包括异搏定、硫氮卓酮。
其它药物:包括腺苷(Adenosine)、三磷腺苷、洋地黄、钾盐、异丙肾上腺素等。
以上仅是根据主要的电生理作用来分的,而有些药物可有多种电生理作用,如胺碘酮不仅具有第Ⅲ类的作用,而且有第Ⅰ类的钠通道阻滞作用,溴苄胺及甲磺胺心定属第三类药物,亦具有Ⅱ类药的作用。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首先应熟悉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根据心律失常和药物的电生理特点选择治疗方案,对一些顽固性心律失常可有做电生理的急性药物试验。
2、利用反映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指导临床应用。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可减少不良反应。如服地高辛者加服奎尼丁、异搏定、胺碘酮、心律平均可使地高辛浓度上升,易引起洋地黄毒性反应,抗心律失常药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也可产生有害作用,如胺碘酮与IA类药物合用可使Q-T明显延长或伴发扭转性室速。
4、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即加重或产生心律失常,几乎每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此作用,估计发生率在10%以上,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左心功能不全、有持续性室速、合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者。临床多见者如IA(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双异丙吡胺)和Ⅲ类(胺碘酮和Sotalol)药可致尖端扭转型室速。IC类(氟卡胺、英卡胺、心律平)可加快原有室速,延长持续时间,甚至成为连续性。
本文系爱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如有疑问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及时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