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黄平县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

??

成人组二等奖作品

《我的50岁经历和改革开放40年的巨变》

作者:黄平县教育科技局潘大文

我属猴,今年整整50岁,改革开放那年,我恰好10岁。40年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印证了改革开放40年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巨变。

记忆中的那个年代,我父亲从教,母亲参加生产队劳动获取工分,一家6口人寄居在学校,厨房就是由厕所改成的那间土坯房。5人的口粮仅靠母亲扛着锄头跟生产队出工抢公分获取,因人口多劳力少,于是年年超支,只得拿出父亲半年的工资(当时我父亲的工资每月也就30多元)填补。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餐肉,于是时常挂念着过年。因为过年时就可以穿新衣,吃鸡腿,放鞭炮,还可得到几毛压岁钱,同伙伴们成群结队到离家不远的加劳火车站去买几颗糖果,并玩上一整天。由于当时油水少,一家人的那点口粮不到4月份就见底了,就只得靠父亲的工资到市场去买黑市米。

一次,我跟父亲到当时的凯里县旁海区去赶场买黑市米,在凯棠方向的路口拦下背着一小口袋米来卖的老农,三言两语便匆匆成交,生怕时间拉长被巡逻民兵抓到钱米两空。然后将米转移到僻静处由我把守,父亲又去继续“拦截”抢购……长大后,我才知道,那个年代粮食不能在市场买卖,因为那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控制市场交易是割资本主义尾巴。买米要凭粮票到粮管所去购买,买布凭布票、卖肉凭肉票、买糖凭糖票、买煤油点灯又要凭煤油票……,不管买什么都要凭票,那叫计划经济。于是,在群众当中就派生出“粮食部门胖玩玩,供销部门一枝花,卫生部门好点点,教育部门干巴巴”这样的顺口溜。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全国人民笑逐颜开。年,我家从生产队里承包了田土单干,因过够了苦日子,大家种起田来格外用心,干劲十足,收成翻番,当年就解决了吃饭问题。第二年寨上的几个能人开起了瓦窑,把泥土变成了钱。我的母亲农忙过后,栽了蔬菜,发了豆芽,凭借寨脚的湘黔铁路,把蔬菜运到凯里城去卖,每次总能换回30—50元的钞票回来。后来,购了瓦,备了料,准备盖上新房子。

改革开放第10年,我年方20,风华正茂,当上了教导主任。年师范毕业,我响应县教育局的号召,奔赴教师紧缺的翁坪小学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第二年被提任教导主任。那年,我的父亲从远房亲戚那里买了两间老屋,利用自家承包山林的木料拼成了三间瓦房,于是,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结束了寄居学校土坯房的生活。年我完成了终身大事,年考入黔东南教育学院中文系脱产进修,圆了大学梦;那年我的满弟光荣入伍,成为一名炮兵战士;年三弟考入贵州师范大学,成了我们家族中的第一个本科生。改革开放的头10年,我家喜事连连,发生蜕变,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改革开放20年,而立之年的我入了党,当了中学校长。年我进修回来,分配到重安中学任教。年,我到重兴九年制学校任副校长,第二年入党,成为我的家族中的第一个中共党员,被提任校长。主持学校工作期间,我通过群众集资添置了微机室,开了电脑课,让深居大山的苗革儿童少年也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年我调回重安中学,见证了黄平县南大门的这张教育名片的打造。义教工程项目的实施,火柴盒式零星分布的重安中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梯级式的规范化建筑美不胜收,于是代表全县接受国家级远程教育验收,省级“两基”督导评估和“普实”验收。“两基”之后,全县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年高考,黄平县摘取了黔东南州文理科桂冠,两位状元分别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蜚声省内外。

年的那场大病,让我切身感受了医疗改革给民众带来的实惠。年,我被省医诊断患上了风心病,因无法筹措高昂的医疗费用,只好采用保守疗法——药物控制,但治标不治本,未能根治,我整整拖了5年。年黄平县也实现了医改——职工医疗保险,年3月,我到省医完成了换瓣手术。改革开放20年,“两基”工作使学校发生了巨变,医疗改革使我获得了新生。

改革开放30年,不惑之年的我调到局机关,实现了新的跨越。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天,我到黄平县教育局报到,负责《黄平县教育志》的编写工作。从三尺讲台到电脑办公,从面对活泼的学生到沉积的史料,这个跨越使我如坐针毡,丝毫不敢懈怠。于是,我团结带领《教育志》编写办公室的那帮老同志,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搜集补充完善资料、图片,编辑排版,年8月成书面世,为黄平教育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进入新世纪,全县上下不断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基本均衡、“普十五”和职业教育改革等工作,年实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年实现了“政企合作、民办公助、产教一体”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驶入了快车道,年基本均衡通过省级验收和国家级认定以及“普十五”省级验收,黄平教育实现了新的跨越。

改革开放40年,天命之年的我成了县级攻坚队员,为脱贫攻坚献力。年是全县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我深知身体也许会随时出现状况,可想到胸前的党徽而义无反顾。于是,我主动申请加入县级脱贫攻坚队员,到最边远的上塘镇乌梅河村当驻村干部,投身脱贫攻坚战役。工作中,我们不断克服困难,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却得到县领导袁尚凯常务副县长、白媛媛副书记的高度赞扬,并把“工作中,我们总结了昨天的得失,调整了工作方法,支书逐户电话通知农户将所要证件拿到比较居中的何家来进行登记核查,支书就逐户拍照排查透风漏雨户,无形之中提高了工作效率”、“简陋的住宿,我们也是心安理得的,因为我们是来参加攻坚战役,不是来享福的,战场哪会像家那样舒坦呢……”的体会和心声摘成语录进行转发。于是,我更坚定了决心,发扬“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贵州教育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

高中组二等奖作品

《家乡变化伴我成长》

作者:黄平民族中学高二(21)班杨小慧

指导老师:李杰

家乡,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自我记事起,我在那一年一岁的更替中看到了她的容颜在渐渐改变,变得美丽,变得怡人。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坳里。小时候从家到学校必经过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路旁满是纵横交错的田地,春夏秋冬,最难走的就是深秋季节。深秋,夜间温度降低,每天拂晓都有大雾,小路两旁的各种杂草都沾湿了水,从没过膝盖的杂草中穿过,我们单薄的裤子和仅有的鞋子都湿了。因而,一根根木棒便是我们早上必备的东西。下雨天,尤其是一连几天下大雨的时候,那便是最遭糕的时候,因为我们不仅要穿梭在湿漉漉的草丛,还必须踩着泥泞的田坎土走,。到学校时,我们多半都打湿了书包裤子鞋子。如果不小心摔倒的话,就是一个泥猴,回家换衣服又来不及,说实在的也没两身衣服可换。我们只有用小木棍刮去鞋上那几斤重的泥,然后在满是雨水的青草上左一下、右一下尽量把鞋上的泥擦干净,勉强在学校呆一天。上课时觉得冷了就抖双脚,冰凉凉的裤腿好久都捂不干。那时,我们多想让这条充满泥泞的路变成白白的水泥路,可以直通学校。这样,我们再也不用穿着湿漉漉的裤子和鞋子呆在学校直到放学了。

终于,我上初二,那条小路变成了水泥路,而且是从家到学校。小时候的幻想竟然实现了。水泥工打路的时候,我每天都去看看,用手卡一下,看着它一天天变长,一直长到我的学校。

后来,我到镇上读书。时不时回来,发现水泥路想树干的丫枝一样伸到各家各户,后来马路边也在悄悄的变化:新修了路基,砌了花台,一眨眼功夫就种上了花草树木,立起电杆,旧房子穿了新衣服,原来是在打造且兰古国。我还记得那一次的大组织,就是全镇出动去广场周围打扫街道,热闹非凡,我站在广场上,心中顿生一种澎湃之情,竟有一种在电视中的感觉。再看看周围有模有样的街道和房子,全都蕴含着古镇的味道。我想不久以后,家乡会变得越来越好。

我最难忘初三的一个多云的假日。那时镇上迎来了黔东南州旅游大会活动。我们镇上的学校都放假了,听说到时候有许多人来旅行,说不定还有外国人。临近九月二十八日,街上的各种摊位排列整齐,摊主忙碌不暇,出门在外的好多人也都回来了。每天晚上广场里熙熙攘攘,霓虹闪烁。到9.28那天,街上人山人海。有从广场里出来去飞机场的,有从飞机场出来去广场的,有在美食街上逛的,有去参观各景点等等。街上男女老少都有。到晚上都是灯火通明,而且还有歌唱表演,这些都由本土的艺人出演。那台下的气氛浓郁,广场里坐满了人,还有许多警察来维持秩序。那种感觉和经历,对于我们真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和享受。

7.21也是旧州一个重要的节日,那是飞行大赛。旧州现在有两个机场,这也是让旧州人引以为傲的。以前飞机都是在电视上才看见,现在我们的家乡竟然有了飞机,有了机场,以后,还有可能有更好的发展。一切都在变化中。今年旧州也举行了国际马拉松比赛,这鼓舞着我们积极参加和锻炼身体。国庆期间还有节目供大家观看。这些令人惊讶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

家乡变得越来越美,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时光如流水般不断流逝,我也在家乡的变化下不断成长。我相信,家乡还会不断变化,伴我成长。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myrolling.net/fxbbf/784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