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Suddendeath,SD)是人类最严重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猝死的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1
7月18日21时,医院泌尿外科董阳医生,在夜班后连续加班做完两台手术才休息,因劳累过度猝死在工作岗位上,终年36岁。
据悉,董医生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健在,夫妻和睦,还有2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大女儿5岁,小女儿仅1岁……无法想象,董医生的离开,留给家人多少悲伤,而我们也只能深感惋惜,却无能为力!
听闻意外猝死的消息后,董医生身边的朋友和同道倍感惋惜。
猝死,即患者是“因病突然死亡”。
这6个字准确精炼地概括了猝死内涵的三要素:
要素一:患者已经死亡。故患者没有死的,一律不能认定为猝死。猝死是终结性诊断,是盖棺定论。因此猝死是只能预防,不能治疗的疾病,任何能够治疗甚至治愈或复苏成功的情况都不能称为猝死。
要素二:患者属于自然死亡,即因自身疾病而死亡,死亡起因于患者身体内部因素。而不是死于患者身体的外部因素,不是死于溺水、触电、自缢、中毒、低温、高温、暴力、失血、外伤、麻醉、手术等非自然原因。
要素三:猝死是突然发生的,其发生时间是不可预料的,也就是说患者并没有出现即将死亡的征兆,故没有人认为该患者将要死亡,但死亡偏偏发生了。因此,凡能预料的死亡都不属于猝死。临床最常见的就是终末期疾病的患者,如癌症晚期、各种疾病的晚期等,患者的生命逐渐走向尽头,临床上的相关表现有目共睹,一旦患者离去,此种死亡就不是猝死。
董医生是一个非常负责的大夫,对患者很耐心,责任心很强,经常收到患者的表扬和锦旗。
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54.4万人猝死,就是说,平均1分钟内,就会有1个人猝死。
2
7月20日,医院41岁的贡潘医生突发疾病离世,而就在这个7月,他刚刚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从6月28日到7月20日,这已经是第5起医生猝死事件,也是年第13起,要是再算上未公开透露的,难以想象究竟有多少……
工作太累,压力过大,休息不足,各种原因累加起来,成为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棵稻草。
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它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
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其他心脏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肺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另一类是非器质性心脏病,即心肌离子通道缺陷性疾病造成的猝死。如Brugada综合征、QT间期相关综合征(QT间期延长及缩短等)、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综合征、马方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还有某些心肌病等。这类患者大都属于基因缺陷造成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多与家族及遗传有关。这类患者的心脏没有直观的形态和结构异常,故不属于器质性心脏病。只有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方能查出问题所在。多数患者在30岁前后就因心源性猝死而结束了生命。因为心脏搏动是由血清离子(K+离子、Na+离子、Ca+离子等)进出心肌细胞膜内外造成的,故一旦发生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离子无法正常出入心肌细胞,就可能促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进而导致猝死的发生。
非心源性猝死
也称非心脏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约占全部猝死的25%。临床常见的主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梗死、支气管哮喘,神经内科疾病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此外还有主动脉夹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内源性高血钾)等。
医生连自己都救不了,自己该如何应对?
从这五位猝死的医生来看,年龄最大的不过44岁,最小的才刚刚26岁。这个年龄阶段,无不寄托着全家的希望和依靠……猝死对他们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他们都是医学领域的专家,但他们连自己的健康都保证不了了,还是少麻烦他们吧,让他们也轻松点工作。
在医生拼命治病,不断发生因劳累造成猝死的今天,结果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当今,医学技术确实越来越进步了,医生队伍也逐渐庞大,而猝死的医生和病人却越来越多,这不仅是医生的悲哀,也是患者的悲哀。
真正的医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否则如何有这么多医生患癌猝死事件?但往往很多人平时不注重养生保健,关键时刻只能高估医生的作用。现实生活中,不难见到病人或家属跪求医生相救……
从发病到死亡多长时间才能认定为猝死呢?
目前公认的是发病1小时内死亡者多为心源性猝死。
养生保健,未病先预防!
解决13亿人的健康问题,绝不能靠打针吃药,而要靠预防为主。只有病人越治越少,才说明医生的本领越来越高,医学越来越有希望。
而健康上的消费根本算不上是消费,这是一种必要的投资,也是在给自己续命!很多人的困扰在于,还未明白,人生最宝贵的该是健康,健康投资是不可或缺的,刻不容缓!
花万元买栋房子觉得正常
花50万元买辆车觉得正常
花5万元买个包包觉的正常
花0元买个手机觉得正常
花元买件衣服也觉得正常
但是让我们花0元投资健康,我们却摇头,说:“太贵了”“没钱了”
年6月28日的《南国健报》A23版曾刊发这样一篇报道《致猝死十大恶习排名新出炉》。该报道中称,这是不久前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首次对导致心脏病发作的“最后一根稻草”做了排名。
第一位:在闹市骑车比利时哈塞尔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无论开车、骑车或步行上班,只要经过车辆密集的路段,都会增加心脏病的发作危险,主要原因是空气污染。其中骑车上班者的危险最大,因为这些人吸入的尾气最多、“受污染”最严重,他们同时还要耗费一定体力踩踏自行车,容易引发供血不足,缺乏内源氧。这两方面都是诱发心脏病发作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拥堵的交通很容易让人紧张、焦虑,引发血压升高。
因此,不建议心血管高危人群在交通拥挤的高峰期骑车上下班。虽然骑车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但穿行在污染严重的马路上,弊大于利。老年人,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人,最好能避开交通高峰出行。
第二位:用力解大便解干大便、搬桶装水这些突发动作,让人从静态中突然发力,内血压迅速升高,心脏承受的压力也会随之剧增。此外,血压不稳时,血管斑块的活动性会增加,容易脱落。
老年人、习惯久坐者、高血压患者以及有心脏病史的人,都应避免突然发力。如果必须要进行,应提前做热身运动。平时多吃蔬菜,避免大便干结,必要时用点开塞露等辅助药物。
第三位:大量喝酒或咖啡过量饮酒以及喝咖啡,弊大于利,会让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如果是长期酗酒的人,会破坏心肌,久而久之导致心脏衰竭。
因此不论是喝咖啡还是饮酒,都要有节有度。正常成年男性每天喝啤酒不宜超过毫升,换算成葡萄酒、低度白酒、高度白酒分别为毫升、75毫升和5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喝啤酒不宜超过毫升,换算成葡萄酒、低度白酒分别为毫升、50毫升。心脏不好的人尽量少饮酒和咖啡,以不引起心脏不舒服为宜。
第四位:心情抑郁坏情绪是心脏大敌,尤其是抑郁。因为抑郁通常和焦虑相伴,夜晚的睡眠质量会很差,而心脏得不到休息,血压和心率都会升高,对心脏健康非常不好。建议有困难时多和家人朋友沟通,避免发怒、大悲大喜,控制好情绪。
第五位:暴饮暴食人在过量进餐后,胃肠道需要大量的血液来消化食物,而流入心脑血管的血液大大减少,对于血管本来就有供血不足的人,一顿饱餐很容易就诱发心肌梗塞、脑梗。因此,不要轻易放纵自己的食欲,一顿饱餐就可能会夺走一条生命。平时吃饭最好吃七八成饱,或是少食多餐,而且要营养均衡。俗话说“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
第六位:性生活纵欲过度适度、愉悦的性生活会让人心情舒畅,但放纵的性欲会让心脏衰竭。过度兴奋时,心脏血管会突然痉挛,造成心肌缺血,引发心脏病。对于已经患有心脏病的人而言,在急性期、急性恢复期之后也可以有性生活,但要避免过度兴奋。
第七位:吸食毒品吸食可卡因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是常人的23倍。
第八位:吸烟或吸二手烟虽然很少有人因为抽一根烟突然心脏猝死,但吸烟对于心脏的损害是长期且顽固的。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从现在就开始戒烟吧,8小时内,血液中的一氧化碳就会减少到正常水平;24小时内,心脏病发作几率减少;戒烟1年后,患心脏疾病的风险将会减少一半;戒烟15年后,各种风险和不抽烟的人一样。另外,尽量远离吸烟者,吸他们所吐出的二手烟同样有害!
第九位:吃得太咸、太甜吃盐多不仅可以升高血压,同时还能使血浆胆固醇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饮食中含大量甜饮料或爱吃甜食的孩子,成年后心脏病危险会大大增加。
第十位:久坐不动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和办公室“久坐族”,在享受“坐”得舒坦的同时,还要防止“坐”以待病、甚至“坐”以待毙。因为久坐会导致人体内新陈代谢的改变,影响脂肪代谢,减弱酶的活性,使得血液中的脂肪及甘油三酯含量上升,血黏度升高,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增加患心脏病风险。
健康是每个人一生最大的财富!
但很多人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明白过来。
这个世界上没有因为养生保健而贫穷的!但有许多因为不懂养生而倾家荡产的!更有甚者,花钱也治不了自己的病,如猝死,猝不及防,无能为力......
以上论述的恶习只是一方面,三餐不定时、暴饮暴食、吃得过多或过少、挑食(饮食单一),这些坏习惯也应该被列在前位。另外还有睡眠问题,实际上,长期熬夜、失眠也都会加大心律不齐、心脑供血不足等症状出现的风险。
国家队出手
真正的健康保障食品
航天出品使命必达
TEL: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