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几乎每一张宫颈TBS报告,都会报告炎症的程度,根据炎性细胞数量的多少分为轻,中,重度炎症。划分的具体标准就是根据炎性细胞遮盖比例<50%(轻度),50%~75%(中度),>75%(重度)。而在《子宫颈细胞学Beshthda定义,标准与注释》这本书的原文中,并没有对于炎症级别的报告方式,涉及到炎症与百分比的文字是用于评估标本质量是否满意,原文如下:
“标本质量的评估会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如果50-75%的上皮细胞被遮盖,在报告的质量指标部分中应提示炎性遮盖。如果在﹥75%的上皮细胞被遮盖的涂片中未识别出异常细胞,应认为标本判读不满意。”
这段文字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是由谁,在国内演变为判断炎症级别的依据。由于沿用的时间久了,并且与临床的检查用药联系紧密,至今已经成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报告炎症,从学术角度来说是不恰当的,但是不报告炎症,临床医生甚至病人都难以接受!
宫颈液基细胞学样本中炎性细胞的多少,受取样环节,白带情况以及制片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炎性细胞的多少并不能如实反应宫颈炎症的程度。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的进行解读:
1.错误的用细胞学样本中的中性粒细胞来评估慢性炎症。任何一名从医学院校出来的人都会记得病理学课本上的基本知识,中性粒细胞主要出现在急性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则是淋巴细胞,浆细胞。但是我们宫颈细胞学样本中用于评估炎症级别的大多为中性粒细胞,首先就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
低倍镜:满视野的炎症细胞,按照炎性细胞遮盖比例,大部分医生会判读为重度炎症,或者中度炎症。
高倍镜下:炎症细胞都为中性粒细胞。
2.错误的用表皮外面的分泌物去衡量组织中的炎症。宫颈细胞学取样,是用取样刷刷取上皮表面几层脱落的细胞样本用于检测。在年轻的女性,样本中的细胞成分以表层的鳞状上皮为主,在萎缩的样本,则可以见到中层或者副基底层细胞,但此时不代表刷子刷到了很深的层次,而是萎缩的时候,被覆在表皮靠上面数层细胞,由于缺乏雌激素,上皮无法成熟,维持较为幼稚的细胞形态。慢性宫颈炎从组织学上的改变来看,表现为子宫颈粘膜充血水肿,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可伴有子宫颈腺上皮的增生和鳞化。我们难以想象取样刷可以将表面的上皮给刷开,直接刷取到间质内的炎性表。因此,我们细胞学样本中见到的炎性细胞,大多为宫颈分泌物中的炎细胞或脓细胞。
(图片感谢思蓉--烟台福医提供)
3.炎性细胞数量的多少与取材方式有关。如前已经提及细胞学样本中的炎性细胞大多来源于宫颈分泌物。那么,临床医生取样的方式也就和制片中炎性细胞数量的多少密切相关。当扩阴器撑开阴道后,肉眼可见阴道内的洁净程度,分泌物过多时,规范的取样时要求医生用干纱布或者大的棉球将分泌物蘸干以后再用取样刷取材。有些临床医生取材不规范,无视过多的分泌物,直接用刷子刷取细胞,那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分泌物较多的同一个女性分别遇到了不同的取样医生,一个负责任,将分泌物蘸干净以后取材,那么她的炎症程度被定义为轻度炎症或者没有炎症,假如遇到的是另外一个不负责任的医生,那么炎症程度就可能被判断为重度炎。同样的状况,由于取材医生的方式不同,完全可以出现不同的结果,那么这个结果科学可靠吗?
4.炎性细胞数量的多少与制片方法有关。这个就更好理解了,国内的液基细胞学产品质量天差地别,不同厂家的产品对于宫颈样本中的杂质去除效果必然存在明显差异,同样的一份样本,由不同厂家的设备进行制片,会出现轻,中,重度炎症都有可能的情形。那么这一诊断结果,有什么可信度?又如何进行质控评估呢?
综上所述,其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使我们明白国内长期以来对于炎症的轻,中,重度分级,是错误的,沿用了这么多年而没有被纠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TBS报告方式。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很多细胞病理医生会错误的理解为在炎性细胞多的背景下,有一些细胞核的增大,核的异型,就是炎性反应性改变。
TBS报告系统中,是有着关于炎性反应性改变的判读术语,因为慢性宫颈炎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临床病症,自然会有其细胞形态学的改变。那我们来看看,炎性反应性改变或者说炎性背景到底该如何去判读理解。
首先,在TBS报告系统中,炎性反应性在大的分类里面属于NILM(正常;未见上皮内病变或瘤变),并且被定义为选择性报告内容,也就是说是否报告并不做强制要求,原因在于炎性改变很常见,可以由宫颈炎症或者病原微生物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细胞会有形态学上的改变,但是不具备特异性,由此引起的疾病与宫颈癌的发生没有明确关联,风险系数极低。其次,在TBS报告系统中,炎性反应性改变这一术语之后,用括号注明了包括典型的修复。这是因为慢性宫颈炎的最典型的临床症状就是宫颈糜烂,这种糜烂是真性糜烂,是由于炎症长期的刺激,导致上皮的缺损所致,机体有缺损,自然就会由周围同种类型的细胞在机体的调节因子作用下增殖进行修复。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就可以来学习炎性反应性背景包括哪些形态学方面的特点了。
1.细胞核轻度增大
2.核膜光滑,圆整,核染色质均匀细腻
3.可见双核,多核细胞
4.核仁可明显
5.核周小空晕
6.背景中常见修复细胞
炎性刺激会引起细胞的增生,但是这种增生与肿瘤性的增生是不一样的,首先表现为细胞核是轻度增大,而不是明显增大,如果拿中层鳞状细胞核的大小作为一个标尺来衡量,这种核增大的程度是达不到3倍的程度的,甚至大多数情况下还不足以达到2.5倍。核增大的同时,双核多核的出现,小核仁的出现都是细胞增生的改变,判读意义差不多。另外一个比较有趣的改变就是经常可见核周小空晕,这种围绕着细胞核的空匀与糖原溶解细胞和挖空细胞的核周空匀很容易区分开来,炎性反应性改变的小空匀可以称之为小裂隙,就好比增大的细胞核由于还不够稳定,制片时候收缩所留下的核与浆之间的空隙。这个形态学的变化很容易观察到,虽然也是非特异的,但是对于判读有较好的帮助。至于背景中较易出现修复细胞的原因,前面已经说明。炎性反应性背景通常会与其它一些背景共同存在,因为炎症反应是机体最常见的一种应激反应,当我们看到这种背景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轻易的将一些核稍微增大的细胞就放到ASC里面去,也不要把一些修复细胞当成很严重的病变。
如图所示,整个片子视野中的细胞感觉核都有轻度的弥漫性增大,蓝色与红色的更为明显一点,红色箭头所示的细胞按照判读标准,介于正常与ASC-US之间;黄色箭头所示的不同层次鳞状上皮,可见小的核仁。绿色箭头所示细胞可见明显的核周小裂隙。所有细胞的核染色质还是很均匀,核膜光滑,综合起来考虑还是考虑炎性反应性改变导致,因此也就没有必要报告ASC-US。至于炎性反应性改变可以在报告中体现,也可以不用报,直接判读为NILM。
本文来源:彭振武工作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