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后,再点击右上角
设为星标/置顶,方便查找
川
芎
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
性温,味辛。
归肝经、胆经、心包经。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1、川芎是啥?
川芎,原名芎?,又称香果,为伞形科植物,历史上均以四川省所产为胜,故名川芎。《益都方物略记》载:“芎?蜀中处处有之,成都九月九日药市,芎?与大黄如积,香溢千里。”其中又首推灌县,而成都、重庆只不过是重要的集散地。芎?每因产地而命名,如产陕西省者为西芎,陕西蓝田县所产又特称蓝芎,产浙江温州及金华者曰南芎,出关中者称京芎,出天台者曰台芎,江南者曰抚芎。但总的来说,除四川所产外,其余皆不地道。近代日本亦有所产,但气味恶劣,不堪入药。
川芎入药很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已被列为中品之药,但李时珍《本草纲目》却说它是“本经上品”,这可能是笔误,因为上品之药“养命以应天,多服久服不伤人,益气不老延年”。而川芎“久服则走散真气”(《品汇精要》),甚至有“单服久服,令人暴亡”之戒(《本草求真》),绝不可作为上品补益之用。对于“暴亡”之说,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有两则案例:
“一族子旧服芎?,医郑叔熊见之云,芎?不可久服,多令人暴亡,后族子果无疾而卒。”
又:“朝士张子通之妻,病脑风,服芎?甚久,一旦暴亡,皆目见者,此皆单服既久,则走散真气,若使它药佐使,又不久服,中病便已,则焉能至此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望常服食者引以为训。
2、川芎有多牛?
川芎主治甚广,但有两个独特之处。其一治头痛,其二调月经,诚如明代李杲所云:“川芎,上行头角,助元阳之气而止痛;下行血海,养新生以血以调经。”据统计,历代以川芎命名或以川芎配方治疗头痛的方剂约有首之多,古人早有“头痛必用川芎”之说,但古今仍有争议。比较一致的是,对外感头痛,川芎为必备之品,且效果确切,禁得起重复验证。正如《本草正》所云:“惟风寒之头痛,极宜用之。”《本草衍义》中也说过:“芎?,今人所用最多,头面风不可阙也。”
3、川芎是一把双刃剑
对血虚头痛与肝火头痛,川芎可否使用,古今意见不一。
认为可治者,如张元素称赞川芎是“血虚头痛之圣药也”;
《医学启源》谓川芎“补血,治血虚头痛”;
《李杲十书》说:“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
而近代名医张山雷辩驳说:“血虚之头痛,亦是阴虚于下,而阳越于上,此岂可与风寒外束,清阳不升者,混作一例论治?”
现代的医家则认为,营血亏损,不能上荣,以致脑髓脉络空虚而致血虚头痛,当然以补血养荣为主,辛散动血之品理应所忌。但若于大剂补血养荣之药中,加入少许川芎,既能养血和营,补而不滞,又能鼓舞营血直上巅顶,以荣脑络。但川芎毕竟是辛温气雄之品,若用量不当,恐有耗营动散之弊。上海松江已故名医郑公硕老先生治疗血虚头痛的家传效方,可为借鉴:药用川芎配当归、白芍、熟地、黄芪、枸杞、女贞、甘菊、细辛、陈皮。
再者,对肝火头痛可否用川芎,亦有异议。例如,宋代钱乙的泻青丸以川芎配合龙胆草、大黄、山栀等,治疗肝火偏盛,头痛目赤,躁急多怒,小儿惊风等。南京中医学院丁光迪教授亦认为,“这种升降相因的用药,治疗头痛,最适宜于风火相煽的病情”(《中药的配伍运用》)。但张山雷却认为:“治肝风者,涵敛以求其潜息,犹虑不及,岂有更用升腾,助其飚举,果以芎之辛升,搜剔肝阳自动之风,宁不僭越飞扬,天旋地转,此误以泄散外风之药,作为疏通内风之用,其害伊于胡底……而谓芎能升清阳之气者,可治肝胆气升之病,抱薪救火,而更风以扬之,那不烈焰熊熊,燎原不救……是惟恐患者之肝火不旺,而速其焦头烂额也。”
对此争议,关键是临床之际要善于辨证选方,巧于配伍用药,孰君孰臣,孰轻孰重,如掌握适度,可变弊为利。诚如名医张山雷所云:“川芎,味薄气雄,一往直前,譬犹勇敢之士,冲锋临阵,锐不可当,须赖为之将者,慎选良材,相与并进,方能擒渠扫穴,直捣虏庭。”
江西景德镇有位名老中医张了然自有用川芎止头痛绝招,他认为使用川芎治外感头痛,必须剂量轻微,最多不超过4克,用量过重,药过病所,不仅头痛难除,反能使人昏瞀。应用川芎治高血压肝阳头痛时,则主张大剂量,一般习惯用9~12克,并常配合石决明、珍珠母之潜镇。此外,今人还多用于淤血头痛(包括脑震荡头痛),并主张大剂量,可重用至30~40克,其效卓著。
川芎用于妇女病,也不失为一妇科良药,因为它有“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的作用。凡血分之疾,如妇人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滞腹痛、症瘕等,均应用之。最常用的方剂是四物汤,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四药配伍,可治一切血热、血虚、血燥诸病。若为调经,每配柴胡;若治痛经,多加香附;挟淤者,川芎配赤芍,甚者加桃仁、红花;挟热者,须配丹皮,甚者加山栀;气滞者配青皮、陈皮,甚者再加降香、延胡;如为产后,每加山楂、益母草;如有症瘕,可加三棱、莪术。以上是川芎用于妇科之大略。
最后请注意的是,中药“十八反”说:“诸参辛芍叛藜芦”,未言及川芎与藜芦相反。但是,明代刘文泰《品汇精要》与明代张景岳《本草正》中均提到“川芎反藜芦”,在使用时不应忽视。
4、现代科学研究发现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内服:煎汤,3~10克;研末,每次1~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煎汤漱口。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瘾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对心脏有抑制作用;可扩血管,降血压;增加冠脉流量;对心肌及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改善微循环;改善脑循环及脑缺血。改善血液系统、利尿、增强免疫系统;可抑制白三烯、组胺、前列腺素E2引起的气管收缩;能预防和保护肾上腺素所致大鼠实验性肺水肿;有抗肿瘤及抗放射等作用。
根茎含挥发油约1%。鉴定出油中成分有40种,占挥发油的93.64%,其中主成分为藁本内酯占58%、3-丁酜内酯5.29%和香桧烯6.08%,还含阿魏酸、川吲哚、3-亚丁基苯酞、月桂烯、川芎嗪、棕榈酸、胡萝卜苷、β-谷固醇等成分。
月经过多,孕妇及出血性疾病慎服;阴虚火旺者禁服。
①治产后瘀血结块腹痛:当归24克,川芎9克,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黑姜1.5克,炙甘草1.5克。用黄酒、童便各半煎服。(《傅青主女科》生化汤)
②治产后出血过多,血晕不省:川芎15克,当归15克,荆芥穗(炒黑)15克,上作一服,水煎,入酒、童便服之。(《宋氏女科秘书》川芎汤)
③治产后血气虚,感风寒,头痛寒热:当归、川芎各6克,紫苏、干葛各3克。上锉,加生姜三片,水煎服。(《医灯续焰》加味芎归汤)
④治偏头痛,头风:甘菊、石膏、川芎各9克,为末。每服3克,茶清调下。(《赤水玄珠》川芎散)
⑤治鼻塞不闻香臭:川芎、辛夷各30克,细辛(去苗、叶)0.9g,木通(锉)15克。上四味,捣罗为散。每以少许,绵裹塞鼻中,湿即易之。(《圣济总录》川芎散)
点击左下方原文链接,可以免费看视频学习中药学往期精彩回顾中药传说:1|黄芩:李时珍的救命药
中药传说:2|白及:坏肺能补唯有白及
中药传说:3|木香:治气之总药
中药传说:4|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
中药传说:5|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还能泡酒
中药传说:6
百合是蚯蚓变的?——亦药亦食两相宜
中药传说:7
地黄——补肾凉血三千年
中药传说:8
大黄——中药里的“寒将军”救人无功!
中药传说:9
灵芝其乃仙草,“食之思念之人必会梦中相见。”
中药传说:10
地龙的传说故事
中药传说:11
金钱草:平凡野草排石有奇效
中药传说:12
五味子:生津之要药,收敛之妙剂
中药传说:13
马齿苋:中药里的"天然抗生素"
中药传说:14
石菖蒲:“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觉得好看,请在右下角点个"在看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