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国际医学成果转化训练营的第一期课程来到了实训环节。通过前期对科技成果转化框架性概念性的课程培训,这一次学员们带着对自身业务现状的思考和具体临床需求,临床医生、医疗机构成果转化专员(技术经理人)、工程师、大企业、投资机构代表等产业链各角色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临床医学成果转化中的“真伪需求”的问题。
有需求=“刀刃”需求?
临床上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这些“临床需求”是医学技术发展的核心关键,临床医生是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的第一发现者。
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会会长唐民皓在课程中指出:“从临床试验登记的信息数据来看,当前新药临床试验数量增长显著,但是同质化比较明显。”站在科技创新的发展上,产业端应避开不具备足够“临床价值”的“伪”需求,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把资源集中在能产生更大社会效益的真实临床所需的技术研发上才能发挥最大的科技创新力,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和产业端共同融合发展和面对。
上海国际医学技术转化创新中心聚焦于挖掘临床医学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推动供需对接。第一期医学成果转化训练营的学员们,也都带着大量临床上发现的需求和解决需求的知识产权来参训。围绕这些需求,上海国际医学技术转化创新中心带着学员与工程师、企业家、研究学者、投资者不断碰撞,验证需求与创新概念的转化可行性。
好想法=“爆款”产品?
医院的陈俊仰研究员发现,做一次心超,患者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容易耽误病情,而限制心超检测患者效率的“结症”,在于检测过程中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翻身”。
针对这个需求,他发明了一个医疗器械,显著提高了临床效率:“我们实验下来,平均每次翻身都能节省5分钟时间,还省力,一个临床医一天20到30个患者,省下来的时间和体力,就能关照到更多的患者,做更多事情。”
然而这样的一个根据临床“刀刃”需求的发明专利,能被转化吗?现场的器械工程师分析后指出:首先,产品要“产”,如果成果材料成本太高,最终市场定价就压不下来,除非有强大的技术壁垒,否则市场很难为定价过高的产品买单;其次作为一个单一产品,他的市场较为单薄,很难成为爆款产品,以单一产品线支撑起一家科技公司的独立运营,最好考虑和做检测仪器的商家合作,搭配售卖。
现场转化导师真诚地表示:“这个产品在临床中具有有效性,是个很好的idea,但需要再多考虑如何产品化、商品化。”
医院的副主任医师金玲老师也深有感慨:“我以前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