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条

第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一、学思

1、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2、炙甘草汤证就是心跳的厉害,四肢凉,血虚。

3、脉出现结代,说明身体虚弱的很厉害了。造成脉结代的原因很多,一定要弄清脉结代的原因,有的脉结代不是炙甘草汤证。

4、先为太阳病,表解后,又成了少阳病(厥阴病)的炙甘草汤证。

5、曹颖甫所论甚是。

6、刘度舟师言炙甘草汤方中滋阴的药太多,吃多了容易腿、脸发肿、浮肿,大便泄泻。切切。

二、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个“结代脉”不一定要用炙甘草汤。

但是,“心动悸”,血不足以养心,则心动悸,真正的由于虚,现在(的术语)说是由于阴虚了(编者按:此术语非胡老常用的阴证之虚证,而是指阴津血虚证),可以用炙甘草汤。

有些结代脉,如前面讲的抵当汤,脉沉结,沉之中见结,就是脉挺沉有时停一下子,结脉,他用抵挡汤。所以实证里头有很多是瘀血证,反倒用下剂。可是那个(抵挡汤证瘀血证)没有“心动悸”。

如果“心动悸”相当厉害,动悸有点惊恐的意思,《玉函经》说是“惊悸”,不说动悸,炙甘草汤是有作用的。

炙甘草的药,我们来分析一下。主要是用桂枝汤去芍药,你看这里头有桂枝、生姜、大枣、甘草,这是桂枝汤去芍药。另加些滋阴药阿胶、麦门冬、麻仁、生地黄,同时加人参健胃。所以生血、生津液,胃要是坏了是不行的。

而且(炙甘草汤)方名也给我们一个启示。生地用1斤,麦门冬用半升,都是大分量。不说生地麦门冬汤,而说炙甘草汤。炙甘草不过才四两,为什么呢?甘能养脾,古人认为是甘药都是健胃的,这个方剂用的滋阴药都是甘药,尤其麦门冬,你看麦门冬的解释上,健胃,续绝伤,也是个强壮(性药),也有健胃作用。它甘寒,像人不能吃,用竹叶石膏汤,也搁麦门冬、人参。

(炙甘草汤)这个方剂主要是健其胃气为本。尤其阴分(学思:血液、津液少了)太虚了,当然他也搁滋阴药。

他搁桂枝干什么呢?外调营卫,内滋阴津液,然后健其胃气。这是一种治血虚、脉结代的正法,不健胃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遇到血虚、津液虚,(有的大夫)就是大滋阴,把胃给弄坏了,那是没好的,那个(治法)是恢复不了(血虚、津液虚)的。

炙甘草汤后世给起个“复脉汤”(的名字),(我认为)是错了。真正脉要是绝,那谓之没有脉了,那只能用通脉四逆汤这种法子。这个方药(炙甘草汤)它复不了脉。这就是言过,这都是《千金》搞的。

(炙甘草汤)它是治结代。结代当然那是脉出了一种间歇,它(炙甘草汤)复“间歇”可以,而不是脉没有了,它(炙甘草汤)能复脉的。所以大家对于这个方剂(要注意),真正要到了心脏衰竭、机能陈衰(程度),寒性药是一点儿也用不得了。我们后面讲的通脉四逆汤就是(治疗机能陈衰),那只能够救胃。所谓救胃扶阳了,胃气保住一分,这个人生命可以挽回一分。如果胃气全完了,那就是好不了。所以那个(胃气大损)必配四肢厥冷,四肢厥冷就是血液达不到四末(学思:就是胃功能差,胃气虚、胃虚),基础在胃啊!胃为水谷之海。胃一点消化作用也没有了嘛。所以到那个时候吃这个方药(炙甘草汤)不行,一点寒性药也不能用了。

三、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

这是一个顶格的条文。但在《宋本》里也给改了,改成了“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学思:康平本为“伤寒解而后、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伤寒解而后”,在条文中应该理解为表证失治,病情进一步地发展,脱离了表证的病理阶段,而发生炙甘草汤证;或者说是表证治疗不当,人体再无力从表证阶段与疾病抗争了,表证也消失了,而后发生了炙甘草汤证。这两种理解都可以。但是不能理解成表证经过正确的治疗以后,发生了这个方证,这是不可能的事。表证经过正确的治疗的话,一般在经方这些药里边,假设这人是小柴胡汤证,吃了以后小柴胡汤证消失了;或者过不了多长时间出现表证了,这个属于正常的,因为随着人体的恢复,体表存在的问题,只要有能力它会自己去处理。但是如果小柴胡汤证治疗得很合理,属于正治,小柴胡汤证消失了,又出现理中汤证了,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这就跟一个单位的管理一样,最上层领导如果特别团结,特别稳固,规章制度特别健全,那么出问题就会出在中层领导,要是中层领导非常过硬了,出问题会出在具体职工、具体车间身上;要再把这一层搞得稳固了,就可能出现在设备上,而不会是反过来。(学思:李冠杰老师说的不对,本意就是病人表解以后,遗留下“脉结代,心动悸”的炙甘草汤证,这是病人平素身体就不好,如心虚等)

“脉结代”实际上是结脉与代脉的总称。结脉是指的脉来缓而时有一止,而且止无定数;代脉为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这样的脉象。在临床中这两种脉常常是合到一块,泛指脉率不齐而且有歇止的这类脉象,就是咱们常说的间歇了。在炙甘草汤证中出现这样的脉象,它的病理就是由于血虚、血瘀、津虚血少,造成循环系统失养。

“心动悸”,在《玉函经》里是“心惊悸”。但是从实际临床统计资料中看,这个方证很少有“惊恐”之类精神方面的病,《玉函经》里的“惊悸”恐怕不太合适。

“心动悸”在《中医辞海》里是这么解释的:病症名,指的是患者不仅自觉心悸,或可察见心前搏动,其动应衣。(学思:心跳的厉害)

也就是说人躺着,心跳得衣服都跟着动,就是说心律不齐比较严重。这个症状实际上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医者的观察,病人就是一种或程度重、或程度轻的心律不齐;在患者自己的角度上感觉,就是因为心悸而造成的胸部不适感。

前段时间有一个病人,男性的老人,我让他吃的炙甘草汤。后来他跟我说这个药管用,他说知道自己的心跳跳几下就会停一下。我问他平时自己摸脉吗?他说不摸,他说躺在床上的时候,靠枕头的那半边能感觉到血管在跳,就是心率能感觉到。但是吃了药以后,这种情况渐渐地就消失了。

这个条文论述得比较简略。但是从这个方药和临床资料看,这个方证属于比较重的虚性病(学思:血虚兼心虚,主要是伤寒病后的血虚,因为滋阴的药不少如麦门冬、阿胶、生地)。所以临床中还会出现一些气短、胸中烦闷、失眠(睡觉不好,因为有虚热)的症状。

方证的病理:血虚、血瘀合并里虚热证兼津液虚证。

做个小结:表证因失治或误治,致人虚而表证消失,患者表现为脉结代、心动悸的,为炙甘草汤主治之证。

这个方剂值得看一看,方剂由九味药组成,但如果算上清酒应该是十味药: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很多人解释这个方剂,都会说包括了一个桂枝去芍药汤的所有药物,就是以桂枝去芍药汤为基础的。但是,我们无论从原文的论述上,还是从临床统计资料看,这个方证不仅没有任何表证的症状反应,而且也没有桂枝去芍药汤证的典型症状。个别的患者可能会表现为胸部不适,但这个“胸部不适”跟那个“胸满”不是一回事,这个胸部不适是因为心悸、心律失常造成的。所以说,我们对这个方义的理解如果把握得比较准,也可以加深对经方方药特点,甚至可以延伸到经方组方规律方面的一些理解。

这个方剂中先不看主药,甘草、大枣用量比较大,再加上还有生姜,所以说“安中补虚”的作用就比较强。在这个基础上又加了人参,可以进一步增强胃肠对水分的吸收。这就从源头上解决了津液虚的问题,给治疗津液虚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

麦冬是一味寒性的药,有补益作用,同时又是一味润燥增液的药物,麦冬用到了半升,如果算成干品大概相当于四两左右的样子。

生地黄和阿胶都是寒性的而且有补益性的血分药。

生地有补血、活血、止血、生津解热的作用,由于血虚、津液少所造成的烦热、出血、瘀血一类的症状都能够治疗,但是必须得是虚热性质的,因为它是补益的、寒性的药物,这是它的前提条件。可是这个药用到了一斤,就是十六两,是现在的克左右,用量非常大。

阿胶有补血、止血、活血这类的作用。

这两味药的药性从主要方面比较接近,从寒热属性上、对血液的作用上都比较接近,都是补益的。

麦冬、生地、阿胶这三味药用量比较大,合在一起寒热属性比较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方剂所治疗的是虚热、血虚、血瘀、津液虚,这是该方剂的属性。

麻仁是一个性平的药,寒热倾向不够明显,它有润燥滑肠、通凝、活血的作用。在这个方剂中可以治疗因津液虚损而造成的便秘。

实际在临床中,凡是符合这一类病理状态的,比如现在有些小姑娘的脉,又弱又数,人瘦瘦的,脸色黄黄的,有血虚又有津液虚,平时食欲也不太好,体质也比较弱,如果再加上便秘,用这个药就好使。但是如果有别的方证,用了也不好使。我以前说过,治一个小姑娘用炙甘草汤后,大便通了两天又不通了,最后仔细的问了问,才发现是大柴胡汤证,服了大柴胡汤,很长时间一直比较正常。

这个方剂中还有桂枝去芍药汤的所有药物,但它在这里的作用就不能理解成桂枝去芍药汤了。应该怎么理解呢?刚才说的那些药物,总体上形成了一个去热、补虚、补血、活血、增加津液力量很强的药性,这些药性作用于人体后,这些方面肯定会得到增强。桂枝去芍药汤就可以把增加的能量加以引导,用来改善人体胸部和循环系统的状态。大家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它为什么可以治心悸呢?

方中的清酒原本应该用没有经过蒸馏、自然澄清的那种清液,但是今天没有人酿这类酒了。现在北方都用黄酒,南方都用米酒。酒的作用可以加强方剂的活血化瘀作用,现在好多人也都不用了,可能作用会受一点影响,但是不会有质的变化。

四、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心中悸动,知真气内虚也,与炙甘草汤,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补可以去弱,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气。《圣济经》曰∶津耗散为枯,五脏痿弱,荣卫涸流,温剂所以润之。麻仁、阿胶、麦门冬、地黄之甘,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也。

五、清·吴谦《医宗金鉴》

心动悸者,谓心下筑筑,惕惕然动而不自安也。

若因汗下者多虚,不因汗下者多热,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属饮,厥而下利者属寒。今病伤寒,不因汗下而心动悸,又无饮热寒虚之证,但据结代不足之阴脉,即主以炙甘草汤者,以其人平日血气衰微,不任寒邪,故脉不能续行也。此时虽有伤寒之表未罢,亦在所不顾,总以补中生血复脉为急,通行荣卫为主也。

成无己曰:脉之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

程知曰:此又为议补者,立变法也。曰伤寒,则有邪气未解也。心主血;曰脉结代,心动悸,则是血虚而真气不相续也。故峻补其阴以生血,更通其阳以散寒,无阳则无以绾摄微阴,故方中用桂枝汤去芍药,而渍以清酒。所以挽真气于将绝之候,而避中寒于脉弱之时也。

观小建中汤,而后知伤寒有补阳之方;观炙甘草汤,而后知伤寒有补阴之法也。

程应旄曰:此又以脉论,邪气留结曰结,正气虚衰曰代。伤寒见此,而加以心动悸,乃真气内虚,故用炙甘草汤,益阴宁血、和荣卫以为主。

又曰:太阳变证,多属亡阳,少阳变证,兼属亡阴,以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荣阴被伤故也。用炙甘草汤,和荣以养阴气为治也。

张璐曰:津液枯槁之人,宜预防二便秘涩之虞,麦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麻仁、阿胶专主大肠之枯约。免致阴虚泉竭,火燥血枯,此仲景救阴退阳之妙法也。

柯琴曰:仲景凡于不足之脉,阴弱者用芍药以益阴,阳虚者用桂枝以通阳,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用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与此以中虚脉结代,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者,是已开后学滋阴之路矣。然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则寒,非发陈蕃秀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阳脉,生姜、大枣以和荣卫,阿胶补血,酸枣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则良。此证当用酸枣仁,肺痿用麻子仁可也。如无真阿胶,以龟板胶代之。

六、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寒伤心主,神明不安,故动悸;心不主脉,失其常度,故结代也。结与代皆为阴脉,伤寒有此,所谓阳证见阴脉者死矣。不忍坐视,姑制炙甘草汤,以欲挽回于已去之候耳。收检余烬,背城借一,犹胜于束手待毙乎?

七、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少阳经脉,自头走足,循胃口而下两胁,病则经气上逆,冲逼戊土,胃气郁满,横隔胆经隧道,是以心胁痞硬。经络壅塞,营血不得畅流,相火升炎,渐而营血消亡,经络梗涩,是以经脉结代。血亡木燥,风木郁冲,而升路阻隔,来能顺达,是以悸动。相火上燔,辛金受刑,甲木上郁,戊土被克,土金俱败,则病传阳明,而中气伤矣。炙甘草汤,参、甘、大枣,益胃气而补脾精,胶、地、麻仁,滋经脉而泽枯槁,姜,桂,行营血之瘀塞,麦冬清肺金之燥热也。

八、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此久病血虚者,心阳不振之病也(学思:妙哉)。夫血统于脾,而出于胃中之水谷。胃虚则无以济生血之源,生血之源不继,则营气不足。脉见结代者,心阳不振,而脉中之血沾滞不得畅行也。故炙甘草汤,用炙草、生姜、人参、大枣和胃以助生血之源,麦冬润肺以溉心藏之燥,阿胶、生地黄以补血,桂枝以达心阳,麻仁润大肠,引中脘燥气下行,不复薰灼心藏,与麦冬为一表一里,和胃养血,则脉之结代舒。润肺与大肠,而心之动悸安。更加桂枝以扶心阳,而脉之失调者顺矣。

此证或缘于久病,或得之病后,往往不能起坐,坐则头汗出,或三至一代,或五六至一代,大便累日不行。予于己巳四月二十一日,治古拔路叶氏女孩亲见之。盖阴伤于内,阳气外浮,阳气浮而阴液不与俱升,故脉见结代。心动悸者,心营虚而上不受肺阴之溉,下更受肠燥之逼,以致此也。三月中,章次公亦遇此证,惟大便溏泄为特异,用原方去麻仁,一剂后病良已。但当其定方之时,乡人某见而笑之,以为古方必不可治今病。夫古人治伤寒杂证之方,不可以治今日之广疮、麻疯、中蛊,是已,以为不可治今日之伤寒杂证,有是理乎。敬告同人,幸弗与乡愚一辙,同类而共笑也(结代之脉,向者于姚建律师见之,用本方三五剂而结脉除,又于引线衖陆勋伯见之,陆方下利甚剧,乃用本方合附子理中大剂,五日而结脉止,利亦寻愈)。

九、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是讲太阳之邪传入少阴而阴阳两虚的证治。

脉结代和心动悸是有联系的(学思:脉结代并不总是与心动悸并存,脉结代有时与其他症状并存),因为心主血脉,心总是搏动的,但是人不知其心动也,这是正常现象。现在的问题是,病人感觉到心跳了,心跳也有轻有重,这个跳的就厉害了,叫心动悸,加上一个动字,不是一般的心跳。过去有心动悸吗?只有心悸啊,“发汗后,心下悸,桂枝甘草汤主之”,“伤寒,心烦悸,小建中汤主之”,没有加动字。现在加上一个动字,就像厥阴病,气上撞心,加上个撞字,现在加上个动字,那么言其甚也。这是叫一个病态,就是现在所说的心律不齐了,早跳啊,期外收缩,心律不齐啊。

由于心律的不整,脉就见结代了。结脉和代脉是两个脉,都是动而中止,跳一跳它停一下子,然后再跳。它们和心动悸是相联系的,是一致的。心律不齐反映于脉,脉见结代,结脉、代脉都属于阴脉,能至、缓者,名为结。停一下,自己还能回来,继续还能跳的,这叫结脉。不能自还的,跳一跳,停了,待会儿再跳,跳完了还跳的很快的,就叫代脉。这反映心脏的气血虚衰。

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一虚,脉就见结代,这不是个小事。这是邪气和心脏的正气发生了关系了。这时候以正虚为主,以邪气为次,所以这时候伤寒,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就不管伤寒还是其他的问题,那是次要的,主要是心脏的问题,要积极地扶正,要调整血脉,要补益气血,使心脏的跳动恢复正常,所以用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这个方子里有一些甜药,甜药是补中益气的。为什么要补中益气?因为气血是生于中焦,脾胃为气血之源。中焦气血足了,血才能得养而充于血脉。这个方子里还有生地黄、麦冬、阿胶、麻子仁润燥滋液补血,使血液得到补充,使血液能够养心,因为心主血脉,血也能够养心。气也有了,血也有了,但是血属于阴的,阴不得阳不化,所以要加上点儿阳性药,加上桂枝、生姜、还有清酒,煎药时加上清酒使阳气推动血脉,使血脉通利,使阿胶、生地、麦冬不发生黏滞。这样对心脏、血脉是有利的,所以炙甘草汤又叫复脉汤。吃了这个药以后,脉能恢复,不结代了,所以叫复脉汤。

总之,炙甘草汤的特点有滋阴,滋阴就是补血了,还能补气、养心,而能够通利血脉。怎么能说是通利血脉?根据《名医别录》所说,甘草能够通血脉,利血气。近代的药学发现甘草中有一种物质叫甘草苷,有强心的作用,以此说为什么这个方子叫炙甘草汤,炙甘草这味药对于心动悸,脉结代是起主要的治疗作用。

我个人的体会,这个方子也有它的流弊,吃炙甘草汤应当注意几个问题。一个是这个方子吃多了要肿,腿和脸上发肿,第二个是吃多了大便要作泄,要有腹泄,为什么?虽然这个方子中有清酒,有生姜、有桂枝,但是滋阴药多,大家看看这个药方,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子仁半升,这个方子滋润的药特多,吃多了就出现浮肿。以前没有体会这个问题,有个风心病病人,吃炙甘草汤挺见好,他拿个方子就走了,总吃这个方子,对心脏有好处,后来腿就肿了,脸也肿了。以后不是这一例了,好几例,其他的心脏病心肌炎,脉结代,中医一看属于气血虚,血脉不足的,用炙甘草汤的,吃了一段时间后往往浮肿、腹泻。

另外,根据我个人体会,脉结代,心动悸,加上些五味子效果还会好。加人参、麦冬、五味子就孙思邈《千金要方》里的生脉散。

柯琴的意见是去掉麻子仁,加上酸枣仁,他说加上酸枣仁效果会好些。

什么叫清酒?汉朝时没有白干酒,都是米酒,像醪糟(lao二声zao一声)之类的酿成的酒,那种酒古代分成两种,一种是白米酒,叫清酒。一种黄米酒叫浊酒。

太阳病从太阳之为病开始,最后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手少阴心脏病为结尾,这有什么道理啊?因为太阳和少阴为表里;少阴,一个是肾一个是心,足少阴肾、手少阴心。太阳病开始发病发热恶寒,开始抵抗,邪气郁于表,最后以手少阴心脏的虚衰作为结尾,从邪气开始到正气虚衰,太阳又和少阴相表里,有这么个内在的联系。

同时太阳病也很容易诱发一些少阴病,足少阴的阳气虚衰,和手少阴的气血虚衰,一个是四逆汤证,一个是炙甘草汤证,这样来体会就更加好一些。

十、子恒注

患太阳伤寒,出现结脉、代脉,结脉是脉行迟缓有间歇,间歇后可自行回复跳动,如脉动过程中遇到阻碍一般;代脉是脉行躁动有间歇,不能自行回复跳动,许久才还,脉率加速,就像心无力鼓动血脉,停顿蓄力后才能延续脉动一样,均属于阴脉,主气血虚衰。

“心动悸”是主观感受,能感受到自身的心跳就会产生不适,悸动不安就指能明显感觉到心跳。或是因为邪气扰动心神,或是心血不足,需用力跳动才能勉强自救。

心主血脉,阴血不足以养心,可见心动,心悸,心在体为脉,气血不足以续脉,则脉见结代。本条中以血脉不足为主,心阳亏虚为次,所以用炙甘草汤养阴益气,补益心脉。

可互参前文第64条,汗出过多,心阳亏虚亦会见到心悸,但未涉及到结代脉,故用桂枝甘草汤温扶心阳即可。

不会背诵伤寒论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大夫。

在文末右下角点“在看”可以留言。

多看看我们的历史文章,更欢迎您的留言互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yrolling.net/fxbzj/93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