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表里虚实寒热升降附八纲辨证心诀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中医称之为“八纲”。其中表、实、热为阳;里、虚、寒为阴。《内径》中没有“八纲”称谓,是后世医家据中医经典和实践总结出来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所以,阴阳在这里也不应该失却“纲纪”、“父母”的地位。阴阳既为“父母”又分别为八纲之一,层次混乱,与理不顺。升降是中医的重要理念,应该将升降易阴阳与表里虚实寒热合而为八纲,并由阴阳统帅八纲——表、里、虚、实、寒、热、升、降。

一、升降之意义及地位

《易经?序卦》说:“聚而上者谓之升,……困而上者必反下,……”《素问?五运行大论》云:“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计。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这说明升降是天地间的固有的现象。“帝曰:其升降如何?……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地气有升降,人生天地间,天人相应,自然人体气血也有升降。“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这里的浮沉与升降是一个意思。可见,“升降”与“虚实寒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内径》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生长出入,无器不有。……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素问?六微旨大论)可见,升降之普遍,之重要。

南宋金元时代的名医李东垣认为,升降是自然界主要运动形式之一。他说:“经言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在乎升浮也。……岁半以后,地气主之,在乎降沉也。……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清末名医唐宗海说:“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注于肺,其间运行上下者,脾也。”(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这就是说,心肾二脏,一降一升,运动生化,其枢纽在脾。

人体十二正经、奇经八脉,除带脉以外,都是上下走向,自然,经气也是上下运行。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胸。经气上下运行的格局,必然形成气血运行的主要形式是升降。

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升降”与“虚实寒热表里”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及地位。为医者不可不察,不可忽视。

二、升降与诊断

《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气之升降,与百病相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素问?太阴阳明论)“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这就是说,气之升降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维持人体正常运转,如果升降过度,则“病作矣。”正所谓,升降“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脉经?诊百病生死诀》云:“寒气上攻,脉实而顺滑者,生。实而逆涩者,死。”《脉经》还说:“少阴脉浮而动,浮为虚,动为疼,妇人则脱下。”(平阴中寒转跑阴吹阴生疮脱下证)

从上述经文可知,诊断疾病,明晰升降,是把握病机不可缺少的一环,捨此,难以做出较为正确的诊断。

方有执对脉之来去评註说:“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而上也。去者自皮肉之际,而还于骨肉之间,气之降而下也。……故来去出入者,脉之大关键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註?平脉法)

气之升降,是某些疾病诊断不可缺少的指标,比如奔豚气病的诊断,“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金匮要略?奔豚气)如果没有气之上升,就不能诊断为该病。再如,“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脉经?平阴中寒转跑阴吹阴生疮脱下证)没有气之下降,就不能诊断为阴吹。

李东垣说:“若夫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而无偏胜则安。不然,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于此求之,则知履端之意矣。”(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元代名医朱丹溪在论眩晕时说:“痰饮随气上,伏留于阳经,遇火则动。”(脉因证治?眩晕)还说:“脉出鱼际,逆气喘息。……喘咳上气,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可见,丹溪诊病也非常重视升降。

中医诊断常常有“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气下陷”、“肝阳上亢”、“湿热下注”等等,都是升降理论的具体应用。

三、升降与治疗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如果忽视升降,则难以把握病机,进行有效治疗。《伤寒论》第条说:“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发热恶寒发于阳,当发汗。如果反用泻下,则热入胸中,与水相结而成结胸;无热恶寒为发于阴,应当温补,若反而泻下,必使胃阳受损,浊邪上逆,形成痞证。

《伤寒论》第条说:“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腹满而痛,是有燥粪,伤寒发汗后满疼更甚,是燥结更重,故必须急下。

《伤寒论》第条说:“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脉浮大是正气大亏,重按即无,有正气将脱之势,攻下当死。

《伤寒论》第条说:“病如桂枝证,……气上冲胸,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本证是寒痰停聚胸中,邪壅上部,妨碍着气息升降,吐之即愈。

《脉经》云:“太阳病,下之,气上撞,可与桂枝汤,不撞,不可与之。”可见,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是升是降,至关重要,当吐当泻,攸关生命。

清末名医唐宗海说:“治病之法,上者抑之,必使气不上奔,斯血不上溢,降其肺气,顺其胃气,纳其肾气,气下则血下。”(血证论?用药宜忌论)又说:“止血之法虽多,而莫先于降气。”(血证论?吐血)

近代名医张锡纯,尤其重视升降。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开篇的“医方”中就列举了四个“治疗大气下陷”的方剂:升陷汤、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在“治吐衄方”中首先列出的是:寒降汤、温降汤、清降汤等五个带“降”字的方剂,通过降气而止血。

现代名医丁光迪所著《中药的配伍运用》一书中,第二部是“从升降浮沉论药物的配伍运用”,列举了“升降气机”、“升降脾胃”、“升水降火”、“升降相因”等十八条,反复论述升降浮沉治病方法。

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中有这样一个病例:“枢判白文举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虚损病,目疾时作,身面目睛俱黄,小便或黄或白,大便不调,……至六月中,目疾复作,医以泻肝散下数行,而前疾增剧。……制清神益气汤主之而愈。”清神益气汤(茯苓、升麻、泽泻、苍术、防风、生姜)中的升麻、防风升清气,茯苓、泽泻降浊气。升清降浊对于脾胃虚损之人尤为重要。

在实践中,同认真辨别“虚实寒热表里”一样,必须认真辨别“升降(浮沉)”。比如,中气下陷之腹泻,当提升中气,用补中益气汤(丸)之类,若单用寒凉苦降之品,会适得其反。当升当降,必须正确把握,曽遇一患者,平素肝阳上亢,血压高,偶得感冒发烧,医者用柴胡注射液退烧。柴胡俱生发之性,升上亢之肝阳,升之又升。不多时,面红,汗出,嘴唇反卷,二目圆睁,头晕脑胀。仿张锡纯降逆之法,用赭石、芍药等救之而安。

综合上所述表明,将“升降”替换“阴阳”与表里、虚实、寒热合而为“八纲”,由阴阳来统帅,有利于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也有利于正确使用中药,因为升降也是许多中药的重要属性之一。

附八纲辨证心诀

八纲辨证总纲领百病有因各不同

脏腑辨证是核心气血津液辨分明

外感热病层次辨判断疾病证侯型

八纲辨证-表证

表证邪犯肌表证鼻塞流涕头身痛

发热恶寒有无汗咳嗽苔白脉浮升

里证

里证表传或内生病位深在于内中

脏腑气血病属里凡非表证皆包容

寒证

寒证感受寒邪证阳虚阴盛寒内生

恶寒喜暖四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清

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迟紧绷

热证

热证感受热邪证或为阳盛阴虚成

躁烦口渴喜冷饮发热喜凉面目红

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洪

虚证

虚证正气虚不足机体抗病能力低

形瘦神靡泛力气气短懒言眩晕悸

汗出欲卧便溏利舌质淡嫩脉虚细

实证

实证邪气有余盛正气未衰能抗争

呼吸气粗语长重胸腹胀满拒按痛

热烦便秘尿赤涩舌老苔厚脉实雄

阴证

阴证闭目羞见明神静懒言气微轻

喜热恶寒四肢冷大便自利小便清

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虚寒盛虚寒征

阳证

阳证开目欲见明神烦多言气粗宏

壮热恶寒渴饮冷便秘尿赤面目红

舌红苔黄脉洪数阳气亢盛实热征

阴虚证

阴虚形瘦眩失眠口燥咽干五心烦

颧红唇赤潮热汗脉搏细数舌绛干

阳虚证

阳虚神疲乏力气口淡不渴便溏利

畏寒肢冷蜷卧睡面白舌淡脉迟虚

亡阴

亡阴阴液衰竭征汗多粘湿手足温

渴喜冷饮气粗急舌红绛干脉细频

亡阳

亡阳阳气已衰竭汗多冷清肢冷厥

口淡不渴气微弱舌质淡润脉微绝

病因辨证-六浮病辨证

伤风发热汗恶风喉痒咳嗽头晕痛

伤风病证

舌苦薄白脉浮缓风疹时发时隐踪

或皮瘙痒无定处或为游走关节痛

寒邪病证

表寒发热恶寒风无汗头身骨节痛

舌苔薄白脉浮紧直中吐泻腹冷痛

暑邪病证

(1)暑温

暑温高热烦渴汗头痛气粗短赤便

舌红苔黄脉洪数或为短气神疲倦

或为抽搐牙关紧或反张弓神昏谵

(2)中暑

中暑感受暑邪病突然发生头晕痛

胸闷恶心时呕吐口干渴饮体倦松

甚则昏仆不省人发热烦渴大汗生

或身无汗肢厥冷或兼抽搐反张弓

湿邪病证

湿侵头重肢体倦二便不爽口中淡

胸闷纳少腹胀满关节疼痛重着酸

舌苔白腻脉濡缓或为浮肿女带缠

燥邪病证

(1)凉燥

凉燥恶寒热无汗头痛不渴口鼻干

舌淡苔白脉浮弦鼻塞咳嗽少有痰

(2)温燥

温燥发热微恶寒鼻咽干燥口渴烦

舌红苔黄脉浮数干咳稠粘带血痰

火证壮热恶热烦口渴尿赤大便干

舌红苔黄脉实数吐衄便血昏发斑

七情病的辨证-喜伤证

喜则气渙伤心气神不守舍人自迷

精神恍惚举止乱语无伦次脉虚细

怒伤证

盛怒伤肝气上逆头晕目眩面目赤

甚则昏厥或呕血怒后情志多抑郁

胸胁胀满脉弦硬急燥易怒善太息

忧伤证

忧愁过度伤肺脾情志沉郁乏力气

纳少便溏脉虚缓少气咳嗽痰清稀

思伤证

思则气结伤心脾食少便溏乏力气

失眠健忘心惊悸形体消瘦脉沉细

悲伤证

悲则气消心肺虚意志消沉常哭泣

面色惨淡脉细弱少气懒言汗湿衣

恐伤证

恐则气下伤心肾怵惕不安常独居

如人将捕惶恐惧二便失禁脉沉抑

惊伤证

惊则气乱心惊悸惊慌失措睛不移

举止失常脉动乱口不能呼神志迷

脏腑辨证-心阴虚证

心阴虚证心悸烦少寐多梦潮热汗

舌红少津脉细数尿黄便秘口咽干

心血虚证

心血虛证心悸忡失眠健忘眩晕朦

舌质淡白脉细弱唇面淡白无华容

心气虚证

心气虚证心悸动体倦乏力自汗生

神疲气短劳累重舌质淡嫩脉细松

心阳虚证

心阳虚证心悸空形寒肢冷自汗生

胸闷气短劳累重舌淡脉微结代停

心火上炎

心火上炎心悸烦口舌生疮夜难眠

舌红苔黄脉滑数唇红面赤口渴干

心血瘀阻

心血瘀阻心悸痛痛剧肢冷唇甲青

舌质暗红有瘀点脉搏细涩结代停

痰迷心窍

痰迷心窍失清灵神情痴呆意朦胧

脉滑舌淡苔白腻呕痰喉中有响鸣

痰火扰心

痰火扰心神错更哭笑无常不识翁

舌苔黄腻脉滑数狂躁妄动面赤红

小肠实热

小肠实热心热烦面红唇赤口淡干

舌红苔黄脉弦数小便短赤淋涩艰

小肠气痛

小肠气痛疝胀痛时急时缓结滞凝

舌苔白滑脉弦迟得热痛缓寒剧痛

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脉弦硬失调胸胁乳胀痛

抑郁寡欢常唉叹月事不调或聚癥

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目赤红急躁易怒头昏痛

舌红苔黄脉弦数口苦便秘尿赤癃

肝阴亏虚

肝阴亏虚眼涩蒙五心烦热盗汗生

舌红少津弦细数口苦尿黄胁肋痛

肝血亏虚

肝血亏虚眼昏蒙头晕面白无华容

舌质淡白脉弦细胁痛经少或闭经

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易躁怒头痛眩晕面目红

舌红苔黄脉弦数尿黄便秘咽干痛

肝阳化风

肝阳化风头晕痛肢麻手颤步不正

言謇舌红脉弦数甚则昏仆或中风

肝胆湿热

肝胆湿热郁热蒸身目尿黄呕恶生

舌苔黄腻脉弦数寒热口苦胁肋痛

或为睾肿囊湿疹或见带下黄浊浓

胆郁痰扰

胆郁痰扰胸胁满口苦欲呕头晕痛

舌苔黄腻脉滑数烦热难寐悸不宁

脾胃虚证

脾气虚弱倦怠生纳少便溏腹胀撑

舌淡苔白脉缓弱脾不统血便衄崩

脾阳虚证

脾阳虚证寒冷生口淡不渴便溏清

舌淡苔白脉沉迟纳少脘腹胀满痛

脾阴虚证

脾阴虚证五心烦纳呆乏力消瘦颜

舌红苔少脉细数口唇焦燥便赤干

寒湿困脾

寒湿困脾头身重纳呆呕恶便溏青

舌淡苔白脉濡缓脘痞腹胀时隐痛

湿热蕴脾

湿热蕴脾尿赤黄纳呆脘痞呕恶胀

舌苔黄腻脉濡数便溏不爽上蒸黄

胃阴不足

胃阴不足口舌干胃脘灼痛干呕逆

舌红少苔脉细数渴饮纳少或善饥

食滞胃脘

食滞胃脘失降通嗳腐酸臭脘腹痛

恶心呕吐厌拒食舌苔厚腻脉滑行

寒邪犯胃

寒邪犯胃急暴痛遇寒则甚得温轻

畏寒肢冷口不渴苔白脉弦或紧绷

胃火炽盛

胃火炽盛灼热痛口渴善饥胃热蒸

舌红苔黄脉弦数口臭唇烂龈肿痛

肺气虚证

肺气虚证低微声咳喘无力痰稀清

舌淡苔白脉虚弱少气乏力汗易风

肺阴虚证

肺阴虚证烦热生潮热盗汗两颧红

舌红少津脉细数干咳痰少嘶哑声

风寒束肺

风寒束肺外寒证恶寒无汗头身重

舌苔薄白脉浮紧咳喘气喘痰稀清

风热犯肺

风热犯肺外热证发热咳嗽渴咽痛

舌红苔干脉浮数痰黄稠粘难咯清

肺燥咳嗽

肺燥口唇鼻咽燥发热咳嗽胸中痛

舌红少津脉细数痰粘难咯或带红

热邪壅肺

热邪壅肺热停胸发热咳喘胸中痛

舌红苔黄脉洪数咯痰黄稠带血腥

痰浊阻肺

痰浊阻肺失宣通咳嗽气喘痰多清

舌苔白腻脉滑应或见胸闷悸痰鸣

大肠寒湿

大肠寒湿传导更肠鸣漉漉腹冷痛

舌苔白滑脉迟缓泄泻清稀寒湿停

大肠湿热

大肠湿热时腹痛里急后重便血脓

舌红苔黄脉滑数或见暴注发热征

肠痈

肠痈湿热蕴肠中右少腹痛蜷卧形

舌红苔黄脉弦肝发热拒按反跳痛

肾阴虚证

肾阴虚证腰膝软头晕耳鸣五心烦

舌红少津脉细数遗精盗汗口咽干

肾阳虚证

肾阳虚证腰膝软头晕耳鸣肢背寒

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萎神疲喜卧眠

肾气不固

肾气不固腰膝软遗精早泄头晕鸣

舌淡苔白脉沉细尿后余沥尿频清

肾不纳气

肾不纳气腰膝软神疲自汗头晕鸣

面白舌淡脉沉细呼多吸少喘息生

肾虚水泛

肾虚水泛腰膝软头晕耳鸣肢背寒

舌淡苔滑脉沉迟面身浮肿咳喘痰

肾精不足

肾精不足腰膝软头晕耳鸣步履艰

先天不足发育慢早衰发堕齿枯残

舌质淡嫩脉沉弱男子精少女孕难

膀胱虚寒

膀胱虚寒形寒冷尿后余沥尿频清

舌淡苔白脉沉迟面色晄白遗尿同

膀胱湿热

膀胱湿热气化紊排尿急频灼热痛

舌红苔黄脉滑数发热腰痛癃砂红

—THEEND—

⊙文章转载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及时删除。

⊙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或疗法,请咨询医师,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产生的任何责任!

好文推荐

《中医舌诊》,临床高清舌诊图,附带解析,史上最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yrolling.net/fxbzl/1070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