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一
从绝望到新生
56岁的男性王成(化名)入院时双腿肿胀,腹部膨隆如孕六月,稍有活动就严重气短不能平卧,被病痛折磨的有气无力,憔悴不堪。医院,都被告知病情太重,治疗的太晚了,已经失去手术机会了。
抱着一线希望来到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就诊,初步诊断: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大量反流,心包,腹腔大量积液,心力衰竭。入院后立即给患者实施心包及腹腔积液引流及其他相应治疗,一周之内排出积液多毫升,很快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谈话间得知,他从小便得知自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当时因为医疗水平有限加上家庭条件不好,所以一直没有治疗,每当有症医院吃吃药,输输液,直到最近症状日渐加重几近生命垂危。
就诊我科后,张晶副院长带领科室团队反复讨论病情,认为王成的病情是由于先心病诱发了感染性心内膜炎致主动脉瓣穿孔导致大量反流,最终出现心衰。但万幸的是患者仍然还有手术机会。术中把直径接近1cm的动脉导管结扎,难点在于处理主动脉瓣叶的穿孔,如直接换瓣,操作简单,但患者不仅花费大且术后需终生服用抗凝药物,并发症也多;而成型则需要精确地设计和精巧地实施,张晶副院长利用患者自身的心包材料把瓣叶做了精准修补,手术非常成功。患者康复出院,一个家庭的新生。
病例二
从纠结到欣慰
一位37岁的女性患者,辗转反侧,每天都在纠结一件事情,自己的心脏瓣膜是换机械瓣膜还是生物瓣膜?多少个无眠之夜都是在网络上搜索,试图寻求最佳答案。
她患有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二尖瓣被细菌吞噬并形成赘生物,最终导致瓣膜关闭不全,必须行心脏手术,更换成人工瓣膜,目前人工瓣膜有两种,机械瓣膜使用寿命长,但必须终生服用抗凝药物,而生物瓣膜不须服用药物,但平均使用寿命约为15-20年。对于任何一个同年龄段的人,这都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在这次手术的术前讨论会议中,张晶副院长仔细阅读病历资料,并且亲自观看心脏彩超动态图像,提出心脏瓣膜手术成型的方案,即修复自身瓣膜,团队其他成员提出许多困难及风险,比如赘生物切除不彻底会导致感染复发;赘生物切除后剩余正常瓣膜组织能否达到满意效果等等。但患者很年轻,一旦手术成功,患者将受益终生,我们尽量克服困难,这个风险值得去冒。而患者及其家人也希望这个方案能成功。
手术如期实施,术中切除了赘生物及部分瓣膜后,张晶副院长认为可以做二尖瓣成型并带领团队给患者实施了精准的二尖瓣修复,术中食道超声证实瓣膜功能恢复正常,手术非常成功,为了预防复发,术后加强了抗感染治疗,最终复出院,一家人的无限喜悦。
病例三、四
医院,相信心脏大血管团队
病例三患者贾某,男性53岁,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后叶脱垂、二尖瓣后叶赘生物形成二尖瓣大量返流。
手术成功实施赘生物切除、二尖瓣成型。
病例四患者马某,男性54岁,手术成功实施赘生物切除、二尖瓣成型。
病例三、病例四的患者均在康复之中,心脏超声检查二尖瓣功能良好,没有返流,近日就可康复出院。
结语
把“能活着”做到“活得好”
随着人们对健康质量追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心脏外科技术水平的不断成熟,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心脏瓣膜成型手术的比例逐年增高,瓣膜置换手术的比例逐年下降。张晶副院长带领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紧跟技术前沿,不断克服困难,以患者利益为先,努力把过去的“能活着”逐渐做到“活得好”,不断造福一方百姓。
张晶
医院副院长
心外科知名专家
心外科学科带头人、主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院
●原首都医科医院心外科知名专家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宋庆龄基金会项目评审专家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
从事心脏病临床工作27年,参与完成各种心脏外科手术余例,其中主刀余例,包括:冠心病搭桥手术、各种先心病手术、风心病瓣膜置换及瓣膜成形、主动脉根部、弓部替换的大血管及心脏二次手术,患者年龄从出生仅7天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到81岁的老年搭桥,成功率99.5%;
手术成功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受到行业内的认可及广大患者的信任。
孔繁熙
医院
心外科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中华医学会内蒙古结构先心病学组委员
●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擅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冠心病搭桥术、瓣膜性心脏病成型与置换术、大血管疾病的专家擅长常规手术治疗;
●在微创心脏手术中,擅长腋下小切口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小切口冠脉搭桥手术,胸腔镜下左心耳夹闭术;
●累计参与心外科手术余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