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风波,把各色人等的“本来面目”都露出来了。有土豪宁可掏着百万级的喝茶费,也要把豪宅抢到手。据证券时报4月7日报道,深圳南山区招商蛇口某项目再次开盘,单价9万元~13万元/平方米,总套价格万元~万元合计54套公寓,半天时间全部售罄,合计吸金约23亿元。另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当前深圳宝安确有几个楼盘购房需缴纳不同价位的“喝茶费”,以宝安区的海纳公馆为例,平米总价万左右的新房“喝茶费”需70余万元。所谓“喝茶费”,指的是开发商巧立名目,在房子稀缺的环境下,收取购房者的附加费用,提高购房门槛,令购房者变相获取置业资格。另一边,放弃买房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最近克而瑞CRIC通过覆盖29个二线城市以及个三、四线城市的万份有效调研问卷统计,从CRIC调研结果来看,今年二、三线城市50万以下、7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置业客群弃购意向比较严重,万份调研问卷中有三成的置业客群或将放弃置业计划。请注意,50万以下、二三线城市、70平米以内,完全符合刚需一族的特征,即面积小、首付少、资金压力小,连这一类人群也在考虑放弃买房,说明楼市的潜在客群规模确实在缩小。一边是高价抢房,另一边是放弃买房,哪个才代表市场的真实情绪?笔者认为,后一种情况更具代表性,毕竟深圳楼市的地位是极其特殊的,一方面是受限于城区面积而供需失衡,另一方面是限价导致的新房价格失真,与全国其他城市有本质区别。越来越多的刚需放弃置业,客观上也会使买房难度变得更大,尤其在近期事件的冲击下,稍不留意就入坑,亏钱效应将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渡过年这场风波后,从明年起,买房要更为谨慎,3类房子尽量要回避,贬值空间或达20%。1,城中村棚改后的安置房、回迁房小区。千万别以为没人买安置房,以我的经验来看,在中小城市还有大量购房者青睐此类房子,他们普遍对买房这件事一头雾水,都是通过熟人关系转介绍,认为有套房子住就可以了,买房成了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个人交易,不少人仅凭收据和没有效力的证明,就敢买安置房。目前全国商品房建成面积为亿平米,那回迁房、小产权房的比例又有多少呢?如是研究院曾发布过一组数据,小产权房面积为73亿平米,仅次于商品房面积(占比38%)。事实上,真正没有产权房本的房子,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即便在房地产市场发展最为成熟的深圳,小产权房占全市总住房套数的比例居然超过了56%,即深圳住房中一大半是小产权房。作为顶尖大都市的深圳,尚且有这么多房子没产权,可以想象类似的房子有多少。但是,这些房子买到手里,什么时候能把房产证办下来尚不清楚,何时能把真正变成商品房也不清楚,作为村里的“外人”,即便买了回迁房,当地也不会认可你成为村里的“一份子”。拿最近这段时间来说,各个社区严防外来人口进入,城中村回迁房小区更甚,此时若凭一纸收据,而没有大红本来证明自己对房产的所有权,很可能连小区都进不去。2,商水商电、无双气的商住公寓。蓝白一直在告诫大家,千万不要买公寓,这种房子看起来总价低、首付低,实则遍地是“坑”。近几年打着LOFT、精致生活旗号的各类公寓,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比如,交易税费居高不下。假设一套面积50平米的公寓,单价元,即总价50万元。得缴:契税=50万元X3%=1.5万元,增值税及附加=50万元X5.6%=2.8万元,个税=50万元X2%=1万元,土地增值税=50万元X5%=2.5万元这样算来,转手一套公寓的交易税费,高达1.5+2.8+1+2.5=7.8万元!比如,没有双气,商水商电,居民鱼龙混杂。表面看起来,公寓的生活很精致,不管影视剧中还是开发商的样板房,很吸引年轻人入住的想法。事实上,真的住进去之后,才发现柴米油盐的日子里,公寓远远无法提供像住宅那样的安居体验。没有双气,就意味着做饭、热水极其不便,冬天无法取暖,商水商电,就意味着每个月高额的物业费和水电费支出,一层多达几十户,意味着没有任何居住品质可言。3,三四线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房产。这里有两个前提:1,三四线城市。2,城乡结合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年5月,中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数量总共超过多个,如果加上、和今年的数据,这个数字应该会将近个。上半年,社科院发布了房地产蓝皮书,报告显示的结果很惊人,目前超过17个城市写字楼空置率达20%以上,要知道,这些地方都是典型的人们城市,如果连长沙、武汉、青岛等地商用房的空置率都达到20%以上,那三四线楼市只会更高。从年的房改开始计算,21年的时间,达到了近个城区的规模,假设年均增加个,未来十年,会增加0-0个左右的新城区。但是,在存量人口时代的前提下,这么多的新城区,必然无法得到人口的有效填充,一二线城市可以虹吸省内地市和县城的人口,沿海城市可以吸引中西部省份的人口,三四线城市的新增人口,又从何而来?明白了这个前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三四线城市的远郊房产要回避了。一方面,小城市的新城区开发过度,无法形成人气集聚。另一方面,远郊的地价和房价炒上去之后,基础设施却无法得到有效填充。因此,要么去大城市的郊区买房,至少能享受到城市资源的外溢效应,要么买三四线城市的主城区,至少医疗和教育资源比较集中,小城市的郊区房产尽量不要碰。公寓、小城市郊区房子、回迁房,这3类房子在-年房价大涨的阶段,尚且无法跑赢大市平均涨幅。在楼市步入“稳中有降”阶段后,房住不炒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最先淘汰的就是这几类房产,未来5年时间,把折旧费、资金机会成本等因素考虑进去,贬值20%-30%实属正常。更重要的是,从今年开始,2条房贷新规实行后,这3类房产的买卖更难了。1,买房征信更加严格了。在1月20日,征信中心正式启动二代征信系统切断上线工作,目前已经面向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提供二代格式信用报告查询服务。与第一代征信系统最大的不同是,第二代征信系统将会更严格,尤其是对上文提及的假离婚、高杠杆、短贷长用、拆东墙补西墙等手段做出了详尽规定,征信数据的更新会更及时,想“钻漏洞”已经不可行了。2,存量房贷转LPR。根据央行的规定,自3月1日起,全国所有的银行,要和所有的个人房贷客户重新签订合同,将此前的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合同,陆续转为LPR利率贷款合同,到8月底要转换完毕。也就是说,只要你以前是用商贷按揭买房,这次都需要转换成LPR,新购房人群直接签LPR的房贷合同。这也就意味着,利率正在加速市场化,央行可以选择调降1年期LPR,让房贷利率参考的5年期LPR依然处于高位,银行则通过加基点的方式维持高额的购房成本。简单一句话:无论是征信系统,还是房贷新标准,都意味着买卖房产,将不再像以往那样轻松了。在这两个房贷新规下,即便是一二线城市的中心城区住宅,都不见得能有多大升值空间,更别提公寓、安置房、小城市城郊房这几类房产了。买卖变难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不受银行待见,因为8月份存量房贷要全部切换成LPR,5月份起,还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像安置房和公寓这类房子连房贷也难办下来,未来在市场中的流动性必然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