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左路的药略谈:
附子,川乌草乌,细辛、生姜、桂枝、麻黄、柴胡、川芎。
附子作用于最深层次,相当于圆运动的最低点,对应于肾,少阴系统,骨头内,深寒,陈寒。久病入里,或者大量输液导致急慢性肾功能问题,骨髓病。生附子力道峻猛,用于救急,熟附子用于缓和期的助阳散寒。生附子的钻透力也较熟附子好,所以用于刺痛钻痛的效果比熟附子好;川乌草乌擅长于筋骨关节层面,这些部位的病痛,用川乌草乌效果最好;川乌草乌是特种大队的话,细辛就相当于特种小分队,骨节隙缝的穿透性非常好,穿破陈寒的屏障,打开通道效果非常好。细辛单独力量不够强大,通常都是配合附子川乌草乌来发挥功效。
生姜就是基层部队,但是是最重要的基础部队,所有作战都是在基层部队的基础上发挥功效。基层部队的特性就是量大,无所不至,无处不有。所有温阳药在加上相对最大量的生姜基础上,功效都能发挥到最佳状态。附子无姜不热,就是说附子的热性相当于大将军,气势强大,但是必须有兵力配合调用,才可以显示出来,光头司令是作用不大的。将军驾到,前面还需要有小兵开路,走起来就顺畅了。这就是大量生姜搭配附子使用就不会有剧烈排病反应的缘故。火神理论推广最大问题就是排病反应的剧烈。加入一味生姜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了,这是澄空先生的智慧。
桂枝作用面在皮下,肌肉之间。麻黄作用面在皮肤。所以,肌肉酸痛多用桂枝,皮肤痛用麻黄。
柴胡是由内脏一路通到肌表的,上述的药可以理解为走外围,柴胡可以理解为走内路。更准确的说,是打通上下。柴胡用药的部位是根部为主,连带手指长的细枝。枝上行,根下潜。所以,柴胡的特性,说升或者说降都不太合适,说调升降,上下通行是最合适的。
川芎主要就是走血液血管内。也应该理解为通行,而不需要定性上或者下。肝主藏血,血管有升有降,走肝的药,大多都可以这样定性。厥阴肝木少阳胆木的特征就是寒热并存,上下通行。
降右路的药略谈:
龙骨、牡蛎、黄芩、石膏、知母、百合、杏仁、川贝、厚朴、枳实、大黄、芒硝。白芍。
龙骨、牡蛎沉重手感冰凉,决定了性质就是下潜重镇的作用。用于神志上亢不清不明太过的状态。
黄芩和石膏都是从上往下降的,但是黄芩类似于干冷,凉而干燥,石膏类似于湿冷,凉而带润。黄芩小量取用即可,一般0克内,石膏需要大量,一般10克到上百克都有。黄芩的作用迅速,但不持久;石膏的作用较慢,但绵长。知母凉降之性次于石膏,润性强于石膏,用于兼燥的病。
百合,合阳明,汁肉肥厚,可以归属于养阴物质基础方,但因为其聚敛下降的作用也很突出,所以,列入降气类。质感清而不腻,收敛而又不会过于滋腻,可以大量使用。五味子收敛之性强,但是本性温,降性不足,所以不宜列入此列。收敛是由外向里收,下降是由上而下。相类似而不同。五味子收敛而不降,就像网一样把木气金气束缚住,所以不宜多用,一般0克内为宜,组合比例中从属为宜。
杏仁有甜杏仁苦杏仁之分,甜杏仁因其甘偏于润肺的作用,苦杏仁因其苦偏于降逆下泄肺气。杏仁带有油脂,润降止咳,对比其它止咳药如紫菀、百部,功效比较温和。川贝也降逆止咳,但是补益的作用就大于杏仁,降气之性稍逊杏仁。贝母也有类似于杏仁的甘苦之分。浙贝带苦,降逆止咳之效更强,性凉偏寒。川贝甘为主,润肺之效更佳。性凉。
大家发现没有?这些降气之药,多作用于肺。五脏中心肝脾肾皆升,唯有肺独降,对应六经为阳明燥金,阳明病里提纲证就是白虎汤证,君药石膏。所以,如果一个人肺有问题,气的下降就出现很大问题。肺切除的患者,睡眠就非常难办,因为你连降气的工具手段都没有了,用方中你就只能至始至终多加生脉饮帮助下降。
在前面讲的补津液的药,其实也是下降的药,但它们是以本身体质沉重之性来降,而不是下降之性。所以,归入补充津液的基础方更合适,而不放入下降方。但是通过组合,入生脉饮,下降的功效还是不错的,轻微的气不降,用生脉饮就有很好的疗效,但是严重的气不降,就必须搭配降气的药了。黄芩和石膏两味药基本就足够了,在量上作调整就是。止咳的根源是降气,只要降气就可以止咳,所以,不一定非要用杏仁川贝。
让肺气宣的,让肺气不降的,就是肝气,左路上升的最主要的气。根于肾水上达于肺金,沟通上下的作用。作用于肝的就有升药也有降药。前面生姜升肝气,这里厚朴、枳实就是降气作用。降就有重着之性,所以,厚朴为厚厚的一层树皮,枳实为沉重的果实切片。厚朴偏作用于心胸口上段,枳实偏于腹腔一段。通常同时搭配使用。
大黄的下泄之力,大名鼎鼎了。芒硝也是下泄的,不过,相对而言,大黄泄无形之气,芒硝泄有形之实。所以,大黄煮久泄力就不足,要泄利,一般后下。芒硝是非常沉重的矿石,遇水即化,所以一般用药汁搅拌冲服。芒硝味咸性寒,借其重坠之性迅速下达肠腑之间,所以,通腑之效一流,五脏之病就所顾不及。肠腑之间有任何淤血痰浊,芒硝都可以快速清除,是其它药所难以比及的。但是,这个时代,肥脂厚腻吃多了,枯燥硬结之病机,还能有几个?慢性病阴虚之体,穷困之地多用。其咸能软坚之性,我理解为咸令局部大量吸水聚集渗透之故。体会不多。当年的“神医”胡万林就是靠大剂量芒硝通利治病而起名。现在没有多少阳明腑实的病人了,胡万林来到今天也成就不了当年的风云气势。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的组合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承气汤。
白芍是和川芎刚好相反相应的一味药。它们都走肝入血,但是川芎走串发散,白芍收敛内聚。川芎的化瘀是辛散之性,白芍的化瘀是酸的软化分解之性。
别论:陈皮。干姜。炙甘草。
陈皮气清芳香,清气上行,头脑精神为之一振。但是服用后放屁多多,就说明下通腑气的作用也很强。所以,我将陈皮定义为调升降之药,不在纯升或者纯降之列。
左升右降的中间,还有一个轴心,那个轴心也在转,只不过位置不变,定在那里转,相当于自转。外圈的升降相当于公转。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前与后的气交流都要通过这个轴心来转。轴心自己只是一个传力、通道的作用而已。所以不需要发力,只需要保证通道通畅即可。通畅用门户来形容就叫开,开的力量来自于热,寒凉则合。所以,只需要保证够热就可以。干姜就是起这个作用的。生姜嫩,牛气冲天,老了就圆滑了,锐气收藏起来,不走动了。老姜就是守得最好的。用老姜做成的干姜就更加固守了。它的效力一般维持在脾胃中焦这个圈里。
姜的火力猛,但是不持久。为了让这个力量缓和持久的作用,就需要炙甘草的作用来搭配。干姜是火,炙甘草就是土块,把火的热量藏起来持久保温。生甘草收藏补益之力不如炙甘草。生甘草偏凉,降气清火。
干姜就像热汤,炙甘草就像汤面上的油,陈皮就像放在汤中的那一撮葱花。整个搭配就非常美妙了:有热,又能持久,还不油腻。
别论:五味子、山茱萸、砂仁。
五味子收敛上半部从上往下收,山茱萸收敛下半部从上往下聚。刚好相对称,上收下引。砂仁作用于中焦脾胃,把外散的气向脾胃收敛。这三味药就像三个金钟罩,护住了一气在规定范围内周流不息。收太紧就会影响气的运转,所以一般作为辅助药,用量比例较低。
特殊药组:附子+石膏附子+大黄
寒热不调升降不周的病机,严重时会表现为:上半身如处冰窖,下半身如陷火窑,或者相反。或者表现为左右的区别。这时候就可以加大圆运动的周转力度,用大热大寒之药搭配:附子+石膏。如果是久病,垃圾堆积严重,几天一次大便的,可以改用附子+大黄。加石膏是调气,加大黄是通过泄有形垃圾调无形之气。因为这组药的强力,所以中效即止。寒热调平,上下左右寒热平均了,排出污秽之便了,就要立即停用这对组药。
每个人对药物的体会都有不同,大方向都一样,但具体细节都有自己的特色。以上的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仅是大家可以借鉴的一个说法而已,仅供参考。
气升不及的病,表现为“寒”和“功能不足”,则用升药;
气降不及的病,表现为“热”和“功能太过”,则用降药。
在判断好疾病的性质之后,再考虑物质基础问题,相应的选择药物,一个处方就出来了。上文所列的药物只是一小部分,不过,就已经足以解决大部分的疾病了。再怎么增加药物,只不过是细节的再精确而已,大同小异,大方向脱不了这个圈圈。
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普通患者完全可以自助式的解决自身的问题。稍有一点不舒服,患者自己最先察觉到,这时用药,因为病轻,会很容易就见效!小病自己解决,大病找医生,这是多么好的意境啊!
具体用药时间,根据天道即可:春夏气升,秋冬气降;白天气升,下午晚上气降。白天就是春夏,晚上就是秋冬。
用药法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助阳发散,升发助阳之药白天服用;秋冬助阳收敛,下降敛阳之药晚上服用。养阴的意思,是帮助阳气的收藏。
影响人的因素有:天、地、人。天道指日升日落,非人力可变;地指生活工作居住环境的改变,非药力范围,但是其中的寒热是可以调整的,比如夏天不要用空调或者采取防护措施,冬天不要开太高的暖气,10~15度为宜。以及避风。这些是养生问题。所以,真正影响我们自身变化最大最多的是人自己。主动性最大的也是人。
服药的时机借助“天”的力量,“地”的因素不变,相对“人”就是二比一的优势了。所以,公式化的早扶阳晚养阴,就足以应对绝大部分的疾病。傻瓜式操作。
人体的变化再多再大,最终要回归到天道来——多重的病,你还是得向着白天醒,晚上睡这个规律靠拢。所以,即使不能精细辨证人体的诸多变化而调整用药,也无妨,你就按照天道的规律来就是。
文源:医品阁
精彩文章回顾
"真气"是阴阳交媾之机,一处真气不到便是病!
真气运行法与张锡纯静坐论
中医静坐研习
我通经络经历-真气运行法和艾灸
打通任督二脉:李少波真气运行五步功成
对任督二脉·真气·小周天的认识
古人是怎么看真气的-老子的“道”和“气”,本意就是“道体虚空”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医本质探微: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很实用的表格:阴阳虚实鉴别表!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3-再谈阴阳辨证的价值
门纯德:是否懂得了阴阳,是衡量这个中医成熟不成熟的标志
一个气血阴阳并调的方子,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统统补足
张仲景:阴阳平衡是养生的基本
阳气阴气的制造和流通是如何的??
一阴一阳谓之道,懂阴阳,方可以成为大学问家
民间高手的33个体会(内含六经、阴阳、伤寒经方)
郑钦安核心:认病捷要、阴阳辨证、用药金针
八字命理:“阴阳、动静、虚实、明暗”!
古佚经方:阴旦汤、阳旦汤(阴阳旦汤理解经方)
经方高手的六经辨证真传(附阴阳辨证16字诀)
阴阳学说的魅力,《黄帝内经》来解读!
庄子:天地有官,阴阳有藏
何为精气,何为阴阳,读完此文你就明白了!
范英志:从阴阳的角度聊星座,你一定没听过...
从“节气”开始,认识阴阳五行六气
论“阴常不足”和“阳常不足”
这些古代养生茶您值得拥有:延年益寿、调摄阴阳
关于“阳化气,阴成形”的思考
阳虚长斑,阴虚长痘,肾虚......
揭秘中医思想之谜——阴阳五行(上篇)
揭秘中医思想之谜——阴阳五行(下篇)
阳化气,阴成形,阴平阳秘百病不生
罗大伦:聊聊表里与阴阳
“阴盛阳衰”怎么治?扶阳学派的复兴!
肾虚分阴阳,调理各有方
蔡长福论扶阳:冷了就扶阳,扶阳必然耗阴!
肿瘤的本质是阳气不足、阴寒积聚
真人真事:一位阴阳眼人惊心动魄的轮回经历
阴阳的互根互用
郝万山:你的体质是属阴还是属阳?
中医论疾病的传变:阳实→阴虚→阳虚→阴实
倪海厦论治癌:阳气不足,阴实则死
李可老中医阴阳之辩
一桶冷水让两夫妻从此阴阳相隔……
为什么着凉反而会发热?从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告诉你身体的一些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倪海厦论治癌
阳气不足,阴实则死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中所谓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阴阳”如何诊断疾病的“虚实”呢?
如何用中气之升降平衡阴阳-黄元御大师
一招辨别肾阳虚和肾阴虚
如何辨别阴虚和阳虚
肾虚分阴阳,调理各有方!
顺应阴阳气化是四季养生的奥秘
体质决定命运?《内经》阴阳二十五人,你是哪一类?
郝万山:三阴三阳的含义(入门中医必读,深入浅出,清晰透彻)
生命节律:阴阳的本性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中所谓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名家王凤岐:候鸟式养生,别让阳气在奔波中损耗,养生当顺应自然规律
“阳气不足,阴邪内生”是生癌之本
新冠肺炎:护住阳气,方能守住性命
“真武汤”“四逆汤”大揭秘……(阳气/扶阳)
“扶阳”药物的巨大作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而非补肾阳
扶阳食疗大法(收集齐全)
李可老中医:论癌症治疗的思路(扶阳治癌)
刘力红:中医强调平衡,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扶阳?
蔡长福论扶阳:冷了就扶阳,扶阳必然耗阴!
万病不离寒气,中医治本之道是:扶阳、散寒、祛瘀
“阴盛阳衰”怎么治?扶阳学派的复兴!
李可:谈治未病兼论扶阳的运用问题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
拜读李可老中医的扶阳思想(风心病肺心病冠心病)
肿瘤的根治:扶阳、散寒、祛瘀
“扶阳”药物的巨大作用之续-由成都人怕"麻黄"想到的
扶阳思想的核心与运用
扶阳核心是扶正而非温法
从姜桂附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李可:谈治未病兼论扶阳的运用问题
刘力红:运用扶阳理路的思路
阳气不足,百病生!用它不仅扶阳养生还能治感冒!(大家都在用)
肿瘤的根治:扶阳、散寒、祛瘀
论癌症治疗的思路(扶阳治癌~)
价值连城的补肾扶阳大法(值得收藏)
几分钟的“推墙操”和“滚背操”,生发阳气、锻炼全身
《黄帝内经》:为什么要补阳气?怎样补?
翟双庆
中成药里的“纯爷们儿”-治阳气不足
著名中医学家吴附子,治病精髓原来是这样!
大黄附子增味汤寒热互济开郁结
这些年,我们吃错了多少药?(六味地黄丸、附子理中丸)
附子,毒药变良药的神奇蜕变
这些年,我们吃错了多少药?(六味地黄丸、附子理中丸)
李翰卿:附子的6种用法和8项使用注意
大黄附子知柏功过论-吴昌衡
经典的火神派风格,你知道吗?9位中医名家用"附子"的心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来还可以这样用!
附子理中丸治疗冠心病
国医大师郭诚杰附子、川乌、草乌应用经验
附子理中丸,专治阳气不足
何药可以代替附子?
归脾丸、补中益气丸、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丸的异同和药效比较
《伤寒论》“附子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及温胆汤临床应用(实用)
四逆汤去肾寒,附子理中汤去脾寒,小青龙汤去肺寒……
附子用不好是毒伤身害命,用的好回阳救逆,蒲老附子临床经验总结!
仲景如此喜用附子,你发现他配伍的规律了吗?
附子用不好是毒伤身害命,用的好回阳救逆,蒲老附子临床经验总结!
97岁妇科老中医首次揭秘:两种食物我从来不吃!(附送子汤)
倪伯时医师谈炮附子中毒
顽固性咽炎特效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孩子鼻梁上的青筋怎么回事?(附诊疗方法)
附子用法概论(乌头子根)
中药里面的肿瘤克星:附子、南星、半夏
后世中医谬论多,事实理论都证明半夏瓜蒌不反附子
难得的资料,一位名医“附子”的应用体会(徐仲才)
吃东西不光吃的是物质,食物本身有神、气、质的区别!
一位女中医的愤怒控诉:中国孩子身体为什么这么阴寒?
有一种锻炼法,可让人人活过岁(国家体育总局力荐)
贺普仁:眼睛模糊,视力不好?教你一招恢复视力
陈士铎推荐效方:磨翳丹(治疗胬肉攀睛)
中医治疗美尼尔氏病八法
薛志成
“大筋软短,小筋驰长”汇解(附医家观点和病案)
冬天不想脑梗、心梗,千万远离三物,常饮二种水,做好一件事!
游泳会伤阳气,引发多种疾病?听听中医怎么说
几分钟的“推墙操”和“滚背操”,生发阳气、锻炼全身
《黄帝内经》:为什么要补阳气?怎样补?
翟双庆
中成药里的“纯爷们儿”-治阳气不足
阳气产生于脾,根于肾,萌芽于肝(补阳方法大全)
耗尽你阳气的,正是这些行为,一定要戒掉!(附增加阳气最有效的方法)
升发阳气还是改变命运的好方法
附子理中丸,专治阳气不足
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
黄帝内经:不懂何为"精气",病难断,命难长!(说透阴阳玄机)
人体阳气由强到弱的过程,就是疾病发展的过程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阳气不足
南怀瑾老师
刘力红:冬三月要养藏,否则阳气受伤害而百病生
卢崇汉:阳气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阳气不足
南怀瑾老师
刘力红:中医强调平衡,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扶阳?
卢崇汉:阳气的重要性
卢崇汉:人体如石磨,阳气是动力
大医卢崇汉:早衰缘于阳气损耗
养生就是养阳气
李可:阳气不到的地方就是病!
"阳气不足,阴邪内生"是生癌之本!
拍手养生法:拍手震动阳气,效果惊人
老中医李可
从阳气理解抑郁
伤阳气的西药,你一定要知道!
万病不离寒气,中医治本之道是:扶阳、散寒、祛瘀
寒容易伤阳气,湿也容易伤阳气,两者有什么区别?
生命即是一团阳气,养生与治病的关键就是养阳!
全阳为仙,全阴为鬼,道家阳气与养生(推荐)
宁事温补,勿事寒凉-吞噬现代人阳气的10大恶习
阳气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可现代人80%阳气不足
几百例癌症中医体检,发现个惊人的共同点!这些西药一直在伤阳气!
身体恢复阳气的秘诀
“阳气不足阴邪内生”是生癌之本
阳气不足百病生,如何补充人的阳气?
中医认为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大师李可讲阴阳)
身体恢复阳气的秘诀
阳气不足百病生,如何补充人的阳气?
阳气不足,原来是因为债主太多了积累阳光、驱除阴气
==========END==========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有完整的入门系列,视频系列.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