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林
心血管内科专家
主任医师教授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学院临床医疗专业,进修于第三军医医院心血管专业;北医大研究院心血管专业硕士生;湖北理工学院医学系临床医学教授。潜心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风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的研究。作为学科带头人,每年保留有一项国家级及一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医学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三十一篇;编写完《实用临床急诊手册》等著作五本,独立主持完成十七项科研课题,其中一项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国心血管病年轻化趋势明显
心血管病是我国居民的头号杀手,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今后10年内,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
我国冠心病发病年轻化趋势明显,尤其是青中年男性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生率上升最明显,其中35~44岁年龄组在3年内增幅达到30.3%,45~55岁增幅21.0%。这其实延续了改革开放的前15年(~年)内年轻化的趋势:在15年内,35~44岁年龄组的男性冠心病死亡率增加了%。
因素
危险
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最大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血胆固醇含量高于2.60mg/ml,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低于2.00mg/ml者的5倍。高血脂可以在血管中沉积,导致血管中的斑块形成,继而堵塞血管,最终引起脑梗死、心肌梗死等血管阻塞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导致心血管病发病原因不一,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病发病的主因,而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包括二手烟)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
需谨慎
几大误区
1、心血管疾病是老年病,年轻不用担心
年轻时的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直接影响健康问题。要想远离心血管疾病,现在就要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建议20岁就应该查血脂,之后每5年查1次;若家人肥胖或胆固醇过高,应更注意日常监测。
2、腿痛,年纪大就会这样
腿部感觉疼痛,尤其是走路时出现的疼痛,很可能是下肢血管出了问题。下肢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人,往往会发生严重的心血管病,如心梗、脑中风等。有“病在腿上,险在心上”的说法。
3、有高血压,身体不痛不痒,没什么大碍
高血压的绰号是“沉默杀手”,不量血压就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高血压。除高血压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都不会有症状。甚至有些严重的心血管病,都没有表现。
正因如此易被忽视,很多心血管疾病的突然爆发危机生命,猝不及防。
心血管疾病
如何预防
1、定期体检
无论心脏病患者还是身体健康的人,都应定期进行体检,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等,经常会找上貌似健康的人,特别是心脏有器质性病变,但症状不明显的中年人。进入夏季更需要注意体检,尤其感到身体有某些不适的人。
2、积极治疗原有的疾病,万不可擅自停药
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部分高血压患者进入夏季后血压会较其他季节有所减低,有些患者就自行停药,这种做法很危险,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
3、平衡膳食
夏季应多选择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食物如鱼、鸡肉、牛奶、大豆等。多食富含食物纤维的粗粮、蔬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多食新鲜瓜果,控制甜食,低盐饮食,少吃煎、炸、熏、烤和腌制食品,用餐不宜过饱。可以少食多餐。
4、适当多喝水、适当多喝水、适当多喝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夏季人们普遍易出汗,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流汗过多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可适当喝点淡盐水或糖水。饮水以少量多次为佳,喝太多或喝太快会增加心脏负担。
5、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做剧烈运动,但并不代表不运动,推荐中轻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尽量避免在中午天气炎热时出门。
6、切忌贪凉,科学降温
温度较低的空调房并不利于心脑血管患者的健康,建议最适宜的空调温度为27~28℃,不应低于24℃。室内温度还应随室外温度的变化进行调整,以室内外温差小于5℃左右为宜。不要多吃冷食冷饮。
7、规律作息,保证睡眠,适当午睡
规律的生活起居有利于血压的平稳,即要按时起床、定时进餐、适量锻炼、按时睡眠、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等等。
8、及时就医
如有明显不适,需要及时就诊,不要认为抗一下就好了。
医院诚聘英才,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招聘详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