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潞府新城开新篇前世今生还

作者

李慧丽

年10月15日出生,山西省潞城市人。工作生活之余喜写些文字以自娱,有零星文字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现为省女作家协会会员,潞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潞府新城开篇

年到现在潞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山、那水、那人、那过去尽在远去,略一驻足,倒腾倒腾记忆的箱笼,一如回到记忆里的故乡,竟也收获惊喜无数。

今天,于初冬的暖阳里让我们一起随着李慧丽的笔走龙蛇,走进潞城近70年的时光,收获富足的自信、掸去一身尘土,躲一脚大地再出发。

编者:王慧

回望,峥嵘岁月中的难忘记忆(代自序)

李慧丽

潞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数千年的苍海桑田,孕育了那么多可以传颂不竭的故事。

我们记住了,这片土地曾有微子国、潞子国之称;我们记住了微子治国泽黎民,比干剖心献忠心,卢医扁鹊为百姓等历史故事和美好传说。

我们的家乡,是有故事的,我们的家乡,更有未来。特别是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潞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城市到乡村,从农业到工业,点点滴滴的变革、发展,集腋成裘,在经历近七十载的岁月窖藏后,才有了眼前的美丽与富饶。

新中国成立以来,潞城市的工业经济由无到有,由弱到强,工业新型城市的称谓曾让潞城经济在长治市独领风骚数年。岁月的巨浪翻滚弄潮中,潞城的工业曾陷入深深的泥沼中。永不言败的潞城人,逆势奋起,矢志转型,逐步让潞城工业走出了因焦而兴,又因焦而疲的困境。

撤县设市,给潞城市的城市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羽翼。仅城市框架已由七八十年代的一纵两横发展成为如今的五纵六横。高楼、商铺、学校、医院、广场、绿地,这个小城宜居宜业。

还有诸如大风丸、铜火锅、草帽辫等留在潞城人记忆中的潞城知名品牌,至今依然凝结着潞城人的智慧在时光深处熠熠发光。

那些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上党落子、潞城甩饼,传承发扬着潞城的文化符号;那些承载了伟大的革命精神的红色印迹,召示激励着后来人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这些变迁,这些瑰宝,无不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于是,踩着时光的脚印,逆流回望。

以期用笨拙的陋笔,在浩瀚的浪花中,撷几束,献给故乡!

前世今生还是你

01

初春的一个午后,阳光和煦,春风熙熙。

沐着早春的暖阳,走进了“大风丸”第十三代传人郭四春老先生的家。

“大风丸”三个字很早以前存在于脑海中时,是以潞城宝贵的文化遗产的身份。虽然,我一直与它很陌生。

但,我知道它是一味中药,知道它是潞城的老品牌,知道它获得过众多荣誉,知道它是“中华老字号”。

“大风丸,为古潞州独产传统名药,以对男女老幼腰腿疼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筋骨酸困以及妇女产前产后一般风症有特殊疗效而闻名。经数百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它具有舒筋活血、开窍祛风、通经络、强肝肾、补虚养壮之功能。许多卧床十余年的陈病顽疾,但服此九,多可药到病除;因而畅销于华北、西北、特别是广大山区,被誉为‘去风神丸’”

这是资料上关于“大风丸”的介绍。

岁月的流逝中,“大风丸”在人们的口中断断续续,好多年来,它就像一个神话般存在于脑海中,时不时拿出来怀想一下。

后来,由于工作关系,得知位于翟店镇园区的昂生制药厂又开始生产“大风丸”,心里忽然觉得有个东西稳稳地落了下来,我们潞城人又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传承,有些窃喜。

02

多年来,一直想走近“大风丸”,去了解一些它的故事,然后再把它讲给潞城人听。

于是,在二轻局局长连步铭的帮助下,有幸走进了“万镒堂”“大风丸”的创始人郭氏家族,去探寻这味潞城“国宝级”药的前世今生。

二层小楼,温馨静谧,新建的房屋,简洁的装修。在这个小县城里,并不耀眼,但很舒适。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与郭四春老先生夫妇畅谈着关于大风丸的前世今生。

空气中流动着只有阳光暖暖的味道,并无中药材特有的气息。

可,郭四春老先生坐在那里,平和的目光里透着的尽是如中药一样的温顺。清癯的面容,欣长的手指,缓缓的话语,就如一位老中医在审慎着病情。

虽然,脑梗后遗症在影响着他的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但那种深入骨髓的东西是任何东西都掩盖不了的。

也难怪,长期浸润在那样一个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医药世家,一份中医的风骨是在耳濡目染中养成的。

03

明嘉靖年间,公元年,当时兵荒马乱,百疾丛生,民间尤以风湿症倍感痛苦,潞城县合室村的郭義全一家染上了一种腰腿疼的怪病,久治不愈,颇通医理的郭義全,经过反复试验,精心研究,终于成功研制出治疗腰腿疼的配方汤药,服用后疗效显著,因它主要药效在于袪风除湿,舒筋活血,所以取名“大风汤”。明末,郭氏后人郭忠镒老先生在汤药的基础上改汤剂为丸剂,首创“万镒堂”大风丸。

“神药”“大风丸”,在郭氏家庭的代代承袭下,为人们去除病痛。

当传至第十二代时。家里有两子,郭金陞与郭金库。按照传长不传次的祖训,“大风丸”的制作技艺便传给长子郭金陞。郭金陞育有三子分别是郭三春、郭四春、郭五春。因弟弟郭金库膝下无子,哥哥便将次子郭四春过继给弟弟。

也是到了这一代,郭氏家族发生了些变革。第十二代传人郭金陞为了使“大风丸”永世传续下去,他打破了传长不传次的祖训,把大风丸的制作技艺全部传给了他的三个孩子,也就是第十三代传人郭三春、郭四春、郭五春。

新世纪后,郭氏第十三代传人郭三春、郭四春、郭五春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大风丸”发明专利权。并于年12月22日,因“一种专治腰腿疼痛及妇女胎前产后风症的中成药”大风丸,取得发明专利权。

郭三春,曾于八十年代在父亲的帮助下于合室村制作过“大风丸”。

郭四春曾任县曲轴厂厂长,他日常从事的工作虽不是医药行业,但他从未放弃过对“大风丸”的继承传袭。

郭五春,曾任潞城中药厂厂长。

如今,十三代传人郭三春、郭五春先生都因疾病相继离世。这一代传人中,唯有郭四春老先生依然在传承着“大风丸”的制作技艺。

后来,随着种种变迁,郭氏家庭不再大规模生产“大风丸”。可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总是会辗转找上门来,请求郭四春老先生为他们制作些“大风丸”。

岁月沧桑。

四百余年来。“万镒堂”的“大风丸”,由于药到病除,疗效显著,一直都被潞城人视为“神药”。

四百余年来,从第一代先祖郭義全到第十三代传人郭四春,郭氏家族世代以医药传家。

四百余年来,郭氏家族始终以“大风丸”救死扶伤,不管这粒丸是小家的还是国家的。

04

建国后,“万镒堂”第十二代传人郭金陞积极响应政府“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携带制药工具参加了合室村供销合作社,那时生产的“大风丸”仍以“万镒堂”命名。年,公私合营时,郭金陞做为个体手工业者加入潞城县中药材厂专门从事“大风丸”的制作和技术传授。年,药材厂为其生产的“大风丸”注册“卢医山”牌商标。

不管是“万镒堂”还是“卢医山”,郭氏的第十二代长子郭金陞及十三代传人郭五春两代人相继服务在为人民群众生产百年名药的岗位上。

而郭氏十二代的次子郭金库,也就是郭四春的养父并没放弃祖辈经营的医药事业,仍然在医药的道路上跋涉着。由于他的勤奋努力和出众的医术,郭医院第一任院长,医院的创建者。

但是岁月的风浪还是没有绕过“大风丸”。进入新世纪后,中药厂的改制和生产遇到了暂时困难,“大风丸”和其它药品曾一度被迫停产。“大风丸”曾一度沉寂。

后来,几经辗转,年2月,卢医山牌“大风丸”又落户昂生制药集团。山西昂生制药集团因此便整体搬迁至我我市翟店工业园区。

05

“万镒堂”,就是万民受益。郭家的堂号表明了郭氏家族医药传家、为民疗疾的本心。

在郭四春老先生保存的《潞城市合室村“万镒堂”祖传“大风丸”家族史记载》上,一行醒目的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永记制做‘大风丸’祖训:《宁缺毋滥,绝不敷衍》”。

这是郭氏家族对于“大风丸”的质量要求,也正是这种严苛,才把这丸药打造成周围群众放心的药,彰显万民受益的初心。

岁月的更迭中,“万镒堂”被“卢医山”所取代。取名卢医山,我想是因了卢医山上那位为民解除病痛的神医秦越人吧!

“卢医山”,不但代表了我市丰厚的文化底蕴,也表明了为民治愈病痛的决心。所以这粒药丸尽管名号变了,但制药人为民制好药的本心始终如一。后来的卢医山牌大风丸也始终在遵循着这种质量上的要求,正是这种对人民负责的医者仁心,才使“大风丸”声名远扬。

在“万镒堂”印票上写着:本堂先祖得授仙方,精制大风丸……远近驰名,村中并无二家。……此药专治男妇腰腿疼痛、半身不遂、遍身肿痛、左瘫右痪、筋脉拘挛或聚或块、五劳七伤、鹤膝风症。男妇服此药百发百中,其效如神。这是最早对“大风丸”药效的记载。

年至年,大风丸一直为山西省优质产品。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入《药品标准》一书,在中成药剂中列第10位。

年卢医山牌“大风丸”被国家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入中华大药典;年被中华人共和国国内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产品。

卢医山牌“大风丸”曾六次获得山西人民政府优质产品奖。“卢医山牌”商标也多次荣获山西省著名商标。产品远销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受到全国各地用户的好评,供不应求。年1月13日在中国第三届农产品南京展销会上,获得最受欢迎产品奖。

这是改革开放后,卢医山牌“大风丸”所创造的佳绩。

众多的荣誉中仅一个“中华老字号”足见其厚重与认可度。

“中华老字号(ChinaTime-honoredBrand)”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极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其品牌也是人们公认的质量的同义语。现代经济的发展,使老字号显得有些失落,但它仍以自己的特色独树一帜。在这些闻名遐迩的老店中,有始于清朝康熙年间提供中医秘方秘药的同仁堂,有创建于清咸丰三年(公元年)为皇亲国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的"中国布鞋第一家"内联升,有年应京城达官贵人穿戴讲究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瑞蚨祥绸布店,有明朝中期开业以制作美味酱菜而闻名的六必居,这些老字号是中华历史的一部分。

也许,“大风丸”不能与闻名遐迩的同仁堂、六必居等“中华老字号”同日而语,但“大风丸”具有广深的社会认可度,良好的信誉口碑,数百年的社会沉浮中,它已成为潞城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不管它是“万镒堂”“大风丸”,还是卢医山牌“大风丸”。

06

三国魏嵇康《养生论》:“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晋张华《博物志》卷七:“中药养性,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宋徐铉《题庙》诗:“常嗟多病嫌中药,拟问真经乞小还。”

这是古人对中药的最早记载。

中药即中医用药,别名,中草药、生药、草本药,分为植物、动物、矿物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

在几千年的人类的发展进步中,中药以其性温、价廉、药效好而被我国人民接受和推崇。

后来,在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冷落后,今天,中药再次被人们重视并利用起来。它已不单单是一剂治病救人的药,它更是几千年中华灿烂文化的写照。

就像“大风丸”,是从炎帝神农氏在上党尝百草,治疾病的启迪下发明研制出的。看到我们的“大风丸”仿佛还能想像到神农氏在上党尝百草、兴稼穑的遥远历史。

大风丸以黑木耳、当归、独活、白芍等九味名贵中草药配方,以黄酒炮制,烘干为粉,再以黄米起胎,醋炼为丸。做为一味中成药,大风丸同样具有中药的物性“平和温顺”。

是的,平和温顺,正如面前这位郭氏第十三代传人郭四春老先生。

出生于年的郭四春老先生,幼年生活艰辛,全家十三口人,仅有一孔土窑,一头老牛。可因世代行医卖药,有积蓄,便被划为“地主”。全家被扫地出门,暂住村外的场房内。

后来随着父亲进入药材公司工作后,生活稍有起色,他虽没有像哥哥、弟弟那样专门从事大风丸的制作工作,但他还是从生父郭金陞那里学来了全部的制作技艺。也深谙其中的药理,他说,中药的制作,炮制非常重要,同样的材质但因炮制技艺不同就有可能影响药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郭氏后人们虽拥有专利证书,但因没有能力办厂,没有取得国家关于制药的相关资质,所以他们遵循法律没有从事大规模的生产销售,可是几百年过去了,人们仍然非常认可合室“万镒堂”的大风丸。但他们也只能给那些找到家里的亲朋好友零散制作一些祖传药丸,用以救急。

如今,郭氏的第十三代传人,“大风丸”专利发明权拥有者郭三春、郭五春都已因病离世,唯剩郭四春老先生在默默地传承着“大风丸”的技艺。郭氏的第十四代传人正值壮年,他们也都得到了祖传大风丸制作的秘决。可是三个十四代传人却都在企业打工或村中务农,无一人从事与医药有关的职业。

对此,郭四春老先生仍很平和,从他那淡淡的表情里,我仿佛看到他对我说,“我只是按照祖训把大风丸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至于非要让后人以此大富大贵好像没有过多的奢望!”

郭老先生因脑中风导致走路和说话有轻微的不便,但他的平和坦荡却表现得一览无余。

位于翟店园区的昂生制药厂,现代化的厂房车间,高标准的机器设备,无不体现着社会发展的成果。而厂区碑文上的那句:“传承合室万镒堂……”;在神医秦越人曾隐居过的卢医山上,今人为纪念“大风丸”的发明者郭忠镒先生,把其塑像供在了众多神医之列,周边群众以虔诚制作的“有求必应”的锦旗,陪在诸多神灵一则,祈求着他们的妙手回春。

这些,都把大风丸的前世今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大风丸图片资料李慧丽提供

赞赏

长按







































白蚀丸价格大概是多少
白癜风能够治疗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yrolling.net/fxbby/560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