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进喜教授,年报考中医专业,并以全县榜首考进原河北医学院中医系。大学读书期间,得到张贵印等前辈指点,私淑李克绍、刘渡舟等名家,苦读5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到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并随当地名医杜庆云、韩志和等临证。后考入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医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天津名医黄文政教授,从事中医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其间遍访津门名宿,受益良多。后又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中医内科学家王永炎院士、著名肾病糖尿病专家吕仁和教授和著名肾脏病理专家魏民教授,从事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现任北京医院大内科副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学科带头人。(妥妥的大神)
今天分享一篇他学习总结前人治疗痹症的经验总结。
论“治痹不远温”及其学术传承
对痹证病因,《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其寒气胜者为痛痹,其湿气胜者为着痹。”认为是风寒湿邪相兼为病,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痹阻所致。风寒湿三者侧重不同,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分,治疗必祛风、散寒、除湿诸法同用,可用乌头煎、三痹汤、独活寄生汤之类。更有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外受,阳盛体质,从阳化热者,治当兼以清热,方可用白虎加桂枝汤、柴胡桂枝汤等。
风寒湿热之邪当中,地位是不是完全一致呢?《内经》指出:“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此“虫”,一般训为“急”,马莳注曰:“凡痹病之类,逢天寒则体急诸证皆当急,逢天热则体纵诸证皆当缓。”提示风湿病阴雨寒冷之日加重,晴好温暖之日减轻,是痹证的一般临床特点,而“血得热则行,遇寒则凝”,所以治疗痹证还是应该重视温通治法。如《伤寒论》风湿三方,即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金匮要略》治疗诸关节烦痛、其人尪羸、脚肿如脱、蕴蕴欲吐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热痹的白虎桂枝汤,药物组成都有桂枝、附子等,即是此意。
当代名医王为兰、焦树德等治痹名家,皆善用附子、乌头、肉桂、桂枝、细辛等温热药。尤其是疼痛剧烈者,用炮附子、制川乌、制草乌等,常有卓效。但应该指出的是:附子、乌头用量,应从小量3~6g用起,逐渐加量,煎服法应强调久煎,或与甘草、蜂蜜同煎以缓其药性。王士福教授常用乌头汤治疗风湿,制川乌、炮附子、制草乌24g是常用量。伊永禄教授更善用制川乌、制草乌、炮附子各25g,配合盐知母、黄柏、青蒿、泽泻、当归、川芎、丹参、酸枣仁、柏子仁等治疗心脏病,包括风心病,也常有佳效。笔者曾见其治疗一例风湿热男性少年,发热、关节疼痛月余不效,投上方加水牛角、秦艽、金银花、板蓝根等,投药热退。
笔者临床常师王文鼎老中医的五藤饮、祝谌予先生的四藤一仙汤意,用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忍冬藤、钩藤等配合芍药、甘草、威灵仙、白芷等,治疗风湿、类风湿,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肢体麻木疼痛等,也有疗效。
今天没有划重点。(PS: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大家转发点赞)
文章内容摘自《赵进喜临证心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赵进喜。编辑/校对/小丸子她爹。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
推荐阅读:
急慢性溶血性黄疸,中医如何治疗?经方“猪膏发煎”3剂知,7剂已!!!
重证臌胀(肝癌、肝硬化腹水)有绝招,刘方柏老先生三家合方消除腹水有肯定疗效
刘方柏谈特效方:治疗风痱特效方是这样被发掘出来的
中医思维很重要——刘方柏基于临床病案谈中医思维治疗疑难病
跟师抄方很重要:赵进喜教授谈大学时跟诊韩志和先生抄方治疗周围血管病的经验
赵进喜教授谈董国立、王士福、焦树德、祝谌予、武维屏教授治疗哮喘经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