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是一味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的药物,历代主要用于补肾,如《本草衍义》称其“补养肾脏,无一不宜”,《景岳全书》说山茱萸能“固阳添精”等。
张锡纯擅用山茱萸救脱止汗,但近年重视不够,有的因运用方法失宜,疗效不够理想。
笔者认为山茱萸功用广泛,如欲达到运用自如,妙在剂量增损、辨病配伍和用法变通之中。
01
虚损之汗,量小无功
虚损之汗,一般指盗汗与自汗,或大汗淋漓,或汗出如珠,汗量较多者,标志着脏腑功能失调,体质虚弱。
临床上用得最多的中药莫过于黄芪,称其有“固表止汗”之功。
殊不知“汗为心之液”,成人虚汗常见于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等心脏疾病患者,且虚汗常经久难治,此时如常规地用黄芪或玉屏风散对付,疗效不好。
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摸索,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山茱萸获得了明显止汗效果。
机理何在?
《本草述钩元》说得好:“凡心血虚,致虚火外淫而汗出不止者,不用黄芪固表,但君此味(指山茱萸)以敛其中,使真阴之气不泄,而真阳乃固,则心血可益,虚火可静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也明确指出山茱萸可以“利通气血”。
可见,山茱萸治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的多汗心悸是为特长,但必须大剂量,剂量太小无效。
山茱萸在《中国药典》中,水煎服常用量为每天6~12g,据临床所验,大剂量可用30~40g水煎服始能见效,散剂吞服也应在10g左右。
02
辨病配伍,妙在其中
对于不同疾病的虚汗,重用山茱萸,并据辨病分别采取恰当的配伍可以提高疗效。
如肺结核盗汗,应配伍百合、北沙参、黄精等;
对于风心病、冠心病之自汗,应配伍煅龙牡、白芍、丹参;
晚期肝癌之多汗,应配伍鳖甲、山甲珠、夏枯草;
更年期综合征的多汗,应配伍生地、百合、浮小麦、合欢皮;
小儿多汗,应配冬桑叶、鲜石斛等。
03
不拘剂型,随证变通
山茱萸治虚汗,在剂型方面应灵活掌握,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变通给药途径。
一般来说,汤者荡也,水煎内服疗效较快;
当病人处于恢复期,可以将山茱萸打成细粉吞服,或装入胶囊更为方便,也可做成蜜丸、片剂口服;
对小儿及体虚不能口服者,还可外用,处方为干山茱萸g,碾碎成细末,陈醋调敷神厥和涌泉穴,有时也可收到比口服更好的疗效。
04
强壮敛汗,兴阳力宏
山茱萸在治疗虚汗的同时,还能壮阳补肾,治疗性功能减退等。
《红炉点雪》记载:“山萸肉兴阳道,坚阴茎,添精髓,止老人尿多不节??久服明目,强力,轻身延年。”
《东医宝鉴》称山茱萸能“坚长阴茎”。
可见前人对山茱萸的强壮作用是早有经验的。
阴汗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症状,多是肾虚阳痿、早泄等性功能减退的先导,与慢性前列腺炎有关。
在《珍珠囊》中曾有泽泻疗阴汗的记载,但实践证明,泽泻如不配伍山茱萸则疗效不满意,因为山茱萸既敛阴汗,又有补肾兴阳的固本之效;
常用泽泻、山茱萸等量,打粉装胶囊,每次3g,盐水温服,早晚各1次,连服8周,有显著疗效,并可预防阳痿、早泄等症的发生。
上文选摘自《方药妙用》,马有度主编
桑叶止虚汗有殊功
桑叶是一味常用中药,主要有祛风清热、清肝明目、养阴润燥等作用。常用子外感风热、目赤、头痛、热咳、咯血、鼻出血等症。其实,桑叶还是一味治疗顽固性盗汗(夜汗症)的良药。
在宋代的《夷坚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严州山寺曾暂住有一位游僧,形体羸瘦,饮食极少,每晚入睡后.总是遍身汗出,第二日晨起,衣皆为汗水湿透。据游僧自言,如此情况已有20年,诸药用尽,终不见效。寺中一位监寺僧云:”吾有绝妙验方。为汝治之。”三日后,游僧多年的痼疾竟痊愈了。
此方是:
取霜桑叶一味,焙千碾末,每日2钱,空腹用温水汤调服。
桑叶有止汗功效
桑叶有止汗功效,在古代医书中也有提及。最早的《神农本草经》有桑叶“除寒热、出汗”的记载。桑叶止汗的应用最早见于《丹溪心法·盗汗》:
“青桑第二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最止盗汗。”
明代《医学入门》中也云:
“遍身汗出,乘露采(桑)叶,焙为末,空心米饮下二钱。”
明末清初的名医傅青主,尤其擅长以桑叶止汗,他先后拟定的“止汗神丹”、“遏汗丸”、“止汗定神丹”等诸方中,均选用桑叶为止汗之神药,并将桑叶誉为“收汗之妙品”。
陈世铎敛汗汤
清代医家陈士铎在他的《辨证奇闻》一书中拓展了桑叶止汗的范围。他善于在方剂中加入桑叶止汗,且不限于治盗汗。比如:阴虛火旺的盗汗案中的补阴止汗汤,胃火炽盛自汗案中的收汗丹,以及劳思过度心汗案中的滋心汤,均在配方中加入桑叶10—14片。他创制的敛汗汤(黄芪、桑叶、麦冬、五味子),至今仍是临床上治虚劳盗汗的常用方。此外,在《辨证录》中用桑叶配五味子,能散能收,能清能补,也是治阴虚汗出之妙品。
魏龙骧单味桑叶止盗汗
古人用桑叶止汗的经验也为后世医家所验证。北京名医魏龙骧受此启发,曾治过这样一病例:一名35岁男子,每夜12点左右全身汗出如洗,衣被皆湿透,患病一年来采用各种治疗方法均未见效。子是.他嘱病人每日吞服桑叶末2钱,用米汤送服。服药3天后,患者夜汗顿止。为验证单味桑叶的疗效。后来他用此法又治疗了几位夜汗病人,结果均是药到病除,他说:“桑叶有止夜汗之功,确信无疑矣。”
颜德馨桑叶治盗汗
上海著名中医颜德馨教授也有用桑叶治盗汗的经验:一位61岁老妇,盗汗2年,饮食如常,唯觉精神疲乏。颜教授先用益气固表、滋阴降火之药无效后,遂改以霜桑叶研末.米饮调服9克,嘱病人早晚各服1次。结果半月而愈,终未复发。据颜老说:“先师秦伯未先生,亦喜欢用此味治头面出汗(俗称蒸笼头).确有渊源。”
经检索国内近20年相关医药期刊发现,应用桑叶或以桑叶配伍治疗汗症也有少量报道。
如:有人采用单味桑叶散治疗盗汗3O例,取得满意的效果。一般用药1天即可减轻症状,5天左右即可治愈。某医生遇一位46岁男子,每日晡日寸(下午3-5时)潮热,夜则盗汗如雨,如此2年余。
他先用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4剂热退,但汗出依然.于是在原方中加桑叶15克,3剂汗止。该医生在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烘热汗出时,用桑叶15克研末,空腹米汤送服,疗效也颇佳。有人还介绍,以冬桑叶研末吞服或煮米粥服,对各种汗出异常均有效,尤其对盗汗有佳效……。
中医认为,盗汗多是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所致。桑叶味甘性寒,甘能养血滋阴.寒能泻热,切中盗汗症阴虚火旺的病机。
正如缪希雍云:”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有人认为,桑叶含有的芸香苷和槲皮素能保持毛细血管正常抵抗力,减少通透性而起止汗作用。总之,无论桑叶单用,还是在复方中加入桑叶,对治疗汗证均有良效,对其作用机理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辨证绝招:观汗知病!
汗从哪里出,病从哪里来!爱出汗的,快对照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