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课后答案

诚信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dbfzl/

《预防医学》课后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2.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3.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4.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

二、简答题

1.一般对疾病采用一级预防有效果的就用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效果不明显的,可采用二级预防或三级预防。如对预防某些传染病,预防接种是一级预防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对确定其他疾病在三级预防中应以哪一级为重点,一般可依据两点:

病因:病因明确且是人为所致的,只要主动地采取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就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某些病因不清楚的恶性肿瘤防治,则采用二级和三级预防,特别是以二级预防为重点;也有一些疾病无发病预兆,则只有采用三级预防方法。

疾病的可逆性:对病程可逆的疾病,如大多数常见疾病,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主;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如矽肺,更要加强一级预防。

2.传播者:传播者的声誉在传播过程中构成特殊的心理定势。传播者要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制作,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以提高传播效果。

信息:健康教育在传播疾病预防信息时,从传播心理分析,受传播者一般对危害性信息比对保健知识更感兴趣。但是,一般在宣传中对正反论证要合理安排。

传播途径:传播的途径可分为个体传播、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大类。

受传播者:择或接受某一信息是受心理因素支配的,针对受传播者中共同的心理因素,选择传播内容更易为受传播者接受。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健康信息知晓;健康信念认同;健康态度转变;健康行为采纳。

3.以农村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并重;依靠科技与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4.(1)工作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侧重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

(2)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病人和健康人,但侧重于健康人群。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4)卫生部门起骨干作用,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多个部门协调工作。

第一章人类环境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污染(environmentpollution)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2.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单位。

3.生物的富集:指的是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括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有毒有害物质的生物富集曾引起包括水俣病、痛痛病在内的多起生态公害事件。

生物富集对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也有重要影响,例如美国的国鸟白头海雕就曾受到DDT生物富集的影响,年-年间,已经有鸟类爱好者观察到白头海雕的出生率在下降(参考:卡逊。第八章),随后的研究则表明,高浓度的DDT会导致白头海雕的卵壳变软以致无法承受自身的重量而碎裂。直到年11月31日美国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EPA)正式全面禁止使用DDT,白头海雕的数量才开始恢复。

二、问答题

1.答:(一)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1)广泛性:环境污染影响的地区可以是整个城镇或一个区域,甚至全球性的污染。受影响人口,不仅仅是青壮年,还包括老、幼、病、弱,甚至胎儿在内的整个人群。

(2)长期性: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时间长,剂量和浓度一般较低,需长期作用,甚至终生暴露才会显示危害作用。所产生的危害又以慢性和潜在性为主,短期内不易察觉。

(3)复杂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经大气、水体的稀释、扩散等作用,虽然浓度可能不很高,但由于污染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又可蓄积,所以既可单独作用,又可联合作用于人体。多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可以增加污染物的危害,例如二氧化硫和硫酸气溶胶联合作用,其毒性比单个污染物大。有些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和富集,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4)多样性: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多种多样。既可对人体产生局部刺激和腐蚀作用,也可致全身中毒。污染物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也可通过污染大气、水体、土壤、动植物和食物进入人体产生危害。某些污染物既有近期危害,又可能有远期危害,且可危及下一代,有些污染物可以致畸、致突变和致癌。

(二)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

(1)急性危害:环境污染物一次大量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机体后,在短时间内使机体发生急剧的毒性损害甚至死亡,称为急性危害。

(2)慢性危害:指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长期反复对机体作用时所产生的危害。这是由于毒物在体内的蓄积(物质蓄积)或毒物对机体微小损害的逐渐累积(机体蓄积)所致。

①慢性中毒。

②由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公害病)。

③过量负荷和亚临床变化。

(3)远期作用:某些毒物可使人体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成为某些先天性疾病、肿瘤、畸胎等发生的原因,由于此种后果在数年、数十年、甚至下一代才显现,故称为远期作用。主要表现为“三致作用”。

①致突变作用。

②致癌作用。

③致畸作用。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的危害是巨大的,涉及面广,危害程度大,侵袭性强,且难以治理。我们必须做好每一步环境污染防治的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真正地把环境保护与治理同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

(4)间接作用:①温室效应。②臭氧层的破坏。③酸雨。

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

一、名词解释

1.菌落总数:菌菌落总数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克(或每毫升)检样所生长出来的微生物菌落总数。按国家标准方法规定,即在需氧情况下,37℃培养48小时,能在普通营养其中微生物的,琼脂平板上生长的微生物菌落总数。菌落总数并不表示实际中的所有总数,菌落总数并不能区分其中微生物的种类,所以有时被称为杂菌数,需氧菌数等。

2.有效氯含量:定性地说,有效氯就是指含氯化合物中所含有的氧化态氯。化合价为o、十1、+3、+4、+5、+7的氧化态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都能释放其氧化性而被还原成化合价为—1的还原态氯,这一反应过程正好可被人类所利用,比如用于漂白、消毒等,所以这些氧化态氯就是能够发挥效用的氯,顾名思义,称其为有效氯。

定量地说,有效氯含量原本是指含氯化合物中氧化态氯的百分含量,不是指氯的含量,而是指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氯的氧化能力。即以一定量的含氯消毒剂与酸作用,在反应完成时,其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重量的氯气的氧化能力。因此,有效氯含量能反映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大小。有效氯含量愈高,消毒剂的消毒能力愈强,反之,消毒能力就弱。

3.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而造成胚胎发育到成人期由于摄人碘不足所引起的一组有关联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单纯性聋哑、流产、早产、死胎、先天性畸形等,最主要的危害是缺碘影响胎儿的脑发育,导致儿童智力和体格发育障碍。

二、问答题

1.答:氯的杀菌作用是由于次氯酸体积小,电荷中性,易于穿过细胞壁;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RNA和DNA等物质释出,并影响多种酶系统(主要是磷酸葡萄糖去氢酶的巯基被氧化破坏),从而使细菌死亡。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有资料指出病毒对氯的抵抗力较细菌强,其原因可能是病毒缺乏一系列的代谢酶;氯较易破坏-SH键,而较难使蛋白质变性。氯化消毒的效果受下列各因素的影响:加氯量、接触时间、PH值、水温、水的浑浊度和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

2.答:

(一)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1)生活炉灶:主要指各种燃料的燃烧,以及烹调时食用油和食物的加热后产物,这类污染物主要有CO、C02、S02、NOX、烃类和颗粒物。(2)室内人体排放;(3)烟草烟雾;(4)建筑材料和装饰物品;(5)室外污染物对室内的污染;(6)其他。

(二)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1)诱发癌症;(2)引起中毒性疾病;(3)引起不良建筑物综合征;(4)传播传染病及诱发呼吸道感染;(5)引起变态反应。

(三)室内空气污染的防制措施

(1)执行有关室内污染的法规:我国自年3月1日起实施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中提出了室内空气质量的卫生要求。其中污染物控制指标有12项。重要的有:①二氧化碳;②甲醛;③菌落总数。

(2)住宅的地段选择:住宅应按照住宅的基本要求,选择在大气清洁、日照通风良好、周围环境无各种环境污染源、有绿化地带与闹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隔离的地段内。

(3)选择安全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

(4)房屋内应有不同的功能分隔区,内部设计布局合理,住宅的平面配置主要要防止厨房产生的煤烟和烹调油烟以及卫生间的不良气味进入起居室,避免各室互相干扰等。

(5)改善炉灶和采暖设备。

(6)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7)控制吸烟。

第3、4、5、6、7题答案略

第三章职业环境与健康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性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摄入较小剂量时可引起生物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

2.PTS噪生对内耳的损伤不断蓄积,产生机械性损伤和代谢性损伤,而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失称永久性的听阈位移。

3、单纯窒息性气体: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由于他们的存在可使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引起肺内氧分压下降,随后动脉氧分压也下降,导致机体缺氧。

4、职业健康监护:以预防为目的,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人员地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的检查和分析,从而发现早期健康损害地重要措施。

5、化学性肺水肿: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的以肺间质及肺泡腔内液体过多聚集为特征的疾病。

二、简答题

1、(1)职业卫生法规与卫生监督:职业病防治法与各种卫生标准的制定,卫生监督包括经常性卫生监督和预防性卫生监督。

(2)工程技术措施:用低毒或无毒物质替代高度物,有害物的生产在密闭条件下进行,采取机械化、自动化、远距离操作以消除或减少有害因素的危害。

(3)个人防护与卫生保健措施:呼吸防护器、面具、防护服、手套、眼镜等有目的的选择,加强健康教育,使劳动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狼嚎卫生习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4)健康监护与环境监测:健康监护包括就业前体检、定期体检。

2、相同点:二者都可以与细胞色素结合,使之失去递电子能力,阻断呼吸链,导致细胞窒息;不同点:一氧化碳主要的毒作用机制是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之失去携氧能力,此过程是氧的运输障碍;氰化氢则主要是阻断呼吸链,此过程是氧的利用障碍,此时静脉血与动脉血同样呈鲜红色,中毒者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

3、(1)现场处理,停止接触,除去染毒衣物

(2)迅速纠正缺氧,吸氧

(3)使用大剂量激素,改善血管壁通透性,合理限制静脉补液量,使用脱水剂和利尿药

(4)改善和维持通气,使用去泡沫剂(二甲硅酮等

(5)对症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

4、(1)传染病与寄生虫病。(2)食物中毒,分为细菌性与非细菌性。(3)过敏性疾病,生物气溶胶为主要原因。(4)癌症。5)畸胎。(6)其它急慢性疾病。

三、问答题(略)

第四章、食物因素与健康

一、名词解释

1.营养是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素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过程。

2.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的作用,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3.Balanceddiet是指全面达到营养要求的合理膳食。

4.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不能将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而转化为苯丙酮酸并从尿液中排出.患者有智能低下,色素变浅,尿液恶臭的临床表现.

二、简答题

1.答:食物的种类千差万别,各种食物蛋白质的含量、氨基酸模式都不一样,人体对它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程度也存在差异,其营养价值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动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优于植物蛋白质。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依据不同的应用目的设计了多种评价指标,但就某一种评价方法而言,因其只能以某一种现象作为观察评定指标,所以都有一定局限性。综合说来,营养学上主要从食物蛋白质的“量”和“质”两个方面来考察。即一方面要从“量”的角度考察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多少,另一方面则要从“质”的角度考察其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及模式以及机体对该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程度。所使用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总的可概括为生物学法和化学分析法。

2.答:在我国目前的生活水平下,居民缺钙是个较普遍的现象。一般在40岁以前骨骼钙质吸收大于钙质流失,40-50岁吸收与流失差不多,而到了50岁以后钙质的流失就大于骨骼对钙质的吸收了。几乎所有的老年人都知道:“我需要补充钙营养。”关键是如何补?补多少量为宜?(1)缺钙归根封底是脾胃吸收能力的问题,脾胃弱归根到底是肾阳气弱的原因。老年人缺钙往往也有肾气弱的缘故。老年人由于自身代谢能力减弱,胃肠吸收能力也相对减弱,,窍为好。(2)补钙应以食补为主。重视营养合理的配餐,应注意选择含钙量较因此现在大多建议老年人钙摄人量要多一些,以增进吸收量,一般每天服食-毫克钙为好。(2)补钙应以食补为主。重视营养合理的配餐,应注意选择含钙量较高而又购买方便的食品。我们主张老年人要坚持喝鲜牛奶,因为牛奶里含钙量较高,晚上应加喝一杯牛奶,这样既能安神又能有效地补钙。要知道,夜间骨钙的丢失量是最大的。但要达到每日毫克以上的钙量单纯食补是很难实现的。多次营养调查的资料表明,现在我国人均员钙摄人量仅有多毫克,如果每天再喝l杯牛奶,人均日钙摄入量也仅达多毫克。所以选择适当的钙营养剂补充是十分必要的。实验证明,老年人每日三餐加服6粒含钙制剂(每餐2粒),可增补毫克以上的离子钙,对老年抽筋、腰痛、手足乏力、高血压、肩周炎等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服用方便。

(3)补钙要与身体锻炼相结合。如果您认为自己已补足了钙营养,就大功告成了,那可就错了。钙在人体内需要吸收、运行到全身各个部位,适当活动身体能促进钙尽量发挥作用,尤其是户外活动还能增加维生素D的合成量,岂不一举两得?如果消化道里的钙不尽快吸收,很可能随大便排出体外,造成钙的浪费。

3.食物中毒的处理:(1)积极抢救处理病人。(2)及时处理可疑食物及现场。(3)对饮食行业及炊事人员中带菌者或传染病、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皮肤病者,应调查并积极治疗。(4)立即向当地卫生防疫站和有关部门报告。(5)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同时进行卫生宣传及指导工作,针对本次中毒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和措施。

4.答:略。

5.(1)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根据症状和肾功能损害程度,决定膳食中蛋白质的量,一般以0.3~0.6g/kg理想体重为宜。对于透析病人因丢失蛋白较多,血透患者每日蛋白质供应量1.0~1.2g/kg,腹透病人每日1.2~1.5g/kg,并以优质蛋白占总蛋白质的50%~70%为宜,以减少非必需氨基酸摄入;(2)能量摄入充足,一般成人30~35kcal/kg/d;(3)注意钙的补充,血钙低时补充葡萄糖酸钙,碳酸钙,血钾高时限制含钾高的食物,尿毒症病人常伴有铁缺乏,注意补充含铁高的食物,并限制钠盐摄入,每日2~3g;(4)膳食注意清淡易消化。

第五章、社会环境与健康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2.又称心理生理性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或综合征,其发生、发展、转归与防治均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3.是指人所表现出来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包括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

二、简答题。(略)

第六章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

一、名词解释

1.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称为总体(Population),更确切的说,它是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的集合。

2.在概率论中我们把概率很接近于0(即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低)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一般多采用0.01或0.05两个值作为小概率标准。具体概率小到何种程度才算小概率?概率论中不作具体规定而是指出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标准。例如:设H。为一原假设,H1为一与其对立的备择假设(对立假设),构造一个随机事件A。当原假设成立时,随机事件A以很小的概率发生,该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一般来说在一次试验中小概率事件不应发生。

3.标准误(StandardErrorofMean),即样本均数的标准差,是描述均数抽样分布的离散程度及衡量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尺度,反映的是样本均数之间的变异。标准误用来衡量抽样误差。标准误越小,表明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值越接近,样本对总体越有代表性,用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的可靠度越大。因此,标准误是统计推断可靠性的指标。此外,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标准误还可以指样本标准差、方差等统计量的标准差,不仅仅只是样本均数的标准差。

4.等级资料指有一定级别的数据,如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临床检验结果分为—、+、++、+++,疼痛等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o(无疼痛)、1(轻度)、2(中度)、3(重度)等,等级资料又称为半定量资料。等级资料的统计描述:根据数据可以用构成比或率来计算。如临床疗效可表示为治愈率、好转率等。腹痛根据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可计算各程度的构成比。即用各种程度病人数除以总病例数,各构成比之和应为%。

5.医学参考值,医学参考值范围亦称医学正常值范围。它是指所谓“正常人”的解剖、生理、生化等指标的波动范围。制定正常值范围时,首先要确定一批样本含量足够大的“正常人”,所谓“正常人”不是指“健康人”,而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同质人群;其次需根据研究目的和使用要求选定适当的百分界值,如,90%,95%和99%,常用95%;根据指标的实际用途确定单侧或双侧界值,如白细胞计,数过高过低皆属不正常须确定双侧界值,又如肝功中转氨酶过高属不正常须确定单侧上界,肺活量过低属不正常须确定单侧下界。另外,还要根据资料的分布特点,选用恰当的计算方法。

6.按一定的概率或可信度(1-α)用一个区间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该范围通常称为参数的可信区间或者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预先给定的概率(1-α)称为可信度或者置信度(confidencelevel),常取95%或99%。

7.四分位数间距(quartile,简记为Q),为上四分位数Qu(即P75)与下四分位数QL(即P25)之差。四分位数间距可看成是中间50%观察值的极差,其数值越大,变异度越大,反之,变异度越小。如,已求得Qu=P75=35.82小时,QL=P25=15.34小时,则四分位数间距Q=Qu-QL=35.82-15.34=20.48(小时)。由于四分位数间距不受两端个别极大值或极小值的影响,因而四分位数间距较全距稳定,但仍未考虑全部观察值的变异度,常用于描述偏态频数分布以及分布的一端或两端无确切数值资料的离散程度。

8.检验水准α值是指你能够承担的出现I型错误的风险,即在原假设正确的情况下驳回了原假设。这个值一般设为O.O5(5%),在某些高风险行业,如医疗卫生领域,设置在0.01或更严。纳伪的概率用β表示,两者的关系好比跷跷板,一个变大,另一个变小。α是研究者自行规定的,β是根据组间差异,α大小,样本含量等指标计算出来的,事先并不知晓。当限定α、β、等指标时,可以用来估算样本量。

9.变量(variable)又称随机变量(randomvariable),变量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定义方法。数学中把不断变化的,可取不同值的量称为变量。统计学则是根据测验数据的特性来定义的。统计学中则因观测所得数据具有变异性的特点而称为变量。简言之,变量是具有变异性的数据。

10.统计推断(statisticalinference),根据带随机性的观测数据(样本)以及问题的条件和假定(模型),对未知事物作出的,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断。它是数理统计学的主要任务,其理论和方法构成数理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对于医学统计学而言,统计推断就是从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通过对抽取部分所得到的带有随机性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进而对总体作出科学的判断,它是伴随着一定概率的推测,特点是:由样本推断总体,统计推断是数理统计的核心部分,统计推断的基本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参数估计问题;另一类是假设检验问题。

二、简答题

1、描述计量资料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指标有哪些?各指标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答:描述计量资料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常见的有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算术均数适合于描述对称分布资料的集中位置,尤其是正态分布的资料;几何均数一般用来描述等比资料和对数正态分布资料的集中位置;中位数可以适用于任何分布的资料,尤其是偏态分布、分布不明或末端无确定值的资料。

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又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极差与四分位数间距可以用于任何分布,后者比前者稳定,但是这两个指标都不能综合反映各观察值得变异程度;方差和标准差最常用,但要求资料近似正态分布;变异系数可以用于多组资料间量纲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的时候变异程度的比较。

2、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

(1)在实践工作中,读者必须认真思考各相对数的应用,辨别其性质,切忌顾名思义。尤其注意避免以比代率的错误现象。

(2)计算相对数时分母应该有足够数量。如果资料的总例数过少,直接报告原始数据更为可取。但在动物实验中,如果有周密的设计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数量可以相对减少一些。

(3)正确计算频数或强度指标的合并值。当分组资料需要合并起来估计频率或强度时,应该将计算各组频率的分子相加作为合并估计的分子,各组的分母相加作为合并估计的分母。

(4)相对数的比较要具备可比性。主要注意观察对象是否同质研究方法是否相同,观察时间是否一致,被比较的总体是否具有可比性,与研究指标有关的其他因素是否一致或接近。

(5)在随机抽样的情况下,从样本估计值推断总体相对数应该考虑抽样误差,因此需要对相对数指标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3、两样本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有t检验和u检验,试述这两种检验的适用条件?

答: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的适用条件为:样本含量较小,两样本互相独立,所来自的总体为正态整体,且两总体方差相等。u检验是大样本情况下的t检验的近似,用于两总体方差已知,或总体方差未知但样本含量较大(大于60)的两样本均数的比较。样本量较大时,两种检验计算得到统计量t值和u值近似相等。

4、方差分析后为什么不能直接作两两比较的t检验?

答:方差分析后直接作两两比较的t检验会增加犯,如果比较次数为k,每次的检验水准为α,则犯Ⅰ类错误的累计概率为1-(1-α)K,高于原有的α。例如方差分析后需进行5次两两比较,则犯Ⅰ类错误的累计概率为1-(1-0.05)5=0.。为0.05的4.倍。

5.答:Ⅰ类错误(typeIerror):如果检验假设H0实际是正确的,由样本数据计算获得的检验统计量得出拒绝Ho的结论,此时就犯了错误,统计学上将这种拒绝了正确的零假设Ho(弃真)的错误称为I类错误。Ⅱ类错误(typeⅡerror):假设检验的另一类错误称为Ⅱ类错误(typeⅡerror),即检验假设Ho原本不正确(H1正确),由样本数据计算获得的检验统计量得出不拒绝Ho(纳伪)的结论,此时就犯了Ⅱ类错误。Ⅱ类错误的概率用β表示。在假设检验时,应兼顾犯I类错误的概率(cIL)和犯Ⅱ类错误的概率(β)。犯I类错误的概率(α)和犯Ⅱ类错误的概率(β)成反比。如果把I类错误的概率定得很小,势必增加犯Ⅱ类错误的概率,从而降低检验效能;反之,如果把Ⅱ类错误的概率定得很小,势必增加犯I类错误的概率,从而降低了置信度。为了同时减小α和β,只有通过增加样本含量,减少抽样误差大小来实现。

6、直线相关适用于哪些资料?

答:直线相关适用于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资料。7.正态分布(Normaldistribution)又名高斯分布(Gaussiandistribution),是一个在数学、物理及工程等领域都非常重要的概率分布,在统计学的许多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力。若随机变量x服从一个数学期望为μ、方差为σ2的高斯分布,记为N(μ,σ2)。其概率密度函数为正态分布的期望值μ决定了其位置,其标准差σ决定了分布的幅度。因其曲线呈钟形,因此人们又经常称之为钟形曲线。我们通常所说的标准正态分布是μ=0,σ=1的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μ和标准差σ,可记作N(μ,σ,):均数μ决定正态曲线的中心位置;标准差μ决定正态曲线的陡峭或扁平程度。σ越小,曲线越陡峭;σ越大,曲线越扁平。u变换:为了便于描述和应用,常将正态变量作数据转换。μ是正态分布的位置参数,描述正态分布的集中趋势位置。正态分布以X=μ为对称轴,左右完全对称。正态分布的均数、中位数、众数相同,均等于μ。σ描述正态分布资料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σ越大,数据分布越分散,σ越小,数据分布越集中。也称为是正态分布的形状参数,σ越大,曲线越扁平,反之,σ越小,曲线越瘦高。几个重要的面积比例轴与正态曲线之间的面积恒等于1。正态曲线下,横轴区间(μ-σ,μ+σ)内的面积为68.%,横轴区间(μ-1.96σ,μ+1.96σ)内的面积为95.%,横轴区间(μ—2.58σ,μ+2.58σ)内的面积为99.%。正态分布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如t分布、F分布、标准正态分布都是在正态分布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u检验也是以正态分布为基础的。此外,t分布、二项分布、Poisson分布的极限为正态分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按正态分布原理来处理。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均要求分析的指标服从正态分布。许多统计方法虽然不要求分析指标服从正态分布,但相应的统计量在大样本时近似正态分布,因而大样本时这些统计推断方法也是以正态分布为理论基础的。

8、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率的标准化?何谓标准化率?

.答:(1)研究者欲比较两个频数指针时,当各小组率不相同且各组观察人数的内部构成也不相同时,不宜直接比较。(2)而要用率的标准化法来消除这种影响,再作对比。(3)标准化率是扣除了各组观察人数不相同的内部构成之后,反映各小组率的一个综合指针。(4)它仅用于比较,不反映真实的频率。

9.方差分析后为什么不能直接作两两比较的t检验?

答:方差分析后直接作两两比较的t检验会增加犯,如果比较次数为k,每次的检验水准为α,则犯I类错误的累计概率为l—(1-α)K,高于原有的α。例如方差分析后需进行5次两两比较,则犯1类错误的累计概率为1—(1-0.05)5=0.。为0.05的4.倍。

10.答:略。

11.直线相关适用于哪些资料?

答:直线相关适用于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资料。

三、计算题

1.答:两个零售点沙门氏菌带菌率

阳性数

阴性数

合计

甲组

2(4.67)

26(23.33)

28

乙组

5(2.33)

9(11.67)

14

合计

7

35

42

2个格子的理论数T:1≤T5

校正卡方值=3.

概率P>0.05

2、答(1)计量资料

(2)男性:=S/=7.2/=0.(g/L)

(3)(.~.)g/L

(4)H0:=;H1:≠;α=0.05

计算u值:u=18.确定P值:18.1.96或2.58,P0.05或0.01,

推断结论:按α=0.05水准,拒绝H0,接受H1,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该地正常成年男女血红蛋白含量间有差别.

3、答:(1)

有效

无效

合计

胃溃疡

21

4

25

十二指肠溃疡

20

8

28

合计

41

12

53

(2)H0:π1=π2H1:π1≠π2α=0.05

求值:四个格子的理论数都T5,用基本公式计算得=1.

确定P值:1.3.84,P0.05,

推断结论:按α=0.05的水准,不拒绝H0,无统计学意义;还不能认为该药对两类溃疡病人的疗效有差别.

4、答:(1)=0.+0.X

(2)方法:回归系数的t检验

相关系数的t检验

查表法

方差分析

H0:=0即体重与肺活量之间无直线回归关系

H1:≠0即体重与肺活量之间有直线回归关系

(3)含义:体重每增加1个单位,肺活量平均增加0.L.

5、答:(1)该资料为计数资料、配对设计。

(2)生物探针检出率=×%=51.36%,P探针检出率=×%=50.00%,两法一致率=×%=94.86%

(3)该资料为配对四格表资料,故选用配对四格表检验,若b+c≥40,则选用配对四格表检验基本公式,=1,v=1;若b+c<40,则选用配对四格表检验校正公式,,v=1;该资料b+c<40,应选用配对四格表检验校正公式,,v=1

6、答:(1)该资料数据类型为计数资料, 设计类型:配对设计

(2)计算:

中和法检出率=,

血凝法检出率=,

两法一致检出率=.

(3) 判断两种检验结果有无差别?

因为 b+c=8+4=12,40,选择配对四格表卡方检验校正公式

0.75 

P0.05, 拒绝H0,还不能认为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有差别。

7、答:⑴该数据的资料类型:计量资料

⑵该资料的设计类型:成组设计两组比较

⑶计算两组患儿血红蛋白增加量(g/l)的均数和标准差

新药组: 均数为23.6         标准差为7.23

常规药组:均数为20.9         标准差为4.23

⑷若比较新药与常规药物的疗效有无差别,写出选择检验方法的思路。

先作两组总体方差齐性检验,若方差齐,则选用成组设计两组比较的t检验;

若方差不齐,可选择

a. t'检验,

b. 变量变换,若变换后的值达到方差齐,则用变换后的值作成组设计两组比较的t检验

c.成组设计两组比较的秩和检验。

⑸如果满足用t检验的条件,则其检验统计量对应的自由度等于多少?

  自由度=20-2=18

8、答:

(1)请写出具体的检验假设H0和备择假设H1。

H0:三种治疗方案对婴幼儿贫血的疗效相同   

H1:三种治疗方案对婴幼儿贫血的疗效不同或不全相同 不等或不全相等。

(2)请完成下列方差分析的计算表:

方差分析的计算表

变异来源

SS

离均差平方和

自由度

MS

均方

F值

P值

总变异

67.67

59

3.98

0.

组间变异

8.29

2

4.

组内变异

59.38

57

1.

(3)请做出统计推断

P0.05,拒绝H0,接受H1,三种治疗方案对婴幼儿贫血的疗效不同或不全相同,若要了解各种治疗方案相互间有无差别,还需进一步作两两比较。

第七章、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1、危险因素:泛指能引起某特定不良结局(out


转载请注明:http://www.myrolling.net/fxbby/865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