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医院费用,公立私立能差60倍,为何

得白癜风怎么治 http://m.39.net/pf/a_6159813.html

医院分为公立和私立。医院虽然费用低但普遍排队时间长,有夸张的说法是,要到医院生孩子,需要在怀孕之前开始预约床位;更有甚者,有些重症患者到离开世界那一天也没有等到入院通知。医院轮候时间短,服务也好一些,但是价格高。据报载,有些明星到著名的“医院”生个孩子,就要花费三四十万港元(医院只要几百),可见不是一般平民阶层可以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功能有效补充的诊所,就真正承担了基础性社区医疗的任务,为大家所喜闻乐见。一般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不愿到医院排长队,也不愿到医院“挨宰”,到自家附近的诊所走一趟,就可以解决了。

香港的诊所由具有行医资格的专业人士开立,所谓“挂牌”诊所是也。和内地一样,香港医生必须“持牌”行医,否则即是非法,要受到严惩,是很大的事情。也正是因为有持牌的要求,加上医学本身高度专业性的特点,香港的医生——医院上班的,还是自己开诊所的——都具有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凡事都有正反利弊:一方面,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高;另一方面,则是从业者的收入水平高,受社会尊重。以前看港台片,看到里面开诊所的医生风度翩翩、志得意满、自信权威,果然都是和律师一样的专业人士,并且个个收入颇丰,总难以和内地那些栖身于街头巷尾的“卫生室”里灰头土脸的大夫们放在一起比较,现在想起来,可能和两地的医疗卫生机制有莫大的关系吧。

受传统行政文化影响,我们在内地,普遍相信政府的权威,认为官办背景的才是最可信赖的,所以无论是上街购物,还是求医问诊,都优先选择国有机构。这种思路,固然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特色价值观,和多年以来的政府深入关怀群众日常生活的模式密不可分,从普通大众的角度看,因为政府不可能破产,所以也是发生纠纷时求赔索偿的最保险对象。具体到诊所这一便民社会服务机构,医院开设的社区诊所更受信赖,私人医生的小诊所则不大受待见,在其中工作的医生,也多被怀疑为“蒙古大夫”,因为无论是诊所本身,还是医生本人,都不属于体制之内,是显而易见“不入流”的,何来公信力?特别寻医问药本身就人命关天,谁敢轻易交给一个不受信赖的小诊所?再说,就连那些规模庞大、设备光鲜的“医院”,都已经沦为坑蒙拐骗的代名词,几乎完全单打独斗的“个体户”诊所要赢得尊重,确实难度不小。

而在香港,医院,都是“民营企业”。不过在香港,因为产权私有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大家对私立的诊所并无歧视,基本能做到一视同仁。其实就算是以硬件齐全、专业优良、服务医院,也大多是私立的。换言之,人们相信的是诊所医生的专业诊疗能力,而对于“所有制问题”,并无特别关心。再者,香港的很多诊所的坐诊医生,医院工作,“公私”两不误,并相得益彰,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香港诊所的服务和价位,正好处于医院之上、医院之下。服务方面,不用忍受医院中漫长的排队之苦,有些接受预约的诊所,可以让患者更自主地安排就诊时间。但也享受不到医院那种贴身服务。相应的,价格上,普遍高于医院,而低于医院。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实例可以生动的予以证明:我有三个朋友因为做饭切了手指,伤势也基本相当,但分别去医院、诊所和医院进行了处理,对“消费体验”的感受,完全符合从医院到诊所、再到医院层层递减的规律。价格上也一样,不过差距确实比较大:医院合计花费港元,诊所花费港元,医院则花费只有港元。可见“一分钱一分货”,走到哪里都是至理名言。

诊所的优势在于便利,但劣势也很明显,医院那样,拥有大型医疗设备,并提供大型手术、住院等服务。不过香港诊所的“转介”功能很完善,如果诊断的结医院接受检查或者治疗,诊所会出具一封介绍信,病人持医院进一步治疗,不但会被欣然接受,带去的诊所前期诊断资料也是被认可的,医院之间,有通畅的业务沟通。而医院,特别是那些“三甲”大医院,基本上不会采信来自小诊所的判断结果,总是要求病人进行一遍从头到脚的检查,先把检查费赚到再说。医院转诊快捷高效,是香港诊所受到患者欢迎的一个较大优势。

按照服务功能的不同,香港的诊所又分为普通科和专科门诊。前者提供综合诊疗服务,包括基本诊断、简单伤口处理、处方开药等;后者则是按照不同专业,分门别类,具体又可以分为皮肤科、牙科、耳鼻喉科等等。患者可以根据个人病情选择。但如果要使用医疗保险看专科门诊,就要先看普通科,拿到其推荐信后再去专科门诊,才可以被保险公司认可。开始我并不明白其中奥妙,后来经过研究才发现,专科门诊一般费用较高,保险公司之所以这么做,是想通过普通科的筛选来防止投保人滥用专科门诊的机会。

据说香港很少有内地一样动辄流血杀人的医患冲突,这应该有赖于香港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市场化运作。一般的,患者如果觉得医生疏于职守,或者对医疗结果不满意,既可以到相应的行业主管部门投诉,也可以诉诸法律,事情大部分都会得到妥善的解决。而医疗费用方面,患者按照个人经济条件和病情缓急,来选择不同的医疗机构,此外还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作为补偿。而对于开立诊所的执业医生,大部分都是以自己的名字作为诊所名号,既是经济意义上的老板,也是负全责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技术官”,所以格外在意自己的口碑声誉,完全有动力把病人当“衣食父母”对待。

内地医改蹉跎多年,正在从产权、管理关系、经营模式上探索突破之道,不过改革的重点,还是医院上。就我在香港的观察,诊医院两端的中坚力量,理应受到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yrolling.net/fxbyf/1133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