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桥,茶香背后的创作文人城市故事

似乎和周荣桥的每一次遇见都是一次新的变化,第一次是出版人,第二次是香舍老板,这一次又是茶香平台老板和新诗集作者。

一个人的生活变化,是不是预示着他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被社会更多的认可?

又或者,对于周荣桥,他只是简单的想要做当下最想做的事,慢慢的产生了更多可能?他其实并不是同时做很多事,比如茶香新店开张,他就全心投入,不理创作事,待到一切进入正轨,也许他又开始半年旅行,半年写作的生活。

想问关于一个茶人的生活,想听一个香文化传承人的思考,还想知道一个把写作视作一辈子事的人,他的日常,他的期待,他的当下思考。

为匠人约茶传播

不熟悉周荣桥的人,一定先称呼周先生,周老板,恭喜恭喜新店开张。熟悉的人,喜欢称呼他为荣桥兄,更亲切自然些。

走近颇有些文艺气息的全新开张茶香舍《遇到你要的时光》,这名字简直比之前更文艺了。店面却比之前要大上许多,一间间包房,都用诗人名做名字。

荣桥兄的新身份是《遇到你要的时光》茶香舍主人。

他说,一个茶艺师,有一个小工作室,可以做的很有特色,匠人一样慢慢营造很棒的空间。但是没有推广费,很难持续维持下去。为什么?茶人的价格被低估。做一个茶馆,主人可能会亲自泡茶给你喝,你和他喝是免费的。

不露声色分析独立茶馆,有力不从心,也有深深的理解。他想为此做些什么呢?

他有了这家《遇到你要的时光》茶香舍,做一个约茶平台。开业不久,通过购物和大众点评等平台,还有原来积累的客源,目前一天六十客人,周末可以有一百个左右。想法是让周边茶馆都在约茶平台入驻。

为何能够有那么多客流?

合作方推广,最好的进货渠道,进顶级的品牌茶,精准考量市场。将广东的早茶习惯引进,早茶点心配套,满足喝茶人的商务需求,让餐饮人也成为喝茶人群。一个个空间的茶香定制,纯商业化运营,让茶品和空间都有特殊性,通过对产品的包装定位,帮他们吸引到客源。

完全的商业化,O2O的做法,帮到这些小而美的品牌,重要的,他已经从一个匠人心变成一个平台运作,而这个平台商业恰恰是为苦苦维持的匠人们服务。

垂直细分市场,小而美小众的概念,这些都是来自大市场中的说法,也许如今的周荣桥脑海里会有一些大数据的概念,投资成本等,但最让他放不下的还是这些小小的匠人品牌。

“心里有个传播的情怀,我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去帮助小茶馆。”

他这分明是一颗传播人的心在涌动啊,让更多匠人被知道,更多好茶馆被保留,这是一颗不仅自己发展,更为同行共进退的心。有匠人心也有传播情怀。不由为他的这个新目标点赞。

如出一辙的匠人写作心

作为一个经营者,他全情投入,从匠人到为匠人服务的商业化运作。他知道,商人就应该是个商人的样子,也是匠人心。

作为一个写作者呢,他同样如是,一颗匠人心。

他说,他会把两个阶段分开对待,如果要写作,尤其是小说,他会特别沉静一段时间。在去年,他就花了完整的几个月时间写一部玄幻小说,39万字第一卷,计划等到第二卷再去连载或者找出版社。

写作后,会不断修改么?

当然会,他说他已经改了很多,和阶段感受有很大关系。比如他说,当他读了伟大的作品,会有新的思考和借鉴。当代作品中,最喜欢的是《冰与火之歌》,这本书写的很好,从架构到人物等。原来的作品,他改了一些,但五卷的架构和人物设定不会变,这都是确定好的,只会微调。之前写过一些中篇,没有出版、他更享受专注写作的过程吧。

在写虚构的小说,和非虚构的中华香史这样的作品,如何安排,交替写还是?

“我自己的计划是一年完成一本书。”一般是阶段性,比如一个阶段写小说虚构类的,一个阶段就写中华香史。之前完成的易安香学就是集中写完的。

对于当下诗歌创作热怎么看?

周荣桥说,他一直在写诗,也爱诗。在遇到你要的时光这个茶香空间里,所有的包房都用诗人的名字命名,但他心中有一颗对诗歌的敬畏心。他说,几千年来诗人写的诗依然能够看的懂,简单直白有美好的寓意,如今的诗为何以看不懂为荣呢?

他同样敬畏诗人这个称呼,他说曾遇见一位客人来店里,自我介绍是一个诗人,问起写了哪些诗作,这位说起大概一年写五到六首诗歌。他说,至少一个人要写到足够量,追求质,怎么那么随意就说自己是一个诗人啊。

周荣桥出了诗集,他更愿意安安静静的一本一本书的写,从不愿轻易的把诗人作家的头衔背在身上。

一颗匠人心,是可以做很多事的,茶人,商人,创作人,他们都需要匠心。

传承香文化观察产业发展

周荣桥曾创办蓝狮子读书会,年时就有1万多很好资源。后来他接触到香,在安福路做自己的工作室,两年后开始做天地香舍,现在的《遇到你要的时光》可以说是他的第三次全新出发。

如今他已不再坚持开始做工作室的理想主义,他会商业化运营,和最好的一线茶品牌合作,比如一万元一斤的金骏眉等做约茶平台,结合香文化,互联网优势为大家约茶。

如何传承香文化

他有一种跳出当下,远观香文化历史的本事,说起传播香道,日本的香文化是收,只有三十来个香道流派,香道活动会让你看着有趣轻松,其实却正襟危坐排序规范,文化深厚。在日本,供寺庙的香,世代传承。中国香道有到种流派。而在中国香道多是古琴汉服礼仪等表演,没有深入的精神力量。中国的寺庙门口的香铺,随市场变化而变。

另外,中国香代表的是信仰,香火不断,精神意义更多,香作为载体和祖宗相通交流,和宗教相通。这和日本香的标准化很不同。

周荣桥曾为研究香文化走访福建广州的多个祠堂,据说中国从隋朝就开始郡县制,最底层的管理就来自祠堂香文化,规矩有序又传统。在过去如果被逐出祠堂就很麻烦,而现在中国香更多是表演,看不到长幼有序等传统文化。

痴迷探寻研究古老的香文化,周荣桥还推荐了一本有关香的典籍,明代周嘉胄的香乘,其中有很多中国古代玩香和香文化内容,但其中并没有提到香道这两个字。

香文化产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以前从来没有一个小的产业,在很短的时间能有一个专业博览会”他说,香文化产业真正在现代传入,台湾人带入大陆,也就二十年左右,从北上广到厦门等地,产业崛起很快。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香文化历史悠久,中国古代文人早就玩香了,很多人不知道,就开始探寻挖掘。第二个就是因为炒作沉香,到处都是香道,网络传播很快。这当中有一个混乱中逐渐有序发展的过程。

他一边探寻香文化,一边身在其中了解香文化产业发展,慢慢积累,做香课,专研制作,研发和经营。伴随行业循序渐进,因为香文化产业本身发展也短,周荣桥就有机会自己建一个系统,开拓和创新找到品牌在产业中的位置。

从一个知识分子和创业者的角度,身在其中又远远观望,香文化变迁和产业发展,一边开课写书,一边创业经营,周荣桥似乎找到一个很好的独善其身又兼济天下的办法。

身在其中,观察写作苦乐

问起周荣桥,在茶人香文化人和作者,经营者身份中,他最享受哪一个。他说最享受还是作者的身份。

因为在写作中可同时享受快乐和痛苦。企业经营是在三五个月短期完成,然后持续稳定,比如香舍,把握好最初的年会契机等,然后循序渐进的进行下去,逐渐实现财务自由。而写作是一生的事情。

说起写作的热爱,他的眼神似乎又凝重了些。

很多人说热爱写作,学习写作,可是你究竟爱写作爱到什么程度,愿意付出多少?在学习技巧之后,最后还是希望文章能够发表和出书。他曾看过一部美国电影,有爱好写作者,拼命打工写故事,花几乎所有的钱去学习,投入自己全部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终究写出了不错的作品。他想,回归来看,我们对写作到底有多热爱?很多人说喜欢写作,可真正精力和金钱投入并不多。如果我们肯为自己所爱付出更多,哪怕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也很动人。

你一定要有所取舍,至少阶段上有所选择。他写的比较杂,有中华香史,还有诗歌和小说,他会花特定的时间,买很多书和互联网查询,还通过旅行拜访寻找县志,在写作中学习,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去写作。

后记:

从茶见匠人心,从香见传承心,从写作见热爱心。

在不同领域都能够循序渐进如鱼得水,不知是不是一种天赋。周荣桥有这个本事,不仅把写作,传承香文化,约茶平台融合起来,还有授课的工作,但他的这种融合也是有重点阶段性安排的。其中写作是一辈子的事情,其他是阶段性的重点。

然后这些看似不同的领域一定有共同点,那是什么呢?

我想,由茶香见心,见写作,都是他身上的文人特质决定的,从商有传播情结,也许和做过财经出版有关,最根本的,无论他做什么,似乎都离不开一种文人气质。

传播,传承,创作,对社会热点的冷静思考,他更像一个活在纷乱世界之外的人。

周荣桥最能让我们思考的是,他透过这些外在的行为,照见本心和事物本质,才能一件件事,慢慢做,做的很稳很好,就好像他在忙乱中不变的诗心。

不同的事,同样的心。他说每年会写一本书,最新的是一本诗集《遇到你要的时光》,祝福他永远有着在烟火人间中保有的文人气质。

附周荣桥的诗作

一天

选自茶香舍同名诗集《遇到你要的时光》

等车的女孩脱下高跟鞋把长柄伞靠在公车牌上

不知道那辆公车会把她带向哪儿

三朵紫荆花轮番跌落无声

有人来了有人走了

各个肤色的夜行者抽着烟走过

烟头像闪电般大声

在古老的城区

只有一百年前的梧桐树了解全部的秘密

特邀访问嘉宾 周荣桥

诗人 作家 香文化研究者

遇到你要的时光茶香舍

天窑等品牌创办人

作品集 易安香学 遇到你要的时光诗集

主持访问 王小马

曾在城市杂志工作多年,热衷探索和记录城市文化,

如今转身做城市文化自媒体听见山川

一个作者,记者,城市探访者

主办方

听见山川这是一个聆听和探索城市的文化自媒体

目前有探秘者、访问者、阅读者、写作者

朗读者 城聊者六个项目计划

通过阅读写作,探秘走访,深入走进城市深处。

城市故事

是听见山川近期推出的访问者计划,通过城市文化人访问,真诚发现和传递城市人的生命状态。关键词人物访问加文化解读。

访问过的人

夏米,她自己做监工,造了一栋“别野”

江苏扬中

城市访问

周涵,“你好像石莲隐隐坚持,安静绽放”

湖北新洲,上海

城市访问

映婳,她在书香绍兴路拥有一家自己的咖啡馆

城市访问者

韩逸说,排名上海前十的咖啡馆是无心之作

城市访问

王卓娅,要做一个清醒的独立出版人”

城市访问32

郑佩佩—侠女依旧,菩萨善心

城市访问33

百人访问之心理师|叶蕾:我们只是天地间的管道

百人访问之媒体人 

 潘倩,“传媒变幻,我自泰然”

24味城市故事1宁蔓的瓷器人生

访问者

张荐茗,拥有老上海时光机的人

24味城市故事2

城市故事3

彭浪,一个出版编辑的自由之路

个城市故事4

金羲和,写作是一种执念

本文王小马原创,图片为周荣桥本人提供

听见山川》聆听和探索的力量

探访读写诵聊

主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myrolling.net/fxbyf/957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