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心电”,很多人并不陌生,心电图检查已在临床应用了百年,在临床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尤其是心律失常疾病的临床诊断“金标准”!
心电图(ECG或者EK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它会按照心脏激动时间顺序记录下来一条连续的曲线,这就是心电图。
心电图检查的广泛性:
心电图是临床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之一,应用十分广泛,应用范围主要包括:
1.对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最有价值,特别是对于听诊上不能确定的心律失常,如I度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以及复杂心律失常等。
2.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不仅能确定有无心梗,而且还可确定心梗的病期、部位、范围及演变过程。
3.对心室肥大、心肌炎、心肌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包炎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4.能帮助了解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地高辛、胺碘酮等)和电解质紊乱(如血钾过高或过低)对心肌的作用。
心电图检查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并且不能与“详细问诊、体格检查、X线检查及其它必要性的实验室检查”等相互替代(如ST-T改变可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可见于低钾或高钾,也可见于服用洋地黄类药物等情况);而且在心电图正常的情况下,并不能完全排除器质性心脏疾病(如左、右心室均肥大或发生心力衰竭时,心电图也可能表现为正常);必要时需联合心脏彩超及放射线检查以进一步确诊(如左室肥大可见于肺心病、先心病、风心病)!
心电图检查的重要性:
心电图检查,对某些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是心脏疾病患者的首选检查,是一项“门槛”检查:内科病人的常规检查之一、外科病人术前的必要检查之一、健康体检的基础检查之一、治疗过程中监测用药浓度及剂量的必备检查。
心电图检查的安全性
心电图检查无创、无损、无痛,安全、经济、快捷、可反复操作,无任何禁忌症、无任何副作用。
心电图“检查”有哪些?
1、常规心电图检查:十几秒钟即可提供图形依据,快速找“茬”、迅速判断!
2、标测心电图检查:记录一分钟的心脏“电”波形,“看”的更长、找的更准!
3、动态心电图检查(Holter):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盯”住分秒、不漏一下!
什么是动态心电图(Holter)?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动态心电图技术于年由Holter首先应用于监测心脏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监测心电图仪,目前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
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可连续记录24小时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活动资料的全过程,记录全部的异常电波,可检出各类心律失常和24h内各状态下所出现的有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尤其是对非持续性的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早期冠心病等“隐性心脏疾患”有较高检出率!为各种心脏病的诊断提供精确可靠的依据。
用途:
一、找病因:
可对一些经常出现心血管病症状(普通心电图没有阳性发现)的患者进行鉴别诊断,确定病人的胸闷、心悸、黑朦或晕厥是否与心源性有关;可捕捉阵发性心律失常,如极度心动过缓、心脏停搏、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间歇性心房颤动(扑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心律失常,及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间歇性预激综合征等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可发现有无一过性的心绞痛、心肌缺血,尤其症状不典型的心肌缺血。
二、防猝死:
对有可能室颤而导致猝死的二尖瓣脱垂、肥厚性或扩张性心肌病、Q-T延长综合征等患者,可及时并比较全面地发现猝死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采取有力治疗措施。
三、测“起博”:
可监测患者在活动或休息时的起搏心电图变化,了解起搏器的脉冲发放与感知功能,以及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
四、广应用:
还可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疗效监测与评价等广泛应用于临床。
Holter检查的流程?
心脏在24小时内每分每秒的每一次跳动所产生的波形都被记录在一个小黑盒里,尤其是隐匿性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都可以通过Holter被发现。
第一步:佩戴简单,只需将十个电极片贴在身体的相应部位即可,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无创、无损、无痛!
第二步:自动初筛,对盒子里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由电脑系统进行自动初筛、过滤,发现的问题自动报警截取。
第三步:专家分析,对汇总后的“问题”数据,再由心电专家进行二次细筛、专业分析、得出结论。
心电专家呼吁,一定要重视心电图检查,并定期阶段检查,身边经常有让人惋惜的猝死的实例,如果能早些进行Holter专业检查,也许就能避免一场“生命悲剧”的发生!而且戴“Holter”不必“舍近求远”。
温馨提示:医院是新型农合医疗以及城镇职工、医院;城市三无、残疾、五保及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唯一指定单位;医院。
-湖北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医院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