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既然命运安排我成为一名神圣的医生,我就要尽职尽力”。
——开封市祥符区西姜寨乡段木周村张英杰
怀着这样质朴的从医职业理念,现年71岁的张英杰在乡村医生这个岗位上一干就干了40余年。为了让自己的医术更加的精湛,40年来,张英杰多次出外进修,先后获得乡村医生资格证、全科医生证书、全国职业助理医师等多项职称,从“乡村医生”成长到“乡村卫生室室长”,一路走来,张英杰的年龄在增长,而医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精湛。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出诊,是行医一种与众不同的看病方式。40年间,村民只要一个电话,无论是谁、什么时间,张英杰总是随叫随到。
“他在大风大雨期间来我家看过急诊”!
“他节假日还来给我量血压”!
“他大雪天来给我吊盐水”!
在段木周村以及附近的村庄走访群众口中的张英杰,他的从医生涯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张英杰常说,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医风医德甚至比医术还要重要。既然是选择了医生这个行业,就要真心考虑到病人的难处,随叫随到,有时候甚至还要不请自到。
西姜寨乡辛庄村四组一村民患肺癌病倒后,虽医院,但是,却依然点名让张英杰给他出诊挂盐水,测血压、测血糖。因为张英杰对病人热心的态度早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位群众的心中。
年2月,该村民癌病进入晚期,医生建议回家疗养。在回家疗养的过程中,有一天下雨的傍晚病痛发作,用了以往的很多方法都无济于事,家人在手足无措的情况下,匆忙打电话给了张英杰。可是,当时的张英杰却是好不容易凑个下雨天的空闲陪着家人在开封市里的一家超市购物。
这种情况下,张英杰让卫生室的其他医生去出诊也可以,但是,接到电话后,张英杰二话没说,冒着雨雪路滑的困难到了病人的家中。
“作为医生,你不仅要考虑到病人身体上的病痛,还要考虑到病人心理上的安慰,当病人点名让你去的时候,你一定要到场,这对他们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回忆起当天的情形,张英杰说。
正是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的服务态度,再加上手脚勤快、随叫随到,在附近的四邻八乡,张英杰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周边村的病人也都慕名而来。
年,西姜寨乡附近的一个乡镇村民因患有高血压中风出血,医院抢救理疗出院后,在无果的情况下,想继续加固理疗,经人介绍,找到了张英杰。
张英杰详细的了解了病人的病情之后,张英杰为该病人制定了一套合理的针灸方案,用中医针灸的方法给予了治疗。为了照顾病人的行走不便,张英杰利用早出晚归上门为其针灸推拿。这样每天上门连续坚持了二个月,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病人逢人便说:“段木周村的张英杰医生不仅会西医,对中医也很内行,我的中风病幸亏了他,才没有瘫痪。”
经过几十年来从医的历练、经验的积累,张英杰的医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通过询问、症状、测血压等途径,张英杰能初步推断出病人患上了什么病,并提出建议去做些什么检查,让病人少走弯路。
年,他在为原段木周村一组的一名村民测血压过程中,发现该村民可能患上了风心病,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出来,该村民的确是有风心病。为病人赢得了及早治疗的时间。年4月,辛庄村二组一名村民到张英杰处看病,根据病人口述的肚疼,他检查后,判断病人可能患有疝气。可当张英杰建议该村民去作疝气检查、手术时,该村民怎么也不相信女人也会得疝气,但在张英杰的坚持下,该村民还是去做了检查,结果确实患上了疝气,及时进行了手术。像这样“望闻听切”的例子,在张英杰身上已不胜枚举。
“作为一名医生。基本上是没有节假日的,这个行业压力大,很多时候都是超负荷工作,但是当看到一名名病人因为你的医术,重新拥有健康时,那种心理上的成就感,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聊起往事,张英杰感慨的说。
年3月,张英杰调任段木周村社区卫生所任所长,工作任务多了,压力就大了。但是,除了日常诊疗工作,张英杰还会两月组织一次群众健康教育活动,坚持每月以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和防病治病卫生常识。村卫生室虽然人不多,但是“所长”却不易当:对上面,要完成各级交给的各项卫生任务;对病人,要照顾好每个人的情绪,服务好每个病人。但这些工作从未难倒过张英杰。在工作中,张英杰任何事情始终亲力亲为,带领卫生室其他乡医,精诚团结,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在治病过程中,张英杰精心打造了“天使送温暖”品牌优质服务,为全村多户村民更新完善了家庭档案及慢性病管理档案。利用早上上班前的时间定期上门为慢性病人测量血糖血压、为身患恶疾的病人诊疗输液、为长期卧床患褥疮的病人清创换药……
近40年来,张英杰日常诊治病人20万余人次,出诊近千人次,每天按照各项操作常规处理10多个病人是很平常的事。坚守在“每天24小时、每周7天”的岗位上,感受着的都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赖。
“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除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没有什么太轰动的大事迹,总结起来只有一个“忙”字。最大的成就应该就是病人这几十年来对自己的信赖”,谈及4年来的从医生涯,张英杰低调而又平心的给自己从医生涯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段木周村—张杨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