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不是靠嘴上说,而是落实在行动上。”从医40年,头顶“梅氏金刀”光环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医院心胸外科主任梅举教授一直奉行的原则是:“保持热情,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钻进去!”坚持“不跳级”,圆了大学梦梅举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的一个农村,应该说是一个鱼米之乡,可小时候“十年九涝”,有着“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这个有美好寓意的家乡给他留下的印象却十分复杂,“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因为粮食少,吃不饱肚子是常事”!尽管家里很穷,梅举父母还是想尽办法供他上学,他也很争气,成绩一直很好,小学几年都担任班长。那时成绩优秀的小孩儿都有特权“跳级”,这由老师来评判并执行,是“好学生”的绝对标签。小学三年级期末,校长找到梅举,推荐他直接跳级到五年级,让同学们都羡慕不已,没想到他却一口回绝:“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在村大队当会计,四年级要学珠算,跳级的话就会错过学习机会,我死活不愿意!”从小主意正的梅举没想到,坚持不跳级,不仅让他到现在还打得一手好珠算,而且因祸得福,引领他踏上了改变一生命运的求学路。原来,粉碎“四人帮”后的年恢复高考,上高一的梅举暗自庆幸,幸亏自己还有一年搏一次考大学的机会。而如果小学跳级了,现在是高二,直接参加高考的话,那肯定考不上。为了恶补落下的课,加之从春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多了半年的复习时间,梅举和他的同学们挑灯夜战,梅举主任在年成为了中国恢复高考后军队招生的第二批大学生。大学穿戎装,入行心胸外从踏入第四军医大学从那一刻起,梅举主任不仅成为一名医学生,也成为了一名军人。大学四年,梅举在学习上没有丝毫松懈,一直担任“革命军人委员会学习委员”,临近毕业,他放弃了留校和医院工作机会,选择考研继续深造。年,硕士研究生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稀罕物种”,他报考的第二军医大学那一年还不招收临床研究生,只招临床基础研究的。机缘巧合,他被二军大录取并调配到心胸外科从事临床研究,有幸师从“我国心脏瓣膜置换第一人”蔡用之教授,并真正成为了一名心胸外科医师。蔡教授是当代中国第一个开展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名医大家,也是我国自主研发心脏瓣膜的科学家,对梅举后来在心胸外科方面的发展和成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的心胸外科,用现在的话讲,是个高大上的学科,很有挑战性,而我恰恰喜欢这一点!”年,梅举顺利拿到硕士学位,本来打算毕业后立即攻读博士,但因当时尚无心外科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他决定先在第二医院心胸外科做住院医师。临床经久历练,医院在心脏领域的知名度很高,尤其是在心脏瓣膜病治疗领域,当时一直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医院给年轻医生很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梅举主任在心外科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临床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梅主任回忆:“我们当时没有节假日,周六、日可以外出,但早上七点、下午四点要雷打不动到病房查房。”梅举不仅努力还很幸运。年,我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汪曾炜教授来到医院工作,梅举因为悟性高、手巧,被这个享誉国际的心脏外科专家看中,连续4年一直跟随其左右,学习房颤、复杂先心病、马凡综合征等心脏大血管疾病的手术,受益非浅。后来,梅举还赴美医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附属RPAH心脏中心进修,一系列的学习和交流经历,让梅举快速成长为一个技术全面、思路开阔的心胸外科大学者。年纪轻轻就取得了令同龄人艳羡的多项成就: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军队“十·五”重点课题、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新星”……年梅举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凭借创新技术和不断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发展。图中为梅举主任告别军旅生涯,医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心脏大血管外科的黄金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国内外的交流频繁、便利,梅举希望能在技术上、空间上、管理上做更好的拓展。梅举作为人才引进,年春节后正式上任上海交通大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刚建科的那段日子确实不容易,人员、设备、条件等都较差,病区也只有半个,和口腔科共用。梅举沉下心来进行科室建设,短短半年就扩到一个病区,4年后发展为两个病区,5年后心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正式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年后实现三个病区,张病床,医护技工作人员百余名,高级职称13名,年手术量余例,手术难度指数全院最高。医院心胸外科团队手术过硬、技术全面、服务质量高、患者口碑好,重视人才培养,坚持医疗、培训和科研,是梅举总结出的发展“秘诀”。技术创新、解决临床疑难复杂问题是科室发展的关键,目前心胸外科手术的复杂难度指数全院最高。严格科学管理更是必不可少。有一次,有个医生夜里值班,因病人有情况护士呼叫了他2次都不理睬,梅举就直接停止其临床工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不是靠嘴上说,而是落实在行动上。”管理靠制度,是梅举定下来的铁律。人才培养、学科队伍建设则更是发展的重中之重,科里的主治医生都被送出国学习1-3年时间不等,最多一年里同时有6名年轻医生在国外学习,即便科室人手再缺,梅举也带领在家的医生克服困难,不会中断在外医生的进修学习。创新临床研究,创立“梅氏手术”外科手术,时间紧急,生死之间。有时作为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外科医生明知道可能下不来台,也要尽力搏一搏。不给自己设限,成了梅举的工作习惯。为未足月产下的56天男婴,进行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症畸形根治手术,为82岁高龄的胸主动脉弓部巨大动脉瘤老人施行主动脉全弓置换加“象鼻”手术……别人不敢做的不能做的,他敢于担当与尝试。不仅如此,梅举还立足临床,积极进行科研创新。他在国内成功开展了改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心病,率先提出风心病合并巨大左室的概念及手术指征、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危重心脏瓣膜病及复杂先心病的治疗效果。“梅氏手术”又是一项了不起的创新。几十年来,业界公认的最有效的房颤治疗手段,是JamesL.Cox于年设计并发明的迷宫手术。年,当美国辛辛那提的RandallK.Wolf教授发明了专门用于肺静脉隔离的Atricure肺静脉消融钳,创造出新的术式:wolf-mini-maze,使得外科对于肺静脉的隔离手术变得微创、简单、有效,但其远期效果却不理想。年8月,梅举在医院模仿做了第一例wolf-mini-maze手术,但总感觉创伤并不小,操作不顺手,消融线路不理想,之后的2个月,他日日夜夜都在脑海里琢磨,总感觉术式、效果还可以再改进。年10月,梅举进一步创新,将原来需要在体表打6个洞的术式,改变为左后背部的3孔手术。从这个手术入路进入术野,术者将直接面对左心房后壁和肺静脉,对于左房后壁及左右肺静脉的消融手术可以说是一切尽在掌握。另外,针对左房及左右肺静脉消融线路,梅举也作了创新,在消融了左右肺静脉术后,巧妙地将消融钳从左肺静脉跨向右肺静脉、并进行两侧肺静脉间的连线消融,一举将主消融隔离环增加至3个,将左、右肺静脉主隔离环相连接,完成左房彻底的BOX消融,成功解决了左、右肺静脉间主隔离环不能进行透壁连接的问题。这个看似简单的创新,对于微创外科房颤治疗的进步却是巨大的,因为它比国外同行的手术又增加了一条主隔离线,这将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并且减小了手术创伤。单侧胸腔镜创伤小、多了消融线增加成功率、切除左心耳降低血栓风险,利用微创外科治疗房颤,“梅氏手术”引发了全国许多心外科同道的哪里的医院治白癜风好哪里治疗白癜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