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婚姻有同样的幸福,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但是对于孩子而言,成长的过程只有一次。
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孩子出问题,大部分原因都在父母身上。
可以说,父母婚姻的质量,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夫妻关系怎样是影响到孩子的?在诸多的咨询案例中,我们观察到一个「倒错现象」:
夫妻都在关心孩子,孩子在关心家庭。
请注意这句话,看看出什么问题了?
一个家庭,当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孩子发生问题的概率较高。
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关键阶段”就是1.5岁之前。此后,请不要培养“小皇帝”。
有一位11岁的孩子患有抑郁症。医生经过访谈发现,当他的父母吵架的时候,孩子就陷入抑郁。父母停止争吵,带着孩子求医问药,孩子则好转一些。接着父母又不管他,开始争吵。如此循环反复。
这就是典型的“父母关心孩子,孩子关心家庭”。
孩子是基于「代偿心理」产生的功能性抑郁症。
可怕的是,这种状态如果持续半年一年,孩子的病情就很难调整了。
孩子依赖父母,本能地希望家庭和睦,因此除了“代偿”,他们还会对父母的关系“归因”,觉得父母的离婚跟自己有关。
孩子在3岁之前,他理解世界会采用「妄想机制」。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弱小,但是会产生一种全能感,以为自己的力量造成了父母不和。
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在建立“安全感”。处理不好,容易使孩子怯懦胆小。
3到6岁间,是「幻想性」归因机制。比如,他们会幻想自己有哆啦A梦的口袋。
如果夫妻关系出问题的话,孩子也会幻想一些办法来解决。如果无效,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对他将来建立自信自尊有所阻碍。
6到12岁的孩子进入「理想性」归因机制的阶段。
这个阶段父母关系不好,会影响孩子的“现实感”,影响孩子适应社会、接触社会的能力。
一般来说,我们建议如果父母离婚,最好等孩子13岁以后再告知父母真正的关系。
什么是良好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家庭关系有以下几个指标:
1.家庭的界线清晰,父母彼此尊重
大家要想一想,如果孩子已超过三岁,先生或太太是否有一方跟孩子太近?如果是,这个状态就不对。
2.家庭的功能要完整
首先「经济功能」,这并非要求你很有钱,而是尽量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贫穷和匮乏感。
其次是「养育功能」,父母要有基本的生理、心理知识,让孩子身心处于比较舒适的状态。
家庭还要有「缓冲功能」,氛围要包容。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有情绪、犯错误。
3.家庭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体验和能力
这种家庭容易给孩子带来开朗的性格和较高的情商,反之孩子比较容易退缩。
总之,父母恩爱,孩子性格就容易轻松开朗,更有安全感,性格更稳定,抗压能力更强,不易多疑和焦虑。恩爱夫妻的孩子,会更好地跟人相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