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非传染性疾病,心血管慢性病也是影响人群健康最广泛的疾病,尤其在中老年群体。同时也给世界卫生体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随着医疗服务由传统的按量计费转向按价值付费,越来越需要建立更高效、互联的心血管医护生态体系。医疗服务提供者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在控制运营成本的同时,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一方面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一直是大健康最关心的领域之一,无论是药物还是医械,甚至目前影响医疗越来越深远的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无论是国家政策、资本投入或科研等,除了癌症治疗,就是心血管领域。
另一方面心血管医护生态体系应确保充分利用患者的住院时间。目前的普遍问题在于效率,医院科室管理和临床操作流程上。孤立的操作方式和医疗信息系统有时会导致医护服务质量欠佳、诊疗路径沟通不畅,成本增加。
全球心血管疾病现状-高致死高经济负担的公卫难题全球首位的致死病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报告》统计,非传染性疾病(NCD)占总死亡人数的71%,其中首位的致死原因仍然是心脑血管疾病(占所有NCD的44%)。是癌症死亡病例的两倍。
预计到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总人数将超过万人,中低收入国家最容易被心血管疾病死亡影响,心血管疾病也是女性群体死亡的第三大病因;并且随着高血压,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因素在当今环境的迅速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趋于年轻化,30-50岁患病者变得越来越普遍。在心血管疾病中,致死病因排名第一的是缺血性心脏病,第二是缺血性卒中,出血性或其他卒中第三。
年损失千亿美元的经济负担
除了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CVD)带来的经济损失也非常严重。以欧洲为例,心血管疾病(CVD)人群主要分布在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典和英国,据统计预计到年因心血管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达到亿欧元(约合亿美元)。其中德国人口最多,因此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也最大,预计到年德国因心血管疾病的总支出将达到亿美元。年心血管疾病在美国造成经济损失达亿美元,预计到年将高达1.1万亿美元。
中国心血管疾病现状-死亡率肿瘤2倍多,经济负担超千亿人民币全球首位的致死病因
目前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也仍居中国人口死亡病因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国心血管病患人数约2.9亿,其中脑卒中约万,冠心病约万,肺原性心脏病约万,心力衰竭约万,风湿性心脏病约万,先天性心脏病约万,高血压约2.45亿。总体上看,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
特别是农村近几年来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农村为45.50%,城市为43.16%。
巨大的国民经济负担
中国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总费用在快速增加。年总费用超过一千亿人民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85亿元,颅内出血.19亿元,脑梗死.05亿元。年AMI次均住院费用为.9元,颅内出血为元,脑梗死为元。费用负担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9.15%、16.88%和22.24%,年均增速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
仍然严峻的临床状况
中国心血管病患人数约2.9亿,大约每5人中就有1人患有某种形式的心血管疾病(远高于美国的每33人有1人患病)。大约每年每人中就有3人死于心血管疾病。中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万人,其中2/3致死或致残,现存中风患者万人,中国脑卒中死亡人数占全球的29.4%。
冠心病里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从5年开始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尤其是农村。
高血压、冠心病为目前中国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病因,感染是心力衰竭发作最常见的诱因,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病死率为4.1%,年调研数字为5.3%。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标化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仍与国际水平有约二十年的差距。
有30%的脑血管病患者、25%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并存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颈动脉粥样硬化总体患病率36.2%。肾动脉狭窄(RAS)从0年的50%增加到了年的85%;多发性大动脉炎在整体病因的占比逐步降低,从31%降低到10%;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占比变化不大,波动在2.9%-6.5%之间。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CVD)仍然也是中国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急需从院内到院外建立高效标准流程。
中国心血管疾病治疗手段
前文所述,中国临床心血管疾病主要为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因此在临床对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治疗尤为关键。
?冠心病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心肌梗死(AMI),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临床治疗手段:通常为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简称冠脉搭桥术,CABG)。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冠心病介入治疗注册数据,年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总数环比增长13%。主要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约占90.89%。PCI术后患者死亡率定在较低水平0.23%。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直接PCI比例为42.2%,较年的38.91%进一步提升。
?心律失常治疗
遗传性心律失常多为基因通道突变所致,如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后天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
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临床手段:除了药物主要有,导管射频消融、植入起搏器、植入除颤器等。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上注册系统的资料统计,年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环比增长13.2%;其中房颤消融环比增长32%。
年植入起搏器环比增长8.4%;双腔起搏器占比近73%。起搏器植入适应证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7%,房室传导阻滞41%,房颤伴缓慢心室率9%,其他3%。
年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量环比增长19.8%;用于二级预防占48%,一级预防比例上升占52%。
一级预防是指有危险因素者
二级预防是指已患心血管病者
年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环比增长14%,CRT已经成为心衰治疗的重要手段;心脏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的植入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改善心血管临床现状“提高诊疗效率”是关键建立高效临床急救系统
心血管疾病是高致死、复杂的急性病症,心肌梗死(STEMI)抢救的黄金时间只有发病后短短一小时,因此救治流程的快速有效非常关键。为解决这一问题,年美国的St.AgnesHospital建立了第一个ECPC(急性胸痛中心),目前全美ECPC已经超过五千家,并纳入医保支付。最初建立ECPC(急性胸痛中心)是为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之后逐步扩展为服务低危、中危、高危的所有心血管疾病病患者。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和影像学科等)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以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
胸痛中心并不是一个新的实体机构,医院内部现有资源、优化诊治流程、与院前急救系统无缝对接。目前全球尚未有ECPC的设立、运行标准模式,需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适合当地医疗资源及适合当地患者的个体化模式。
提高院外心源性猝死患者存活率
每年全球范围内心源性猝死患者超过万人次;中国每年发病人数超54万次,相当于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人发生猝死。从全球数据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最终存活率略低于8%;而在中国仅有1%,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院外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病因包括,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灾难等。
早期识别患有这些心源性猝死风险的患者并对可逆性原因进行适当治疗可以挽救生命。在院前急救以最快速度送至最近的可以进行PCI医院。另外通过提高认识,熟练的医务人员将能够更有效地启动适当的治疗并避免误诊对患者造成意外伤害。在人群密集处或者体育赛事场地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并且提高全民健康以及急救知识,保持急救通道的有效畅通也至关重要。
缩短中国心血管临床治疗与国际差距,建立全程整体思维
为了跟上国际步伐,实现早期快速准确诊断、危险评估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和改善预后,有效地缩短救治时间,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中国自年起启动中国、胸痛中心自主认证体系。截至年底,中国已经有家胸痛中心通过认证。
中国心血管患者的治疗与国际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临床效率上而不是技术。
医院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以搭桥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为例。中国平均总住院时间为20天,美国仅7天。中国术前住9天,美国住1天;术后中国再住9天,美国为6天。但是手术后住院死亡率都是1%左右。
cr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在现代心血管疾病临床,美国的医疗系统比较成熟,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流程运作。提高住院治疗效率,不仅节省医疗费用,也极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也非常注重从预防到慢病管理的闭环,尤其是院后的患者管理,保证了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再住院率。
中国要解决这一复杂问题,必须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