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纪言教授
医学博士,医院心内科主任广东省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FACC,年),欧洲心脏病学院Fellow(FESC,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会长,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理事长,亚洲心脏病学会理事会副主席,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理事长,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问世
让心衰领域取得了革命性进展
"目前,心衰治疗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治疗效果不理想,病人花费巨大。心衰病人常因为病情加重需要反复住院,每次住院都代表着病程的加重进展。可见,心衰病人住院并不会对自身带来好处,而是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可逆转的下坡路。"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的问世,让心衰领域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新药物的研发上市,让广大心衰患者看到了一线曙光。PARADIGM-HF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诺欣妥”对比原有的标准治疗方案,可以获得显著性降低死亡率的获益,让心衰病人的死亡率在原有治疗上再下降20%。这对心衰治疗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将“诺欣妥”这个新型药物在心衰治疗方面进行了Ⅰ类推荐。"
许顶立教授
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批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兼代谢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兼联络与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心血管病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医院协会心血管介入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积极探索心衰发病机制与治疗靶点
呼吁为患者提供更好医疗保障
"心力衰竭的死亡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先,目前对心力衰竭发生的预测机制了解不够;其次,心力衰竭是与年龄增长相关的一种疾病。虽然目前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治疗方案较为成功,降低了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再次住院率,但是对目前逐渐增多的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还没找到最理想的降低患者死亡率的方法和手段,所以需要积极进一步探索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寻找心力衰竭治疗的新靶点。"
"未来的心力衰竭救治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从作为医生方面,要做到处方的规范化,能够使心力衰竭患者得到规范化治疗;第二、从患者来方面,希望心力衰竭的患者积极改变生活方式,保持心情开朗,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积极提高依从性,严格按照医嘱用药;第三,从政府和医保部门来讲,希望政府及医保部门能够对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董吁钢教授
现任医院心血管医学部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卫健委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衰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高血压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和电生理分会常委,卫健委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主任。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副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八个杂志编委。
心衰药物治疗突破进展
创新药显著降低死亡率
"近年来,我们不仅在器械的治疗上取得了进展,同时在药物治疗上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问世,在临床上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判断,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心衰患者通过ARNI治疗,病人的症状及愈后得到进一步改善,心衰患者的住院率和和死亡率得到进一步的降低。早些年脑啡肽酶抑制剂和ACEI合用的研究并没有得到成功,主要原因是抑制脑啡肽酶后,使得血管紧张素Ⅱ及缓激肽水平都增加,不仅没有获得预期的治疗获益,同时也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要发挥脑啡肽酶抑制剂的好处,可把它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合用,通过这样两个药物通过化学反应合成一个药物,获得了卓越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这对心衰病人来说都是很好的获益。对于某些已经使用过ACEI/ARB的心衰患者,可以考虑使用ARNI取代。"
黎励文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三区行政主任,心衰中心主任,ESCFellow。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女性心衰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衰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擅长于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参加了30多项国内外大型药物临床研究工作,主持及参与多项科研课题。发表SCI、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0多篇。
《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指南》解读
近年来,我们不仅在器械的治疗上取得了进展,同时在药物治疗上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问世,在临床上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判断,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心衰患者通过ARNI治疗,病人的症状及愈后得到进一步改善,心衰患者的住院率和的死亡率得到进一步的降低。
从早些年脑啡肽酶抑制剂和ACEI合用失败中可以得出,要发挥它的好处,可把它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合用,这样两个药物通过一个氢键联合成一个药物取到了成功,主要原因是抑制脑啡肽酶后,使得血管紧张素Ⅱ增加,同时使得缓激肽水平增加,这对病人来说都是很好的现象。对于某些已经使用过ACEI/ARB的心衰患者,可以考虑使用ARNI取代。
董建增教授
首都医科医院心脏内科中心副主任
医院医院院长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分会常委
明显改善心衰预后新药物
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再住院率
"导致心衰最常见的病因是心肌梗死,针对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衰治疗,首先还是要从解除病因、纠正心肌缺血、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治疗。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心衰用针对性的手段进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这是在治疗时遵循的原则。在综合治疗之际,针对心梗后发生的心衰,应进行优化药物治疗。最近几年,药物治疗也有了比较大的进展,现在有两个可以明显改善心衰预后的药物,一个是控制心率的药物,另外更重要的新药物就是ARB和脑啡肽酶抑制剂联合的新型药物(ARNI),因为这种药物可以在原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预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衰再住院率。"
王禹教授
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心血管内科副主任、解放军老年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德国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University心脏中心高级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管分会常委、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卫计委/全军心血管疾病介入诊治基地培训导师
"目前国内外的心衰指南,根据心衰病人的射血分数水平高低,划分三个分型:射血分数保留型、中间型、降低型。更确切的说,当心衰发展到射血分数降低型阶段,心衰临床症状已经十分明显,实际治疗时机已经晚了。所以,从预防角度出发,临床医生要在更早期阶段识别心衰病人,进行早期干预,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病人从射血分数保留型、中间型进展到降低型。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有心衰病因的病人要提高警惕,如病人得过多次心梗,有过高血压、心肌炎、风心病等病史,无论病人是否发生过心衰,都要高度重视并进行早期干预及随访,这样才能尽量避免病人发生心衰或发展为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从而延长他们的生存期及改善生活质量,这是目前我们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
宋现涛教授
首都医科医院主任医师心内一科A区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内科专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高发病率
PIONEER-HF研究证实药物新进展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有的病人错过了最佳血运重建的治疗时机(包括溶栓和急诊PCI治疗),随后随着心肌的坏死,心肌重构开始进展,从而心脏开始慢慢扩大,最终导致缺血性心肌病心衰;即使有的病人及时进行了急诊PCI治疗,由于病灶心肌已受到损害,依然会有心衰的发生。由于每个病人心肌缺血的时间长短不同,导致心肌坏死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即使接受了PCI治疗,依然会存在心衰的风险。"
"PIONEER-HF研究证实:对比ACEI治疗,院内起始ARNI治疗能够进一步降低ADHF病人的NT-proBNP水平以及死亡率和心衰引起的再住院率,这是非常大的进展。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ARNI)是脑啡肽酶抑制剂和ARB结合的新型药物,能够明确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
颜彦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为了使心衰患者获得最好疗效
ARNI尽量短时间滴定到靶剂量
"为了使心衰患者获得最好的疗效,需要将ARNI类药物,如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滴定到靶剂量。推荐剂量为毫克,一天两次,总量达到毫克每天。在滴定过程中需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根据病人的血压、电解质以及是否会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剂量滴定,尤其是针对血压及血管性水肿方面做密切观察。如果病人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可以在2到4周内逐渐滴定剂量;对基础血压较低,或者既往没有使用过ACEI、ARB类药物的患者,起始剂量可小一点,以保证用药安全。"
推荐阅读SCC丨张曹进:成人先心预防诊治及管理对话访谈
SCC丨黎励文:《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指南》深度对话访谈
SCC丨冯颖青:借助SCC高血压及相关论坛召开-推动华南地区高血压学科发展
SCC丨博采众长:"Safety安全巧匠·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病例大赛"广东省区赛圆满完成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