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河津路径”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央部署的管长远、管根本、管全局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重大改革。年河津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市)以来,为切实抓好此项工作,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试点行动方案要求,科学谋划,精心安排,勇于创新,初步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之路,一个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
一、紧扣目标,改革有序推进
年6月5日我市召开动员会之后,我们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13个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高规格领导小组。根据中央、省、市产改政策,及时制定出台《河津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河津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行动计划》,市乡村三级书记亲自挂帅,职能部门有机联动,乡镇干部具体推进,农经部门审核把关,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有力推进了改革工作有序稳步进行。按照试点时间节点要求,截止年10月底,我市已全面完成清产核资、成员确认、股权量化、成立组织四个阶段工作。全市个行政村共清产核资41.14亿元,确认成员人,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个,其中村级个,组级80个。
二、探索创新,打造特色亮点
一是营造氛围,“五个一”强化宣传发动。宣传发动是提高群众思想认识、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们建立“五个一”平台,广泛宣传政策法规,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改革。“一网”,就是依托政府信息网,大力度、高频次、动态宣传改革政策;“一栏”,就是在电视、报纸开设专栏,定期宣传政策法规和工作动态;“一榜”,就是督促村、组在村庄显著位置设置产权改革公示榜;“一册”,就是印发宣传指导手册5万本;“一信”,就是印发“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10万余份,做到了宣传发动每户必到、宣传材料每户必有、改革政策家喻户晓。
二是突出重点,“八步走”明晰清产核资。清产核资是改革基础更是改革重点。针对农村集体经济长期形成的债权债务多、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等突出问题,在前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我们聘请北京中农信达技术服务公司和22家有资质的会计事务所,驻点河津全程指导,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形成了清产核资“八步走”工作法,即:清查入账、分类登记、逐项核实、公开公示、民主决策、审核把关、发布公告、建档录入。通过实施“八步走”工作法,做实了工作步骤,摸清了集体家底。小梁乡南梁村仅是一个余口人的纯农业村,清产核资前村集体账面数余万元,通过“八步走”,对集体各项资产逐项进行清产核资,仅集体林木一项就核实1万余株,评估价达到余万元,计入了集体资产。僧楼镇北方平村在清产核资中走访群众、翻阅档案,发现了离村3公里的一个靠山土梁,在历史上就属于本村,但多年在集体账面没有体现,这次以北方平梁共亩计入集体资源,受到群众称赞。
三是抓住关键,“三反复”开展成员认定。成员认定是四个环节中最为复杂的关键环节,必须广泛参与、实事求是、精准认定。在成员认定初期,我们要求各村必须登门入户,填写调查表格,反复调查摸底;召开小组会议、代表会议、村民大会,反复征求村民意见;根据村民意见,形成《成员认定工作实施办法》,并反复细化完善,最终90%以上村民同意后方能通过有效。城区街道东关村根据本村实际,在制定成员认定办法中先后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成员代表会议、成员大会共9次,接待来访群众余人次,化解群众疑问60余条,群众满意度达到98%,进一步增强了干群团结。全市通过“三反复”,共清除不符合成员认定资格人员余人,增加符合成员资格认定的成员余人,无一起群众上访案件。
四是攻破难点,“四类型”进行股权量化。我们根据各村村情实际不同、集体经济强弱不等的特点,把全市个村分为城中村、厂郊村、纯农业村、搬迁村四个类型,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创新股权配置量化方式。在资产量化中,城中村以经营性资产为重点,纯农业村以能够量化的资源性资产为重点,厂郊村和搬迁村以本村实际确定量化重点。在股权配置上,要求能细则细、确保公平。小梁乡南梁村在股权配置中,将户籍在村、有宅基地、有承包地、没户籍没承包地的四类成员,分缺项多少,依次按10股、8股、4股、2股配置股权,满股为10股。下化乡南桑峪村集体资源性资产较大,荒沟荒坡及矿山等价值万元,在资产量化中,根据群众意愿,将资源性资产以资金和土地两种形式全部量化到成员,每年集体收益将达到万元,成员股金每人达0元以上。目前,全市个村集体能够量化的资源性资产和全部经营性资产,均已量化到每个成员名下。
五是明确方向,“五轮动”壮大集体经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群众财产性收入。紧盯这一目标,我市借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利用改革成果,理思路、建制度、搭平台,逐步形成集体领航、村企共荣、田园旅游、依城兴商、转型搬迁五大模式,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清涧街道龙门村凭借多年来集体经济发展优势,鼓励群众和社会参股集体企业,形成了煤焦、建材、运输、电力、旅游等七大产业链,年村集体收入达2.1亿元。城区街道黄村地处城郊、紧旁汾河,依托生态和区位优势,村集体引领开发生态田园综合体项目,占地余亩,年均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下化乡南桑峪村是煤炭采空沉陷区整体搬迁村,针对“土地在山上、村民在城里”的村情,该村因地制宜,山下抓就业、山上抓产业,成立了劳务中介公司,建立了千亩优质花椒基地,整合资金万元投资入股优质企业,年底村集体收入达余万元。
三、成效初现,释放改革红利
经过一年来的探索实践,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一是澄清了农村集体家底。通过清产核资,共梳理和化解债权债务、追回少缴欠缴集体资金余万元,盘活账外资产0余万元,全市农村集体资产净增万元,既盘活了集体资产,又激活了生产要素。二是赋予了群众真正权能。通过股权量化,将集体资产“量化到人”,由过去“共同共有”变为现在的“按份共有”,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三是明确了集体经济发展方向。通过改革,集体经济组织更具灵活性,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增强了广大干群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观能动性。截止年12月底,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个,占比95.8℅,提早突破85℅的年度目标任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虽然我们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村级工作还不规范、运行机制尚未健全、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为了巩固改革成果,按照省、市安排,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目前已基本完成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和颁发证书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探索和实践长效机制上狠下功夫,着力化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多措并举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确保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真正激发“源头活水”,切实改出“真金白银”,努力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打造“河津特色”,提供“河津经验”。山西农民报(尚晓波,闫胜)通迅员许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