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到,您的城市进入看海模式了吗?天气变得又闷热又潮湿,咱们该来聊聊湿热体质的养生啦!
湿热体质的人群占比还是比较多的,约有9.88%。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尤其是因江南特有的“梅雨”季到出梅这段时间,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燥、疲倦、食欲不振。据统计,当相对湿度达到30%时,中暑的气温是40度,达到50%时是38度,达到80%时,31度也会引起中暑!所以,不要小看环境的湿度,当外湿明显的时候,内湿就更加不易排出,容易郁而发热,导致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特征
1.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2.型体特征:形体偏胖或消瘦。
3.面部,发黄发暗,面部油腻。
4.唇红齿黄、牙齿黄、牙龈红、口唇红。
5.皮肤易生痤疮,发红、脓疱。
6.口干、口臭、口苦、汗味大、体味大。
7.大便燥结或粘滞不爽,异味特别大,臭秽难闻。小便黄赤、颜色很深。
8.男性多有阴囊潮湿;女性常有白带多,色黄,外阴经常瘙痒。
9.舌质红,舌苔黄厚腻。
10.心理特征:性情急燥、容易发怒。
11.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石淋、热淋等病。
12.适应能力:不能耐受湿热环境;对梅雨季或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这种体质的人特别容易出现筋骨肌肉的疲劳,易腰酸背痛、浑身疼的难受。
湿热体质易患疾病
心脑血管疾患:冠心病、风心病、脑膜炎;
周围血管病:脉管炎、坏疽;
呼吸系统疾患:喉痈、肺炎、肺脓肿;
神经系统疾患:癫狂;
内分泌系统疾患:高血压、痛风、糖尿病、肥胖症;
消化系统疾患:急性黄疸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胆汁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痛、便秘(排便粘滞不爽)、肠炎、肠易激综合症;
生殖泌尿系统疾患: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癃闭(包括泌尿系结石等);
男:前列腺炎、下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阳痿;
女:月经失调、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白带多色黄味腥臭、不孕;
皮肤疾患:油性皮肤多见,皮肤油腻,毛孔粗大,易患皮肤瘙痒症、脂溢性皮炎、酒糟鼻、脓疱痤疮、黄褐斑,体癣、股癣、脚癣、湿疹、脱发;
五官疾患:口腔溃疡、口苦口臭、鼻窦炎、眼结膜炎、中耳炎。
湿热体质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气候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们自身的原因。在我们自身的原因中,一部分是由于先天禀赋造成,而更多的则是由于我们不良的生活习惯所致。
后天形成的,首先是饮食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烟酒,或外出应酬,或借酒浇愁,或嗜食肥甘,或生冷,损伤脾胃。同时如果你还经常熬夜,伤及肝胆,会非常影响肝胆之气的升发,那就很容易产生湿热。
其次是滋补不当:如吃很多不适合体质的补品,滋补不当会加重这种体质。
三是肝炎病毒携带:肝胆是薄弱环节,肝胆疏泄不好,会出现肝胆湿热的症状。
四是长期精神压力大,情绪压抑。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各种买房压力、父母养老压力、孩子教育压力等思虑过度。
五是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下,比如江南的“梅雨季”。亚健康状态特别多见于湿热体质。
六是嗜烟酒的,经常熬夜的。
湿属阴,热属阳,阴阳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寒热并存,就会出现湿热体质。湿热天气,这类人还会出现浑身黏糊糊的感觉。
(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芍药小编
题图设计:芍药小编
素材来源:何红权医生
审核修改:杨仲英孙铁
何红权
市级名中医、主任中医师
市级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肾病风湿免疫科专家,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精于补肾与调节气血阴阳平衡,以及亚健康调理和膏方养生。主治:各种肾脏疾病(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尿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类风湿等各种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男科(男性功能障碍及前列腺疾病),及头晕失眠,咳嗽气喘,胸闷心悸,胃痛腹胀,色斑痤疮,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各种内科杂病。
坐诊时间:
一门诊:周二、三、四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