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皆因于痰,细说痰湿的分类与症状值得

中医所说的湿,实际上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外湿,就是自然界潮湿环境造成的,多见于南方梅雨季节;另一种是内湿,这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后出现的一种病理产物,也就是说体内水分过多或代谢废物排泄不畅,日久就形成痰浊或痰湿。中医把人体比喻为一个小宇宙,脾胃相当于宇宙间的水利枢纽,只有这个枢纽正常运转,才不会造成水湿泛滥。但如果平时不注意,损伤了脾胃,就会导致痰湿。但是痰不仅会在脾,五脏都可能会有痰的存在,而且外在症状表现也不尽相同。概括如下:

1痰在脾胃

脾胃处人之中州,位当大腹。脘腹满闷,痰浊阻滞所致也;呕吐痰涎,痰阻不下,逆而上出也。脾合于肉,痰属脾实,故痰盛之人,实证阶段表现为形体丰腴,或大腹便便;后期因实转虚,亦可转见形体枯羸,肌肉瘦削。脾合长夏,在时为午后,痰阻于脾,是为脾实,故可见诸症状午后加重,或病人不耐暑季、伏天,每至长夏则病。脾之味甘,土之性黏腻,痰属脾实,故痰证患者发病或因嗜食甘甜黏腻,或病后厌恶油腻;酒属湿热,性合于土,痰证属于脾实,故痰证患者,每于酒后发病,或病情加重;牛为土畜,性可补益脾土,痰为土实,故痰证患者每因食牛肉发病,或致病情复发,或致病情加重。脾主升清,升之太过,胸部为之满,心脉中遂浊,宗气、营气为之阻遏,可见胸闷,甚则心痛;肺为之失肃,可见咳嗽、痰多,甚则气不肃降,金无以生水,气不得下纳,而发喘、上气、吐吸;胃主降浊,痰阻于中,浊不得降则胃脘胀满,纳食为之障碍,或胃脘疼痛,或嗳腐、干噫食嗅;下降不得,反逆于上,可见反酸、烧心、食道灼热,甚则咽塞、发梅核气之病。

2痰在肝胆

肝布于胁肋,环于外阴,气升于左,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胁肋胀满者,痰浊阻滞,木失调畅、疏泄也;郁郁寡欢,怒火时发,性情暴戾者,木为痰困,气机郁结,而欲化火也;肝司谋虑,胆主决断。反应迟钝者,痰浊困木,肝失谋虑也;遇事无断、犹豫不决者,痰浊侮胆,胆失决断也;妄言妄语、误觉误判、是非混淆者,痰浊困木,罢极失准,不中不精也。肝主疏泄,凡人之排泄舒畅与否,责之于肝胆。大便黏腻,排之不爽,时欲蹲厕,下如不净,此缘痰盛,肝胆疏泄不畅;大便虽溏,排则不爽,日久生痔,大便带血,肛外生物者,痰浊困阻,木失疏泄,血为之瘀也;小便淋沥、点滴而下、洒淅难尽者,痰浊困阻,肝木难疏,气机不畅也;肝藏魂,恶梦纷纭者,痰热内蕴,魂不得安也;卧而难寐者,痰热扰动,魂难守舍也。

3痰在肺与大肠

肺居胸中,循于喉咙,气降于右。肺主清肃,而主降气。咳吐痰涎者,痰阻于肺,肺失清肃也;吼吼作喘、吐吸息高者,痰伤于肺,日久及肾,金不生水,气不下降也;大便稀溏、排下不畅者,痰滞大肠,大肠传导不利,或痰阻肺家,肺失肃降,表里相及,大肠受累也。肺开窍于鼻,鼻塞不通者,风犯肺窍,与痰相搏,阻滞窍道也;鼻涕淋沥,或黏稠腥臭者,痰阻肺窍,欲出而不尽也;鼻衄时作者,痰阻肺窍,蕴积化热,热伤脉络也。肺合皮毛,皮疹反复、历久不断者,痰热内结而欲外发,发而不尽也;感冒不断者,痰热阻肺,金气受伤,外卫不固,引风招邪也;声音嘶哑者,痰热伤金,金污声浊,金破不鸣也。

4痰在心与小肠

心居胸中,其位在左。胸闷疼痛以左为甚者,心受痰阻,心气不畅也;心主血脉,脉见浑滑者,痰壅于脉也;浑滑变滞者,痰欲阻滞脉道也;脉见结、促者,痰阻脉中,夹寒夹热,心气受遏也;脉律不齐、三五不调者,痰阻脉中,乖乱气机也;舌为心之窍,舌强语謇者,痰蒙于心,窍道不利也;舌上生疮,边、尖糜烂者,痰阻心窍,蕴积化热也;心藏神,心烦不寐者,痰热扰心,神不得安也;心主神明,面色晦暗、目光呆滞、亲疏不分、善恶莫辨者,神明淆乱也;小肠主泌别清浊,清浊不分、混沌而下,小肠失职也。

5痰在肾与膀胱

肾居下部而主腰脚。腰腿疼痛、痹而不通者,痰浊伤肾,肾受脾伐、水被土克也。膀胱为津液之腑,津液从此进出聚散。排尿不利、尿下不爽、小腹满胀、尿液混浊者,痰浊下溜,土来乘水,水受克伐也。肾主生殖发育,主胞室、精宫。男性不育、女性不孕者,痰浊伤肾,肾水不生也;月经淋沥、日久不绝者,痰阻胞宫,经血不畅也。肾主封藏,女子血崩者,痰热伤肾,封藏失职也。肾主藏精,带下淋沥者,肾精不藏也。肾主作强,阳痿不举、举而不坚者,痰浊伤肾,肾不作强也。肾主藏志,健忘失志者,痰浊伤肾,肾水亏乏也;耳为肾窍,耳鸣耳聋者,痰阻肾窍,清窍蒙浊也。肾主纳气,喘促短气、动则尤甚者,痰浊伤肾,肾难受纳也。肾主衡稳,情绪不稳、时喜时怒、易寒易热者,痰浊伤肾,肾水亏乏也。

人合五行,而有五脏,五脏之职,各有所司。明其职,察其司,凡职司有失,循而察之,分而责之,诊断不难矣。设或痰浊作祟,同伤数脏,诸脏皆病者,其理亦同。分而析之,各归其类,诊断有方矣。

中医推荐:无论痰在何处,均可应用毛氏黑虎丸或毛氏黑虎丸联合其他药物将其排除体外,毛氏黑虎丸具有体外排污+体内调理的双重功效。荡涤泻出体内一切陈旧的致病物质,避免残留毒素危害新生,促进重阳必阴的转化。

怎样才能让身体远离痰湿的困扰呢?给大家几点建议,远离痰湿。

1.尽量避免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长期居住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平时应多食用一些有化湿健脾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茯苓粥,荷叶茶,五爪龙炖肉,苏子拌菜,黄芪、人参、茯苓炖鸡,生姜炒肉等。

2.保持良好心态,心情舒畅有助于脾胃健运。

3.多做有氧运动,动则升阳,脾阳一升,水液自能运转。

4.节制饮食,避免大量饮酒,酒能助湿。同时少吃大鱼大肉,因为肥甘厚味一方面滋腻碍胃,另一方面也能助湿。

5.调整起居时间,劳逸结合,尽量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医有句话叫“思虑伤脾”,长期过度的脑力劳动也是影响脾胃功能的重要因素。

6.经常按摩太白穴和足三里穴。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在脚的内侧面,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处,脚背、脚底交界。足三里的位置我们在前面已经明确过了。每次按摩这两个穴位3~5分钟,以酸、麻、胀为度,有健脾祛湿的作用。

如果症状严重,通过自我调理仍无法缓解,还是应该及时求医治疗。

大家都在看

黑虎丸为什么能治疗男女生殖性疾病?答案都在这里

黑虎丸药效为什么如此迅猛,皆因方中有了他.....

正在服用黑虎丸的朋友千万别买iPhoneX

5盒黑虎丸让子宫肌瘤消失了,就问你服不服!

女性腰痛可能不是腰椎病,也可能是妇科病!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选自《痰证论(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德英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药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myrolling.net/fxbzl/197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