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样看细菌和病毒的转

在中医学中,没有见到细菌病毒之类的称呼,虽然科学检验的事实已经证明,病菌是造成感染性疾病的元凶,而非常遗憾的是,中医学说中根本就没有细菌病毒的认识,根本也没有细菌病毒感染的概念,那么中医到底知道不知道细菌病毒这些微生物呢?到底知不知道感染性疾病的元凶就是病菌呢?可以这样说,在很长的时间内,或者说从《黄帝内经》成书起到现代,学中医的人都不知道什么细菌病毒之类的微生物,也没有证据证明中医知道病菌是造成发生疾病的凶手,中医的文献和典藉中确没有记载过什么细菌病毒是致病源体之类的东西。但又可以肯定地说,虽然运用中医治病的人没有病菌致病这些概念,但创造中医理论的人,却早就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细菌病毒是制造疾病的元凶,它们对细菌病毒的认识程度,远远比现代人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彻底。人们或者觉得可笑,这细菌病毒是十九世纪自放大镜被发明后才被人们发现的,说几千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就已经发现,岂不是在开国际玩笑?但这毕竟是事实,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对细菌病毒进行深入研究后,创造出了一整套令后代子孙几千年来受益匪浅的中医辩症理论。中医理论的创造者们明白到,任何细菌病毒都属于一种生命体,在自然进化的过程中,它们也和常见的动物与植物一样,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产生一些变异,由于病菌的品种非常之多,如果要全部认识一个个具体的病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你认识了现有已知的病菌,但那些新生的,和以才发生的还有多少?以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期,根本不可能对所有的病菌都有所认识。在同疾病斗争中,人们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病菌是致病的唯一重要因素,若果不能认识所有病菌的性质与性能,也就无法正确地判断疾病,不能准确地辩症,又怎能正确地治疗?以怎么样的方法来把握所有致病的病菌,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聪明的祖先们发现,由于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而五行则是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不同状态,这就说明,所有物质都必然性地存在有五行性质,细菌病毒也不会例外,它们入侵人体后,必然会在人体中留下与五行性质相对应的症状,也是说,一切细菌病毒都具有五行性质,具有风、寒、湿、燥、火的基本性质属性。人们可能觉得,抓住五行为病菌的基本性质,是否太过简单了一点?病菌致病的原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病菌入侵人体的机理,对人体的代谢的影响,对体内酸碱度的影响等等方面,中医理论根本就不能从化学、物理学、不能从分子生物学层次或者基因层次进行详细的解释。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是科学日新月异的科学时代了,由细菌病毒入侵人体后引发疾病,在现代医学科学中已经是一种常识,但中医直到现在还是抱着风、寒、湿、燥、火这一套古董理论不放,实在离科学现代化的距离太过遥远了,根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以现代西医的观点来看,中医的辩症太过落后了,从疾病的症状来分析,由细菌病毒这些外邪造成的病症是非常复杂的,单单用风、寒、湿、燥、火这五种简单的症状,就能将所有的病症包括在内?这样做是否太过于简单化?于是有人以现代西医的认识论来规范中医,从而质疑中医理论的正确性,更有甚者,单凭中医没有细菌病毒的认识,不符合西医对疾病起因的认识规范,就断定中医为伪科学,提出要消灭中医的错误论调。能认识到所在病菌的五行共性,这是中医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医最具科学的认识思维,因为只有抓住五行这条性质总纲,就等于抓住了所有病菌的基本性质结构,人体对自然界只有风、寒、湿、燥、火五种最基本的感觉和反应,这决定了病菌在人体中引发的基本病态症状只有相应的五种性质,病菌有无穷的新种和变种,根本上无法让人全面把握,而把握病菌的基本性质,比把握病毒个体显得更加重要,不论病毒如何变异,如何出新,制造出来的症状必然只有最基本性的五种,只要把握了病菌的基本性质,就可以把握所有病菌造成的破坏,这比把握每个病菌本身更简单扼要,也更加容易认识,具有灵活的可操作性,这就是中医在辩证中必须重视病菌造成的五行性质,而不需要认识具体病菌的原所在,这也是说创造中医的前辈们早已明白细菌病毒是制造疾病凶手的原因,如果搞不清楚病菌的内在基本性质,不明白病菌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症状,又怎样能够确定以五行为病菌的基本性质总纲呢?

从中医的角度上看,所有细菌病毒都同属外来邪毒,因此将所有的病菌统统称作为“外邪”,外邪在人体中只能制造出五种基本性的病症,即是风症、寒症、热症(火)、湿症、燥症,以制造症状为原则划分,所有病菌的基本性质分别分为风邪、寒邪、湿邪、燥邪、火邪五种类型,中医将由感染细菌病毒所引起的疾病统称为“外感”,故此,风、寒、湿、燥、火成为了外感的基本病因。中医要将风、寒、湿、燥、火定为基本病因,主要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每个病因都有相应从属的脏,风从属于肝,寒从属于肾,湿人属于脾,燥从属于肺,火从属于心;二是每个病因都是不可再分的单一症状;三是所有病菌制造的症状,都体现为这五种基本病因不同等量的配搭。对于病菌与五行的关系,可以用类似的关系解释,英语的单词有多少个?据人们统计,已经有几十万个,未来还会创造出多少新的词?恐怕没有人能够大胆地确定,但不论英语的单词有多少,它最基本的结构只有26个字母,形象地说,字母与单词的关系就是五行与病菌的关系,抓住简单的字母,就抓住了所有单词的根本,同样的道理,抓住了简单的五行性质,就抓住了所有病菌的根本。应该承认,中医的以五行统管一切病菌的方法是有点简单,但也应该明白,这种简单是建立在复杂基础上的简单,它有阴阳理论,有五行理论为基础支持,突出地抓住了病菌的共性基础,以共性来分析个性,从个性中抓住共性,还有一点,中医理论是为方便实践操作而创造,这就要求中医知识越简单越好,以集成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制造出简单化,这是中医的最大特色,事实证明,中医理论方便操作,不方便研究,但容易推广。风、寒、湿、燥、火分别为五行中的基础物质原型,是自然界中五种不同性质的气,在一般情况下,这五行之正气制造出变幻无常的气候变化,制造出春温、夏热、凉秋、冬寒四季,制造出早晨清凉,中午炎热,下午温暖,午夜寒冷的日夜气温变化,为生命体提供生长和繁殖的合适环境,这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天食人以五气”。正常状态下的五气是人体必需的资源,人们可能要问,何为五气的正常状态?根据阴阳的平衡观,平衡才是事物正常发展的最佳选择,在平衡状态下,各方的弊端被削弱,各方的优点被发挥,因此五气的正常状态是指它们的相生相克处于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以人类的要求来说,它是一个不冷不热,不干不湿,微风吹拂的舒适环境,也即是最适宜人类生活的气候环境。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告诉人们,五气平衡状只能是暂时性的出现,大自然只有一个基本上的平衡,而没有绝对性的五行平衡,由于宇宙永远处于运动的状态,地球的气候环境也处于一个不停地变化的过程之中,在更多的时候,平衡被打破,产生以过于热,或者过于冷、或者过于湿、或者过于燥、或者风太过猛的天气情况,这种偏盛独大状态的“气”,由于已经超越了人体生命需要的程度,反而对人体有害,成为一种伤害人体健康的邪气。从中医的认识观点出发,如果细菌病毒要在人体中大量繁殖,造成人体生病的话,它必定需要一个适合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这个内外环境由此产生:一是靠大自然的气候环境变化来实现。中医明白到,大自然的气候剧变,必然会对一此病菌造成抑制,也必然会对一些病菌提供扶助,于是,每当气候炎热时,那些制造热症的细菌病毒就非常活跃,那些制造寒症的病菌就受到抑制,人容易患上热病;每当气候寒冷时,那些制造寒症的细菌病毒就非常活跃,那些制造热症的病菌就受到抑制,人容易患上寒病;每当气候潮湿时,那些制造湿症的细菌病毒就非常活跃,那些制造燥症的病菌就受到抑制,人容易患上湿症;每当气候干燥时,那些制造燥症的细菌病毒就非常活跃,那些制造湿症的病菌就受到抑制,人容易患上燥症;而每当气候变化迅速时,那些制造风症的细菌病毒就非常活跃,因此,每逢遇到有剧烈的气候变化,或大燥大湿的转变,或大寒大热的转变,就必然有一大批人得病,那些体质较弱的人,特别是身体抵抗力比较弱小孩和老人,便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人体被细菌病毒感染后,发生风、寒、湿、燥、热等相应的病症,中医在辩症时,会按照气候的变化而说病人感受风寒,感受到风热等。二是靠人体生理机能发生病变而实现。每当人体出现功能性的生理发生病变时,便有相应的病菌乘虚而入,如人体中制造的热量出现不足时,人就会感觉到寒冷,这恰恰为那些寒性的病菌提供了适合的体内环境;当人体中的热量出现超常性的制造后,人就会感觉到烦热,这又为那些热性的病菌提供了适合的发展环境;当人体中的津液保持量下降后,人就会感觉到干燥,而那些喜欢干燥的病菌则乘机发展;当人体中津液的保持量超常后,人会感觉到懒散疲惫,而那些喜欢潮湿的病菌则会大量繁殖;而当人体的肌肉因扩张或收缩而对体内气流运行造成阻滞后,同样也会为一些病菌提供有利的系列机会。三是靠病菌自己快速生长来创造。不论外界因素如何,当人体感染上细菌病毒后,这些细菌病毒的快速生长繁殖,同样会为它们制造出一个相适应的体内环境,寒性细菌病毒会在人体制造出寒性的病症,热性细菌病毒会在人体制造出热性的病症,湿性细菌病毒会在人体中制造出湿性的病症,燥性的细菌病毒会在人体制造出燥性的病症,风性的细菌病毒会在人体中制造出风性的病症。人体受到外来细菌病毒感染而产生的病症,一方面是细菌病毒固有特征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对人体受到伤害的体现。细菌病毒引发的五种基本症状:风症:对于大自然中的风,人们好理解,空气的流动就是风,风能够吹动质量轻的物体作无规则的运动,人们日常见得最多的植物被风吹后产生的摇摆运动,风吹在人体上,人会感觉到一阵一阵的气流冲击,当遇到强风长时间的吹袭后,人体的皮肤会感觉到有一阵阵的麻木感或者骚痒感,中医将气流的不规则运动,将风运动时对人体造成的麻木感与骚痒感,和将风运动的一阵阵运动变化感觉,总结为风的特征。中医认为,当风侵袭人体后,造成人体内部分肌肉或皮肤发生变化,令到体内的空气流动不能畅通,于是气流在局部区域中反复运动,对人体造成破坏。风气入侵人体后,在人体产生出具有风的基本特征的病态症状:一是在人体局部区域内窜动,制造出一阵阵的疼痛;二是沿着经络窜动,产生一种具有流动性的疼痛;三是产生出麻木不仁或者骚痒的感觉;四是产生一阵阵的抽搐或颤动。中医将由大自然气候环境变化后,为细菌病毒提供繁殖良机而引发的风症,和由细菌病毒入侵人体后大量繁殖而造成的风症,统称为“外风”,也称为“外感风邪”。在中医的认识中,肝脏负有为体内空气流动进行疏通渠道的责任,当肝脏不能正常履行疏通渠道的职责时,也会发生一系列风的症状,特点是以抽搐和颤动为主,这种不是由外感而发的风症,中医称之为“内风”,又由于这是肝脏的疏通功能失职而造成,故又称为“肝风内动”。寒症:人们都知道,大自然的寒冷,是由气温下降所致,其实质为地球的局部地区从太阳中吸收的热量减少造成,寒冷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重点是散发了人体的大量热量。寒气入侵人体后,在人体中产生出具有寒的基本特征的病态症状:一是破坏了人体燃烧发热系统的正常工作,影响到生产的热量减少,造成人体有寒冷感觉;二是造成血液的粘度增加,阻碍了人体血液的正常流动,制造出局部性的疼痛;三是皮肤收缩,减小对津液的蒸发,造成人体的尿量大大增加。中医将由大自然气候异常变化后,为细菌病毒提供繁殖良机而引发的寒症,和由细菌病毒入侵人体后大量繁殖而造成的寒症,统称为“外寒”,也称为“外感寒邪”。

在中医的认识中,肾脏负有管理人体内阴气和津液的责任,当人体内制造的阴气超过实际需要时,会产生出一种寒冷的症状,特点是有寒气由内而生的感觉,这种不是由外感而发的寒症,中医称之为“内寒”。湿症:湿是指湿度大,重点表示在人体生存的环境中,空气内含有的水分太过多,究竟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多大,才称得上湿?可以这样认为,当空气中的水分含量等于或者大于人体需要蒸发的水分含量时,就可以称为湿,因为此时人体本应从皮肤蒸发的水分,不但得不到有效的蒸发,反而被外界的水分从皮肤入侵体内,体内的水分不能及时蒸发也好,外来的水分入侵也好,总之,都会令到肌肤内的水分含量上升,形成湿症。湿气入侵人体后,在人体中产生出具有湿的基本特征的病态症状:一是在肌肤中的滞留,产生出一种重坠的隐痛;二是在皮肤中渗透,产生出水泡或糜烂性的溃疡;三是产生出一种懒堕和迷糊不清的感觉。中医将由大自然气候异常变化后,为细菌病毒提供繁殖良机而引发的湿症,和由细菌病毒入侵人体后大量繁殖而造成的湿症,统称为“外湿”,也称为“外感湿邪”。在中医的认识中,脾脏负有管理人体内湿度的的责任,当脾脏的运化失职后,也会产生出一系列湿的症状,重点体现在感觉到懒随疲惫,腹部胀满,泻泄稀薄,或有呕吐。这种不是由外感而发的湿症,中医称之为“内湿”。燥症:燥症由水分蒸发大于供给而造成,当人体生存环境中空气的水分含量太过低时,人体的水分大量蒸发,令到皮肤及肌肉内的水分大量损失,而成为燥症。燥气入侵人体后,会造成这样的伤害:一是皮肤失水,造成表皮干燥起屑,毛发干枯;二是因体内水分保有量不足,水分造成保护液减少,出现眼干、鼻干、口干、咽干;三是肠道水分不足,造成大便干结。中医将由大自然气候异常变化后,为细菌病毒提供繁殖良机而引发的燥证,和由细菌病毒入侵人体后大量繁殖而造成的燥证,统称为“外燥”,也称为“外感燥邪”。在中医的认识中,肺脏为人体的干燥器,专门从事对体液的蒸发,当肺脏的干燥功能失调后,也会产生出一系列燥的症状,重点体现为口舌干燥,大便秘结,干咳无痰,皮肤粗糙,毛发不润。这种不是由外感而发的燥症,中医称之为“内燥”。热症:火为热极,大自然的炎热为空气中的热量增加引起温度上升,其实质为地球局部区域接受太阳的能量增加所致,热对人的伤害,主要是一种热的灼伤。热气入侵人体后,会造成这样的伤害,一是局部皮肤出现潮红肿痛,有灼热感;二是引起全身烘烘发热,,大出汗,心烦燥;三是因大量发汗而造成体内缺水,令到小便短少,大便秘结。中医将由大自然气候变化后,为细菌病毒提供繁殖良机而引发的热症,和由细菌病毒入侵人体后大量繁殖而造成的热症,统称为“外热”,也称为“外感热邪”。在中医的认识中,心脏为人体内的热量控制中心,专门从事对人体内热量的调拨和调整,当心脏对热量的调整失控后,也会产生出一系列的热症,重点体现为发热,肿痛,干渴,严重者甚至会引起出血。这种不是由外感引发的热症,中医称之为“内热”。不论由环境变化造成细菌病毒繁殖引起,还是由细菌病毒大量系列直接引起,由于都是外源性引起的发病,中医将它们统统为“外感邪毒”,简称为“外邪”。为什么要将由五行性质的邪气定为基本性的发病起因呢?为什么要将由五行性质的症状定为基本性的病症呢?因为五邪都是纯单一性质的病因,寒冷、炎热、潮湿、干燥、风动都具有基本性的本质,而这些本质则是由阴阳相互运动变化而决定,任何的疾病,不论如何复杂,只要将其详细分解,都可以分出为五行的各个性质,因此,五行性质造成的症状也必然要成为基本性的症状。

在中医的辩病症中,人们经常看到有风症、热症、寒证、燥症、湿症、风寒症、风热症、风湿症、风燥症、湿热症、寒湿症、风湿症、或者风寒湿症、风湿热症等病症,有肺寒、肺燥、肾寒、肝热、膀胱湿热等症状的称呼,其基本意思是在说,中医对细菌病毒的辩证分类,是以产生的症状为主,任何细菌病毒都携带着风、寒、湿、燥、火这五行的基本性质,有的可能只带有一种性质,有的可能带有两种性质,有的可能带有三种性质。可以肯定,中医的辩证是非常科学的,一是它表明病症由什么性质的外邪引起,二是表明病的症状是怎么样的性质状态,三是可以标定病症的性质状态所在部位,四是提示可用什么针对性的治疗。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以症状为主体的辩症方法有一种模糊不清的表达,它根本不知道谁是制造疾病的元凶,因为引起同样症状的细菌病毒可能有很多种,不能准确地指定谁是制造疾病的元凶,在治疗上就没有一个针对性,西医诊断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准确地指出是什么样的细菌病毒制造出疾病,可以为治疗指出一个明确的敌人。从现象上来看,以捕捉致病细菌病毒为主要目标的西医诊断是非常科学的,从本质上来看,西医的这种诊断也并不完美,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种以查出病菌为标准的诊断方法,已经被现代医学证实是一种永远要跟在细菌病毒后面走的方法,人们发现,细菌病毒的品种非常多,单是一种病毒,它的变种就有一个系列,比如肝病,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还有那个流感病毒,变异就非常迅速,几乎每次出现,都是一个新的变种,简直令人防不胜防。每当新的细菌病毒出现,现代医学就必然性地紧张一番,先发现,再认识,从形态变异特点,到遗传密码的改变状态,都要来一个全面的研究,可以肯定地说,细菌病毒必然会因环境的变异而发生一些改变,这由适者生存的大自然游戏规则所决定,它不理会任何个人的意志,不管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新的病菌和病菌的新变种必然会层出不穷,一个以个体化细菌病毒为目标的诊断,只能无奈地永远地被病菌牵着鼻子走,这也许是以病菌这些有“形”个体为主体诊断的最大悲哀。有人可能觉得奇怪,没有见过的新细菌病毒,不研究怎可认识?没有一个认识过程,又怎能制造出针对性的药物?没有针对性的药物,又怎样能治疗疾病?在这个问题上,西医做不到,但中医变能做到。中医以五行性质为致病起因,以五行性质的症状为辩证的诊断方法,从表面上看,简单而模糊,从本质上看,却是达到了一个能够脱离具体性的细菌病毒这些“形”,而只把握风、寒、湿、燥、火这些“气”的高层次,“形”可以有千变万化无穷无尽,但“气”却永远就那么简单,可以说,以把握五行为基础的中医,才是最伟大的科学,中医辩证方法的最大优点,是永远都走在细菌病毒的前头,病菌不是可以发生诸多的变种么,不是可以产生诸多的新品种么,中医不管你怎样变化,就抓死一条,你万变不离其宗,其最基本的性质,无非只有风、寒、湿、燥、火,所谓变种,无非是在五种性质之中变来变去,或者增加了点什么,或者减少了点什么,什么新品种病毒,能逃过五行的性质范围么?只要你是物质性的存在,就必然由阴气阳气所发生,也就必然有五行性质属性,必然只会产生出五种基本病症。2003年“非典”爆发后,西医面对被这种由新病毒引起的传染力强,致死性强的疾病,虽然全力以赴,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还出现因医务人员被感染而损兵折将的情况,当中医介入后,情况就不一样,辩证论治发挥了它永远走在细菌病毒前头的特点,中医虽然不知道造成“非典”的病毒是什么,但从它制造的症状中知道,无非是以“热”为主邪,带有“风”邪,或兼有“燥”邪,或兼有“湿”邪,通过辩证论治,对症下药,迅速地控制了病情,收到令人满意的疗效。中医对细菌病毒的五行性质辩证分类,与现代人们对物理学中色彩的认识有非常一致的相似性,人们发现,世间显示的颜色众多,色彩缤纷,美不胜收,灿烂夺目,人们粗略估计,颜色可能有二十多万种,尽管世上的颜色数不胜数,而组成这万千色彩的基本颜色只有三种,就是红、蓝、绿,抓住这三种基本颜色进行调配,就能够制造出缤纷的色彩,现在的彩色电视机,就是按照这个三色原理来制造,我们真的应该万分感谢发现三色原理的科学家,为人类今日的生活带来了视觉上的无穷快乐,但我们更加应该感谢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它们创造的五行理论,为人类认识无穷无尽的疾病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方法。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康复标准
白癜风临床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myrolling.net/fxbzl/572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