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01浅析太极拳预防肺炎的医学与逻辑

最近肺炎闹得慌,闹得凶。昨日双黄连,今日洁尔阴,只要你说什么能对抗这次疾病,基本上当天就会卖空断货。乌合之众的狂欢,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但是钟南山院士说的“太极拳对抗肺炎”的那个小短片,给了很多人鼓舞,也给了很多人错觉。一瞬间,大批的神功鬼吹的苍蝇大师仿佛瞬间问到了血腥味,顿时觉得多年来的丧心病狂行骗原来是利国利民的,更是肆无忌惮的开始鼓吹“站桩抗肺炎”,“内功抗肺炎”,比之当年的“气功对抗原子弹”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他们真的神功无敌,为什么不上一线发功去?

钟院士毕竟不会欺骗我们。因为骗子不会上一线,而是缩在后方撂嘴子。那么太极拳到底对肺炎有没有抵抗作用,有没有医学根据?我这里姑且用逻辑学和医学的一些基本做一点诠释。

分析逻辑的基础:先寻找必要条件,再罗列或然条件(概率因素)。尽可能的寻找出必然结果,然后在必然结果的基础上考虑概率因素。

一、中医的五行基础逻辑

都知道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但是却没人注意那个“行”字。

行,是运动的状态。所谓五行,它是不断运动的循环状态,如果有某一刻出现短暂“静止”,那是动态平衡下的相对静止。也就是说,当你看到一块冰的时候,不要以为冰一直存在不动,而是要考虑到冰一方面不断融化,另一方面又有新的水凝结着,两个速度相同,实际上一直在参与变化。

至于五脏如何对应五行,六府如何对应表里。在此暂且不提,有兴趣的自行检索即可,这是公开信息。

五行,核心在于“行”。

必要条件1:动态平衡是人体健康基础。

二、中医的表里基础逻辑

所谓表里,是相对存在的两个方面。这是经典朴素辩证主义的一个产物,是人认知事物的基本方法的结果。与表里类似的描述还有:冷和热,高和低,多和少,上和下等等,这些所有的二元辩证描述,统称为“阴阳”。

必要条件2:二元辩证是认知事物的基础。

三、人类的动物学特性和植物学特性

作为哺乳动物的一份子,人类具备动物的基本属性,即所谓可以通过运动系统的肌肉和骨骼造就的力学结构,进行自主运动。从而拥有跑、跳、行走、抓取物品等多种特征。

根据生物进化的基本特点,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例如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通过纤毛运动,阴道毛滴虫,通过鞭毛运动。但是当生物进化成为多细胞生物更加复杂的时候,就会出现更多细胞参与运动,例如节肢动物蚱蜢、苍蝇,已经通过更多的运动细胞协同运动而飞翔,爬行动物的龟鳖、鳄鱼,脊柱动物的鱼、鸟、哺乳动物等等,都具备更多的运动细胞参与运动。

与此同时,还有一套神经系统称之为植物系统神经,主要管理人类的内脏,例如心肝脾肺肾,胃膀胱大小肠等等。这些内脏,确定不参与动物的运动行为,但是它们调整生产各种物质,来维持动物的身体具备运动的能源。有一个生动的例子:

一个原始人去打猎,打猎的时候(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他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以便于给肌肉输出更多血液,提供能量。

瞳孔张大,进入更多光源,看东西更清楚。

内脏血流变少,内脏血管收缩,分流出更多血液给肌肉。

内脏血流变少,内脏不活跃,功能下降,节能。

短时间内皮肤毛孔收缩,不出汗(打久了会出)。维持血压高状态。

然后,打到了猎物,原始人烤好肉,开始吃东西(植物神经系统兴奋)

血压下降,心率变慢,肌肉和运动系统休息,节能。

瞳孔收缩,进入更少光,眼睛休息。

内脏血流变多,内脏血管交通血流增多,获取更多血液供养内脏。

内脏血流变多,胃肠道开始活跃,功能亢进,吸收食物,分解食物,获取营养。

毛孔舒张,血压缓解。

四、两套系统的轮流机制

植物系统神经也称之为副交感神经系统,为避免混淆,我使用运动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这样的描述。

可以看到,作为一个脊椎哺乳动物,人类具备动(交感)和静(植物)的两大生物学特点,轮流发生作用,从而维持健康生命的基本状态。

增加必要条件:根据心血管运动论,心脏作为总输出血液的原动力,有特供血液通路(冠状动脉)所以在这两大系统之前已经享受特供。脑,通过颈动脉和锥内动脉直接给与特供,也在两大系统之前享受特供。在此之后,肾脏、肝脏、脾脏、胃、大肠、小肠、膀胱、生殖器官等躯干附近的内脏被植物神经统治,而身体所有的肌肉系统被运动神经统治。

结论:排除心脑血管,其他身体所有部分供血,分两大板块:动物系和植物系。

必要条件3:在除心脑血管以外,人体其他区域的血液灌注分为内脏和肌肉运动两大板块。它们之间成为竞争血液的关系。

例:饭后突然大体力剧烈运动引起腹痛,就是由于胃肠道正在需求血液消化食物,而肌肉运动却掠夺了血液,导致内脏血液紧缺告急,于是发生神经性痉挛收缩引发疼痛。

五、人体血液容量

根据现代生理学认知,一个成年人平均体积大约60升,然而平均血液只有5升,即所谓60升的空间里只有5升液体,所以血液不可能同时供给给所有身体角落,只有通过循环系统,发生先后,轮流灌注供给。然而短时间内,人体血液既不会突然增加,也不会突然降低。

必要条件4:短时间内,人体血液总量约不变。

必要条件5:循环系统保证人体血液可以灌注所有空间,但存在先后。

六、人体血流灌注因为位置变化的特点

我们用标准量血压的动作进行。袖带绑在右上臂,上臂与心脏水平。

如果上臂高于心脏,则血压测量数值会下降。

如果上臂低于心脏,则血压测量数值会更高。

同理,站立状态下,测量小腿血压数值,将大于小腿抬高的血压。

举高手,放下手,可以感到手指尖的充胀。

原因:地心引力,心脏作为血压的动力源,血液同样被地心引力影响。人体的部位,高于心脏平面,则血压数值下降;如果通过体位变化,同一部位则血压数值上升。(不包括心脑血管)

例如:倒立过程,胳膊的血压同样可以上升。

必要条件6:人体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和体位的改变,造成局部血流灌注的改变。

根据以上必要条件,我们对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做一个分析

1,中正安舒,松,静

普通的运动健身项目,目的在于强化骨骼、肌肉系统。无论是减脂还是增肌,都是这个目的。但是这些过程中,是血液直接灌注入骨骼肌肉系统,而不是植物系的内脏系统。当大体力运动结束后,肌肉休息,里面的血流量低下来,才会重新分流出给与内脏系统。由于能量消耗,肌肉需要更多的营养,于是继发的刺激内脏系统活跃,从而吸收消化更多食物,产生更多能量。也就是说,先消耗,后补给,即所谓推陈出新。这是直接强化肌肉骨骼系统,间接和被动的强化内脏系统。

而太极拳恰恰相反。舒、松,都是在要求肌肉不用劲,降低肌肉的消耗,当肌肉系统的血流灌注需求量下降的时候,就会分流出更多血液给与内脏进行循环流动。

安静的精神状态,和紧张的精神状态作为对抗,参见前文中原始人的案例,安静状态下活跃了内脏系统神经,所以内脏系统功能开始亢进,又因为分流到了更多血液,于是开始进行内脏开始对人体进行功能性的调整。

中正,是最省力的人体体位,也是为了降低肌肉的血液消耗灌注,为内脏灌注做铺垫。

2,二元辩证的行为特点

以丹田为圆心,四肢与它的距离为半径,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圆。

太极拳的动作要求丹田发力,上下相随姐姐贯通,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有高就有底,有虚就有实。这些都称之为阴阳转换。

通过阴阳转换,造成局部血液灌流改变,引发新的血管内血流重分布。

例:杨氏太极拳白鹤亮翅:右手高,虚,右脚实;左手低,血液灌流多,左脚虚,然后走搂膝拗步,发生阴阳转换,右手水平心脏,左手先高后低,左脚实。四肢的局部血流多少重新分布血量。

然而,每一次改变,都需要通过总血管的调整。因为左臂和右臂无法直接变换血流量,而是需要通过躯干内部的总血管进行分配,所以,表面上看是四肢血流灌注在轮流改变,实际上是在调整躯干的血流交通分布。

再例如:手指高于心脏位置,没有感觉;低于心脏位置,出现充胀的感觉,那是因为局部血流灌注增多。当手重新回到高位,要考虑到新的灌注减少。

单纯一只手的变化位置,存在更多阻力。如果左右同时配合变化,一高一低,就会引发躯干的一次重分布。而这些复杂变化,恰恰是一句“阴阳转换”内所有的范畴。

而丹田,就是那个假设的圆心,你可以想象为,圆上任意一点,通过半径到达圆心,然后走入对侧,不断的进行这样的血液分布调整。

3,匀,圆,慢,轻

圆的几何特点,在于持续性改变运动惯性的方向。

由于躯干内的血液需要通过动作发动重新分配,那么如何过度,让它们发生调整这就是关键。

只有圆具备这样的几何特点。以丹田为圆形,让躯干持续不断的发生血流重分布。

慢,均匀,这是引到躯干内血流重分布的关键。一旦快起来,肌肉就做了更多运动,从而分流出去相应的血液。只有在最轻慢、均匀的状态下,不给肌肉任何强占血流的机会,才能保障,这种血流重分布只能通过躯干大血管的分布来调整,才能结合独立左右肢体的对流运动,在保证内脏多血的情况下,四肢引发液体压力的变换,造成躯干内大血管变化分流血液。

4,多打少

在物理条件下,当你把所有的必要条件找出来的时候,结果就是%的必然事件。

例:当我们谈及酗酒后突然遭受暴雨受凉,很容易引发肺炎,而且是大叶性肺炎,(区别大叶性和小叶性肺炎),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推断:部分肺脏因为酒精作用而交通性增加,突然遭受寒冷从而收缩,造成局部器官的功能紊乱,于是脏东西废东西排不出去,微生物内部大量繁殖,从而发生片区内的肺脏炎症反应。

根据动态平衡理论,当肺脏内空气正常流通,血液正常流通的情况下,是可以运来足够的免疫细胞来清楚外来微生物这些入侵者。或者说,如果保证肺部每个角落都能够充分被血液良好的灌注,并流走,那么就不应该有残留的微生物待在肺脏内。

我们每天呼吸的任何一口空气,都有无数的细菌和病毒,也没见谁得病,正是因为免疫系统的功劳。

但是免疫系统的各个细胞单位,永远是多数战胜少数具备胜算。不要考虑以少胜多的案例。0个白细胞吊打个细菌没问题,但是要打10万个细菌就打不动了。

多打少,是常规。如果细菌繁殖在一个局部区域超出一定数量,那么免疫系统杀不过来的情况下就只能败北了。这时候就会动员全身免疫细胞上去杀,常见表现就是发烧,集合全身兵力,如果还杀不过,人就该完蛋了。

某些特殊战役,微生物携带某种秘密武器(某些蛋白标记物),导致免疫大军无可奈何,结果以极少的数量就摧毁整个身体,也是有的,但属于少数情况。

在常规状态下,太极拳利用增加血流灌注内脏的原理,从而引发多数战胜少数的常规战争结果,简单一句话:循环好了,脏东西被冲走,然后还没来得及号召出规模大军,就在身体里被围歼了。

5,预防疾病,也可以治疗后期慢性病。但不是用来治正在生的病。

我用吴氏太极拳治疗了一位同学的胃病。他研究生的时候喝酒喝吐血,长期以来吃一点点就饱,口里有异味,还一直在喝中药,并不见好。我知道的时候,他已经从发病算起有一年多的时间了。(被冬瓜打的雷雷也号称自己胃溃疡出血练太极练好的)

我分析了一下,胃的基础代谢,1个礼拜内皮细胞就会换一批,因为是强酸环境代谢快。吐血已经做了消化内镜治疗好了,中药虽然有效,但是中药却也伤胃,养胃伤胃同时发生,效率差。就算考虑增长做自然对数吧周期延长,1个月也该好了。如果没好,一定是有存在功能性瘢痕,导致胃蠕动功能紊乱,那么此时处于愈后时期,可以用太极拳调整,理论就是文章里面的动态平衡和血流灌注引导理论。于是给他教了一套简化的吴氏太极拳,30式,每天3边练习,约等于1遍老架。半年后,可以吃烤肉,吃泡馍,喝啤酒,胃口十分好。

我认识的一位老人家,多年来练习太极拳不辍,天生的支气管炎并未治愈,但是却长得健壮结实。除了痰多以外,体能非常好,警队退休,从未有过心肺相关疾病的急性发作。

还有一位名家,是风心病,从民国起就说活不久,多年练习太极拳,后来活到孙子上学。虽然最后也是死于心脏疾病,太极拳并没有治愈他的心脏病,但是却让他续命多年。

相反,某著名太极拳养生名家却活到59岁。在自己癌症晚期还坚定的外出传播养生知识,令诸位学员不胜感激涕零。他的某位挂名弟子在沉痛哀悼恩师不到一个礼拜的功夫,就已经和学员们愉快的在绿水青山的农家乐各种自拍了。

对于普通人而言,很难让他们分辨什么样的太极拳有用,什么样的太极拳是生意。

我也并不相信雷雷能把胃溃疡出血通过太极拳练好。但是我相信太极拳在疾病康复后期对于内脏的修复和功能恢复作用。

另外,通过多打少的动态循环思路,在防病、预防阶段,太极拳的确有效,本文说来说去就是说明他的直接锻炼内脏的作用而不是间接锻炼内脏。治未病可,然而一旦发病,我认为现代医学的方法更加合适。

总结

我随意列举了太极拳部分特点,做了浅显的解释。其实可以完全按照一个一个器官的功能特点和生理特点开展描述。如果这篇文章能打赏个千儿八百或者阅读量上它个10万加,我倒也可以接着写下去。不然养家糊口成问题啊。

总结本文内容,根据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1:动态平衡是人体健康基础。

必要条件2:二元辩证是认知事物的基础。

必要条件3:在除心脑血管以外,人体其他区域的血液灌注分为内脏和肌肉运动两大板块。它们之间成为竞争血液的关系。

必要条件4:短时间内,人体血液总量约不变。

必要条件5:循环系统保证人体血液可以灌注所有空间,但存在先后。

必要条件6:人体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和体位的改变,造成局部血流灌注的改变。

我们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一套逻辑:

1,直接增加内脏的血液循环,启动植物神经系统,达到优化内脏功能的“锻炼”目的。

2,在增加内脏循环的过程中,启动“多打少”的常规战役思路,把外来入侵者扼杀在成长阶段(已说明个别特异性微生物不在其中考虑)

3,通过左右肢体相对位置改变的缓慢运动,引发躯干内血液重新分布调整。

这个逻辑要这么顺:

除了心脑血管的全身所有血液血管通路,总量不变。这个总量=植物系供血+运动系供血,两项此消彼长。动物系供血降到最低,保障植物系供血最大。体位动作引发左右肢体发生对流,如左手到右手,左手到右脚,左手到左脚等等,全都需要通过躯干内血管,引发躯干内血管重新分布。

注意:运动系和内脏系两大血管系统分流血液,体位动作改变局部供血是在于引到动态平衡,不可以用静水压分流的思路去想,而是要依托流体力学原理去想。

肌肉可以锻炼,而内脏并不能做到肌肉那样的锻炼。可以说,在太极拳问世之前,人们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锻炼”内脏的方法。道家的辟谷,算是一种锻炼方法,但依然都很片面。

如太极拳这样,从脊柱、内脏功能、供血分布、神经调节、精神训练等多方面综合达到训练的运动,的确独此一家。

孔少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yrolling.net/fxbzl/878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