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中医把人体抗病能力叫做“正气”,把所有的致病因素统称为“邪气”,认为人之所以会产生疾病,根本原因是正气不足,即人的自我协调能力、平衡能力、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下降,才会发生疾病;如果正气充足,即人的各种能力强大,纵使是有邪气入侵、或遇重大生活事件和气候突变,人也可以自我调节、自我修复、驱逐病邪而不产生疾病,这种的正气充足就称之为“实”;概况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然而当人的正气不足,难以驱逐病邪时,人才会得病,这种不足就称之为“虚”,概况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对于发病的原因,中医从整体观念三个方面出发,概括为“三因学说”。这种把致病因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分类方法较之以往更为合理、明确,对后世影响很大,故延用至今,即将病因分为外感性致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和其他致病因素三大类。
一是人与自然界不适应而引发的疾病,这就是说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等的不适应,身体调节功能不能与外在变化同步,气候变化等因素就会成为各种疾病的发病原因,由于来自身体之外所以称为外因;
二是人自身不能维持平衡引发的疾病,这就是说人们对于社会事件、情绪等的不适应,影响人的气机运行,如果我们没有调节好,也会成为各种疾病的发病原因,由于来自身体之内,所以称为内因;
三是其他原因导致的疾病,比如先天性遗传、饮食居处、过度劳累等等因素导致疾病,由于不好确定来自身体之内还是之外,所以称为不内外因。
(一)、外因
凡病从外来者为外因,因此外因以六淫为主,称之为风、寒、暑、湿、燥、火。
其实寒、暑、燥、湿、风本来是一年四季的正常气候,春天多风、夏天多暑、长夏天多湿、秋天多燥、冬天多寒是气候特征,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与之相适应,自动进行生、长、化、收、藏的生理活动,维护着阴阳平衡,使人健康无病。
然而当气候异常,或者是正常气候人却不能与之相适应时,都会造成身体的损害,而成为发病的原因,天人合一的调节功能出了问题,人体就产生了疾病。
所以六气为正常气候时,就称之为“正气”,当转换成为了致病原因时,就称之为“邪气”,如风邪、暑邪、湿邪之类,又因这种现象都是越出常轨,故又叫“外感六淫”。
因为暑即是热气,热极能化火,其余风、湿、燥、寒在一定条件下亦能化火,因而又将“火”加入,一般称作“六气”。六淫中除暑和燥二气在夏秋季节外,风、寒、湿、火四季均能发现,故外感病因又以这四气为最多。
外因致病的整体观表现在:
1、外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有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之说。
2、外邪致病各随其脏气所应。
风气入肝,寒气入肾,暑热之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分别侵害人的五脏。
3、外邪之生因地而异。
东方生风、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都含有邪气因地域方位之不同而异的特点。
(二)、内因
病从内起者为内因,以“七情”为主,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
其实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绪变化是正常的,但是情绪大过激烈,或者人不能适应社会事件引起的情绪变化,又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造成了身体的损害,而成为发病的原因,称之为“内伤七情”;是身国一体的调节功能出了问题,导致人体产生了疾病。
中医认为:情志活动归属五脏而称五志,脏腑气血是产生情志活动的基础,情志活动又是脏腑气血功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情志过用则会伤及五脏,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而有“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之不同。但是虽然五脏各有所属,而总的来讲由于心。
(三)、不内外因
不属以上内因和外因范围内的称之为不内外因。如意外创伤、虫兽伤害、饮食不当、性生活过度等生活方式不当、甚至于严重的温疫等。
因为外因多自皮肤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它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意外创伤、虫兽伤害,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也就是说不内外因是形与神俱的调节功能出了问题而导致了疾病。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知道,中医认识病因,是采用由果析因的认识方法探求引起疾病的原因,并由此认识疾病的病理过程,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认识病因的方法亦源自《内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