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由于风湿热发作导致心脏瓣膜受到损害的心脏疾患。主要表现为心脏里面的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瓣膜出现狭窄或关闭不全。其中,二尖瓣受损最多,其次是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单纯主动脉瓣受累比较少见。
风湿性心脏病为什么多发于相对年轻的患者?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风湿热反复发作所导致的,与A组β型溶血型链球菌的感染有关,因为这种链球菌可以引起化脓性咽颊炎、扁桃体炎或者猩红热等急性风湿热。研究发现,A组β型脓血型链球菌的一个片断结构跟正常人的心脏瓣膜、关节滑膜、丘脑下核和尾状核结构相似。人得了化脓性咽颊炎等疾病之后,体内产生的抗体是针对链球菌的,但也会对抗人体的心脏瓣膜、关节滑膜等正常组织,从而导致心脏疾病、关节炎等。化脓性咽颊炎、猩红热等疾病容易侵犯5~15岁的儿童或者青少年,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这部分人群感染A组β型脓血型链球菌之后,85%的患者会在30岁之前发病。如果链球菌的感染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或者充分有效的控制,就会导致风湿热反复发作,如果损害到心脏瓣膜,就会使瓣膜结构受到破坏、瓣膜功能丧失,最终导致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一般在风湿热初次发病10~30年之后,患者会因为心脏不舒服而就诊,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所以,临床上见到的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群体往往处于中壮年,相对比较年轻。
怎样预防和及时发现风湿性心脏病?因为链球菌感染是导致风湿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所以,想要预防风湿性心脏病,及时有效控制链球菌感染非常重要。另外,在感染控制之后还要预防性使用一段时间的抗生素,来防止链球菌感染的复发,但具体的使用疗程,还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链球菌的易感程度以及风湿热发作的频次、是否有瓣膜受累等情况综合判断。对于有风湿热病史的患者,比如青少年时期得过咽峡炎、猩红热、关节肿痛、皮肤红斑硬结等,医院检查,通过医生心脏听诊或心脏超声来判断瓣膜是否有损害,从而及早发现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会有哪些症状?风湿性心脏病早期,瓣膜受损不是很严重,患者往往没有不适的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心功能受到损害,逐渐开始出现症状,最常见有心悸、气短、呼吸困难、易疲劳、活动耐量下降等。患者在平地走时,对这些症状感觉不明显,但上楼或者爬坡时比正常人吃力,而且这些症状都会逐渐加重。比如常见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肺淤血,进而导致肺部感染,出现呼吸困难、咳血等症状。
风湿性心脏病如果持续进展,会带来什么后果?风湿性心脏病持续进展,心功能受损的情况进一步加剧,可能会出现以下结果:心功能衰竭。如果把心脏比作一栋房子,那么,瓣膜就像房子里的门,门坏了就会漏风漏雨,时间长了就会对房子有损害,使得房子变得不结实、摇摇欲坠。同理,随着病情进展,心功能受到的损害越来越大,患者最终将会出现心功能衰竭,这是导致风心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心率失常。最常见的是房颤,随着房颤的出现,患者心脏内长血栓的几率明显增加,血栓脱落后会导致脑卒中、下肢动脉栓塞、内脏动脉栓塞等,威胁患者的生命。肺淤血。肺部淤血会导致患者容易罹患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反过来又会加重患者心功能损害的情况,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当中。心内膜炎。由于瓣膜存在病变,血流通过这些瓣口时会出现不稳定的湍流,从而刺激瓣膜导致心内膜炎。
2得了风湿性心脏病该如何治疗?得了风湿性心脏病是不是一定要开刀做手术?风湿性心脏病用药治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针对病因治疗,延缓病情进展,控制风湿热发作;二是改善患者症状,应用强心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但是,想通过药物治疗改善或者减轻瓣膜损害基本是不可能的,最终都需要手术治疗。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一旦诊断为风心病就必须马上手术。在瓣膜病变早期,患者的心功能没受到严重损害,可以采取密切随诊观察的方法来了解病情的进展,暂时不考虑手术治疗。至于什么情况下要手术治疗,需要医生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受影响的程度、心脏瓣膜结构和功能受影响的程度、患者具体的身体状况来综合做出评判。所以,当患者得知自己患有风心病之后应该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从而选择最佳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
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手术方法有哪些?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介入治疗和开胸手术治疗。以最常见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为例,如果患者二尖瓣打开后的面积小于1.5cm2,但是患者没有出现房颤、也没有关闭不全、通过心脏听诊和超声检查发现患者的瓣膜质量还是比较好的,可以给患者选择创伤非常小的介入治疗——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这样有效开大患者瓣口开口面积,从而改善患者症状,维护心脏功能。虽然这种治疗方法并不能够免除患者下一步接受手术的风险,但能够有效推后患者接受瓣膜置换手术的时间。对于瓣膜质量不太好,但是修一修还能用的,可以采用手术治疗——二尖瓣成形术,在保留患者瓣膜的前提下,对瓣膜进行修复,使其尽量恢复正常瓣膜的功能。不过,根据临床经验,,并不是所有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患者都适合做二尖瓣成形术,需要医生评估后决定。绝大多数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都需要进行瓣膜置换手术,也就是说把坏掉的瓣膜切掉,换成人工瓣膜替代物,从而恢复瓣膜正常的生理功能,达到维护心功能的目的。
如果要进行瓣膜置换手术,该怎样选择人工瓣膜?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人工瓣膜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由人工材料制成的机械瓣,另一大类就是由生物材料制成的生物瓣。这两种瓣膜各有各的优缺点:机械瓣膜耐用性好,不太容易出现瓣膜的结构毁损,可以使用很长时间,但是患者必须终身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华法林吃多了会出血,吃少了会长血栓导致栓塞,所以患者需要每隔一段时间查一下凝血功能,帮助判断吃的药量合不合适。生物瓣膜是用动物的组织做出来的,与人体的心脏瓣膜类似,如果患者没有房颤或者其它需要长期抗凝治疗的疾病,在植入生物瓣膜后只需要吃3~6个月的华法林就可以停药了。但是,这种瓣膜的耐用性不是很好,植入体内一段时间后就可能出现瓣膜毁损,导致患者面临二次手术的危险。所以,对于要做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来说,如何挑选一个适合自己的人工瓣膜,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很多的。① 接受瓣膜手术时的年龄,这是最重要的因素。根据各个国家推出的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指南建议,如果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上,倾向于选择生物瓣膜;年龄小于50岁,倾向于选择机械瓣膜;50~70岁年龄段根据患者的意愿两种瓣膜都可以选择。② 需要置换哪个瓣膜。如果是换主动脉瓣,年龄在55岁以上的患者选择生物瓣膜更合适;如果是换二尖瓣,年龄在63-65岁以上的患者选择生物瓣更好一些。③ 女性患者是否有生育要求。有一些年轻的女性患者,有生育要求,选择生物瓣相对安全。④ 是否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这些慢性疾病可能会导致生物瓣容易出现衰败,选择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慎重的考虑。⑤ 是否有出血性疾病病史。有脑出血或者这方面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建议选择生物瓣膜。⑥ 是否换过机械瓣膜。如果患者的某一个瓣位已经换过机械瓣膜了,建议另一个瓣位选择机械瓣膜。患者可以综合以上因素,与医生一起做出更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选择。
有房颤的患者是不是只能选择机械瓣?合并有房颤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但并不意味着患者手术时只能选择机械瓣。现在有很多治疗房颤的方法,比如射频消融术、外科的迷宫手术等,患者可以选择这些方法先治疗房颤,在房颤消除后再置换生物瓣膜。另外,通过研究发现,在瓣膜性心脏病里,50%左房血栓的形成来自左心耳,如果患者不纠正房颤,可以在植入生物瓣的同时结扎或者切除左心耳,从而减少血栓的发生。
心脏瓣膜手术危险性高吗?心脏瓣膜手术是一个复杂、高风险的手术,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很严重的并发症,但是,医生也在不断努力降低手术的风险,患者不能因为担心手术风险而拒绝手术。有很多该做手术的患者因为担心手术风险或者害怕给家庭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而拒绝手术,这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选择。拖着、扛着只会让病情越来越重,等到扛不下去的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甚至不能做手术了,而且,治疗费用反而会更高。
3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要注意些什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应该注意哪些问题?① 及时与主治医师沟通,了解病情。了解自己患的是哪种类型的瓣膜疾病;出院医嘱上医生开出的药物如何服用,服用多长时间;熟悉凝血指标监测的意义及怎么解读它。② 定期复诊。术后3~6个月完成第一次复诊,让大夫明确自己术后的恢复情况。此后,每隔一年左右复查一次心脏超声,明确自己瓣膜工作的状态。③ 正确使用抗凝药物。对于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在服用抗凝药的同时需要服用其它药物,一定要向医生咨询后再用,避免造成不好的后果。比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甲硝唑、磺胺类药物等会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维生素K类的药物、安眠药、口服避孕药雌激素等会降低华法林的抗凝作用。所以,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咨询医生,由医生帮忙调整华法林的用量,保证瓣膜的安全。④ 少吃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对于需要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可能会减低华法林的抗凝作用,所以,像猪肝、胡萝卜、菠菜等都要少吃。⑤ 避免感染。瓣膜置换后植入的人工瓣膜是人工假体,可以发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当患者需要进行牙科操作或者其他外科操作时,一定要告诉医生自己有过瓣膜置换的病史,避免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发生。⑥ 避免劳累。日常生活中患者要避免重体力劳动或者剧烈的体育运动,避免过分劳累。
心脏瓣膜术后,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可以恢复到完全正常的状态?如果手术时机得当,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心脏功能检查时,检查结果一般都可以达到正常范围,但并不是说患者就完全与正常人没有区别了。患者毕竟接受过心脏瓣膜病损和手术的打击,心脏功能还是弱于正常人的。
办公室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