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日凌晨,果壳发布的“刚刚,WHO给新冠病毒起了正式官方名字COVID-19。这很重要!”一文中,混淆了病毒名称与疾病名称,给读者造成误解,特此致歉。
原文现已删除,以下更正补充信息后重新发布。
再次就此前的不严谨向读者们致歉。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经扩散至25个国家,确诊4万多人后,它终于有了一个正式的官方名字——COVID-19。
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的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上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疾病正式命名为“COVID-19”,其中“CO”代表“冠状”,“VI”为“病毒”,“D”为“疾病”。
“现在,nCoV所致疾病有名字了”
WHO官推
同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的冠状病毒研究小组在预印本论文中,提议将新型冠状病毒的正式分类名定为SARS-CoV-2。不过此论文尚未经过同行评议。
有人会觉得,起个名字而已,有什么大不了?赶紧专心搞特效药治病才是大事嘛。实际上,寻找治疗方案固然重要,给疾病和病毒起名字同样是大事,一旦命名不妥影响重大。
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起大名,
为什么那么重要?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次疫情及引发它的病毒的部分外号:
武汉肺炎:年12月末开始,人们知道了一种起自武汉的“不明原因肺炎”开始传播,于是叫它“武汉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年1月7日,经实验室分离、鉴定,明确了一种新的冠状病毒。
-nCoV: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新病毒临时名称,“”代表首次出现的年份,“n”意为新发,“CoV”代表冠状病毒;WHO还建议将该病毒感染所致疾病命名“-nCoV急性呼吸疾病”。
SARI:来自谣言“新型冠状病毒被命名为SARI,是SARS的进化”,已被辟谣——SARI是“SevereAcuteRespiratoryInfections”的缩写,即“严重急性呼吸感染病例”,并不特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肺炎。
中国肺炎/病毒:随着疫情的全球肆虐,不少外国媒体在宣传时直呼“ChineseVirus”。
NCP:2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将疾病暂命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Novelcoronaviruspneumonia”,简称“NCP”;网友们开始玩坏这个简称——“NoCP”“脑残片”“你差评”“吃野味的,你吃屁”等。
起初由于公众对病毒和疾病的认知不足、方便宣传辨识、注意力集中于一线抗疫,暂时通行各种简单粗暴的称谓是可以理解的。但时隔近两个月,名字不好带来的弊端逐渐浮现。
首先,WHO此前认可的最权威的病毒称谓“-nCoV”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嫌弃,大家都觉得这个名字难记、难写又拗口,不利于沟通宣传,也不能反映病毒的危险性、传染方式等更多信息。中文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好不到哪里去,名字太长,读写均容易错漏。
正是因为上述两个名字的不便,国内外人民均热衷给它取外号。其中“武汉肺炎”“中国病毒”这样的称谓明显带有地域歧视。国内频现湖北人回乡信息被泄露、武汉人住宿被拒等“抗鄂”事件。而某些外国媒体使用的“WuhanCoronavirus”“ChineseVirus”等称呼带有极大偏见,已经引发了国际上一些歧视华人的行为。
在游戏《瘟疫公司》中,你可以给病毒随意取好玩的名字,但现实中不能这么干。
作者供图
2月8日,国家卫健委曾发布疾病的暂命名,统一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简称NCP。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nCoV并非仅诱发肺炎,因而无论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oV急性呼吸疾病”还是“NCP”均不够准确。况且,新与旧的概念是相对的,万一病毒发生变异,或者新发现其他亚型的冠状病毒,后者难道叫“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2CP”吗?
因此,早日为病毒及其所致的疾病取一个正式名字,实乃大势所需。
曾经,给传染病命名的方法五花八门
过去,人们命名传染病及其病原体也曾随意过,取名依据大多源于人们对疾病的当前认识。典型的命名法有:
1寄主症状命名法
口蹄疫(口蹄疫病毒):典型症状是感染动物的口、蹄部出现水疱、糜烂[1];
麻疹(麻疹病毒):以其典型的皮丘疹为名。(有趣的是,年因一场麻疹疫情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迪士尼乐园,当时麻疹又名“迪士尼麻疹”[2])
天花(天花病毒):一种痘病毒导致的疾病,英文名“smallpox”就是“小痘痘”的意思,典型症状是明显地分布在脸部、手和腿的天花红疹,痊愈后脸上留有麻点样的瘢痕,中文更加形象称之“天花”。
在很多人看来,天花恐怕不能算“小”痘痘
everyday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