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就像是游走于血管中的幽灵,一旦堵塞血管,会是血液的运输系统瘫痪,其结果是致命的。99%的血栓没有任何征兆!而且,血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世界人口死亡原因分析(WHOstatistics)血栓是全球前三位的致死性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共同发病机制。王陇德院士、阮长耿院士、王辰院士三大院士呼吁:所有人应具备防栓意识!无栓预防,有栓早发现!
中国的血栓问题:
1、中国脑卒中发病率一般而言是美国的2倍,年死亡数在万左右,是中国死亡原因的第一位;
2、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心源性栓塞、动脉炎、血液病等,可导致或伴发脑部血管狭窄、闭塞,可使脑局部缺血或因血管的破裂而出血引发脑卒中;
3、成人易栓症的发病率据不完全统计在/左右,除先天性遗传性凝血抗凝蛋白异常或缺陷外,还存在不少获得性易栓症。[1]
心脑血管血栓疾病的关键点:
1、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死或致残的直接原因,没有血栓就没有心血管病。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始动因素。早期发现内皮功能的异常将有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2]
心脑血管病变与血栓形成
主要特征:动脉或静脉管壁炎症和增生性反应导致的血栓形成或斑块破裂基础上的血栓形成和再栓塞。
血栓形成原因:一部分原因是炎性反应和血栓生成调节异常;另一部分原因比较复杂,目前公认的原因涉及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纤溶酶及整个纤溶系统的血栓血管重建双重作用。
溶栓的关键:降低病死率和出血。溶栓疗法的早期再闭塞率(1个月以内)约为5%~15%,至溶栓后6个月再闭塞率可以高达35%,再梗的发生率为13%。有文献显示,t-PA溶栓同时肝素抗凝病人,溶栓后min血浆TAT大于6ng/L可预测溶栓失败和血栓再闭塞;血浆TAT小于6μg/L时,对鉴别血管持续开通和成功溶栓治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和93.3%,故TAT也可作为观察溶栓治疗疗效的指标。[3]
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心脑血管科案例:
基本信息:
科室:神经内科
患者:女,48岁
临床诊断:腹膜后肿瘤,脑梗塞
治疗情况:11.6-11.8用肝素
检测结果:
11月3日结果:
常规项目除了DD偏高,其他都正常;血栓六项均偏高,提示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凝血和纤溶系统均被启动,建议持续监测。
11月5日结果:
常规项目FIB,DD偏高;血栓四项指标TAT显著升高,PIC升高,凝血及纤溶状态均亢进,且t-PAIC,TM有升高趋势,提示患者内皮细胞受损中,提示临床需抗凝处理,建议维持治疗并动态监测。
11月9日结果:
常规项目FIB、DD无明显变化;血栓四项指标均下降,显示内皮细胞损伤修复,治疗有效,建议维持治疗并动态监测。
抗凝与出血是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难点之一,血栓四项(TAT、TM、PIC、t-PAI?C),均在各个系统的反应起始阶段产生,因此可作为早期提示指标。可以综合评估血管内皮受损情况、凝血酶、纤溶酶激活状态,有效评估患者治疗方案,辅助判断术后的再栓风险,血栓性疾病、预防、溶栓疗效监测。[4][5]
[1]吴兆苏,姚崇华,赵冬.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规范防治--ACCP最新溶栓和抗栓指南的启示中华流行病学杂志.3.24(3)-.
[2]胡大一,孙艺红.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规范防治--ACCP最新溶栓和抗栓指南的启示.《临床荟萃》,5,20(15):-
[3]彭作辉,王鸿利.抗凝和溶栓治疗实验室监测.中国实验诊断学.0,4(2):91-93.
[4]孟英,刘宁,薛冰蓉等.应用凝血指标诊断创伤骨科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9(10):-.
[5]吕永楠,任玮,陈晶晶,李晓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栓标志物水平变化及意义.微循环学[J].,27(3):43-46.
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目的,仅用于学习交流和分享。当内容涉及引用已发表的文献时,我们均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出处文献标注。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原作者直接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更正或删除,谢谢!
联系邮箱:fulin
sysm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