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的不仅是车迷,带你逛宝马博物馆AL

想了解一个汽车品牌的精髓,就去看它的博物馆。前不久我到德国,先后逛了保时捷、奔驰,那两个博物馆都在同一个城市——斯图加特,而今天我来到了慕尼黑的宝马博物馆。▲这辆宝马3系后面就是博物馆建筑宝马博物馆外表上看像个金属钵,但如果你坐飞机往下鸟瞰,就发现它其实是一个大大的宝马LOGO,很有创意。它和宝马的四缸体大厦都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慕尼黑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发动机是硬核杀手锏和奔驰博物馆一样,宝马博物馆的门票也是10欧元/成人。买完票后进去看到的第一个真正的历史展品,是一台飞机发动机。这不是宝马第一台发动机,但却想告诉大家,这是一个靠航空发动机发家的品牌。而这类发动机的技术门槛很高,既然这个难关都能攻破,那未来的摩托车和汽车发动机,各位就不必担心了。简言之,宝马想强调他们是“买发动机送XX的公司”。这才刚刚开始,如果你再接着逛,会走上一条将近百米的长廊,摆放着数不清的发动机,场面非常壮观。从星型排列气缸的螺旋桨飞机发动机,到喷气式飞机发动机,再到游艇发动机,最后是一系列赛车和高性能汽车的发动机……我感觉宝马都可以单独开一个发动机博物馆了。这种体验,是奔驰和保时捷博物馆没有的。摩托也是主力产品除了发动机,宝马还有个拿手产品——摩托车。从你刚进馆不久,就看到一个几层楼高的橱窗展区,上面陈列了几十款摩托车。它们就像放大版的模型,而我站在这个巨大的陈列架面前,就如同一个乐高小人。这些摩托展现了宝马从创始到近10年的作品,可惜我不懂机车,只能走马观花看看,但热爱摩托的粉丝可能会在此细细品味至少一个小时。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摩托多到放不下呢。别的展区还搁不少宝马的摩托车,不过那些似乎主要是比赛竞技车。我觉得,来参观宝马博物馆绝对有很大一部分是机车迷。第一辆宝马车并非原创而专程来看汽车的我,就相对失望了,感觉藏车量只有“一丢丢”。但宝马还是做了精心的展览设计,让游客能强烈感受到宝马的品牌文化。开山之作总是少不了,进馆看到的第一辆汽车是年的BMW3/15PS,这也是宝马第一辆汽车。但宝马没将它放到醒目的位置,而是一个角落。可能因为它不是一辆真正的宝马车,毕竟当年宝马收购了Eisenach汽车公司才获得了这款车的制造生产权。本质上说,是一辆贴牌车。不管怎么样,这种“拿来主义”是一条捷径,帮助宝马成功走上汽车之路。到后面,经典的宝马们就被作为重点展览对象了。3系——宝马的操控精髓比如3系展区,从3系的鼻祖到第五代3系。这种紧凑、简练、强调操控又兼顾空间的特性,一直是3系的特征。如果从设计上看,我们能看到许多一脉相承的地方。比如的C柱上已经出现了霍氏拐角,优雅又有动感,一直用到上一代的3系才改掉。但别遗憾,今天的3系,传承了一个新的DNA,就是双肾形相连一体的风格。当你近距离就会发现,3系鼻祖早就用了连体双肾形的中网设计,从第二代3系才分开成独立的。也许你会好奇,现在3系都发展到第七代了,为什么这个展区只更新到第五代?我想这跟一个背景有关——宝马博物馆实际上始建于年,但在年经过一次大翻新和扩建,并于年重新对外开放。而这个时段,恰恰是第五代3系诞生的时候。而这个展台的尺寸是按照到第五代的布置来设计,估计现在没地方搁第六、第七代车型了,只能等待下一次扩建。M系——宝马的性能精髓除了3系展区,还有一个M系列展区。里面陈列了从M1到M5、M6还有近代的E46M3都有。在奔驰博物馆,从没有一个AMG的专用展区,但宝马就不一样,这个品牌强调操控和运动,在这样的品牌内核下,3系和M系才得以作为C位展示。如果你没开过M系列的车,这个展区对你来说可能没什么看头。因为这些车在外观上跟传统的3系、5系、6系没太大差别,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M系,外观套件包围设计非常保守,一点都不狂野。但感受过M系,或者你是M系的车主,看到这些内心就很激动澎湃。它们也许没有法拉利、保时捷漂亮,性能也没那么好,但只要比普通家用车好开,能秒杀路上90%的车,价格又不贵,这就够了。M系是比较早强调这种“高性能家用车”的德国品牌,在欧洲有很多忠实粉丝,所以这个展区对他们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Z系——宝马的设计精髓如果想又运动,又漂亮的,那宝马还有一个Z系列展区。这里陈列了宝马的古董Roadster车型,比如年3/15PS、年/1、年,它们都可看做是Z的鼻祖)。因为它们的特点都是车身紧凑、双座敞篷、长车头短车尾,这就影响了后面Z系列的设计。我是Z系列的粉丝之一,因为90年代我刚喜欢汽车的时候,最开始我被宝马的Z3迷住了。它跟当时的奔驰、奥迪、大众都不一样,因为那几个德国品牌并没有这种敞篷长头小跑车,后来才有了SLK、TT,但论设计,没有Z3那种妖艳又复古的感觉。论设计,宝马始终跟另外几个德国大品牌不同。它有浓厚的巴伐利亚特色,这个地方位于德国南部,与法国、意大利很接近了,所以在设计上也有那两个国家的感性色彩。其实德国这几个汽车品牌,只要在南部的,设计都差不到哪去,比如保时捷和奔驰。但位于北部的奥迪和大众,看起来就像个冷冰冰的工业品,追求简约、极度理性。我有幸在国内见到几次Z3,但它身边那辆Z1,就几乎只能在德国见实物了,它从没进入过中国。而且产量很低,年-年间只造了辆,绝大部分在欧洲销售。Z1作为Z系列的开山之作,非常有未来感。为了贴合“Z”的内涵(Z系的名称源于德语单词Zukunft意为未来的意思),它大胆采用了能收进车底的车门,虽然开门的时候看上去就像门被偷了一样,但开关门的过程回头率很高,不亚于特斯拉ModelX的鸥翼门。但也许因为这个门的成本太高了,而真正为了这扇门买单的消费者少之又少。何况后期维修费用高,上下车也不怎么方便,所以后来的Z系列就妥协了,用回传统车门。Z系列展区是宝马最后一个主题展区,其中有两款车让我觉得值回票价——和Z8。这俩的关系,有点像奔驰的SL和SLSAMG,一个是时代的开创者,另一个是为了致敬前者的作品。的设计非常漂亮,工艺、动力都无可挑剔,当然价格也是天价——它的起售价为德国马克,如果加装硬顶还要另付马克,相当于硬顶版要2德国马克。而同时期的奔驰欧翼门SL,价格是马克。两者的价格都非常接近,我难以估算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人民币,但绝对属于99.9%的人的“买不起”系列。而它的继任者宝马Z8,在外观设计上大量参考的元素,所以远看就相当于是的复刻版。但内饰不一样,采用了当时流行的中置式仪表盘。Z8在中国的保有量不到10辆,价格也不便宜,年刚进入中国时售价为万元。其他的宝马,个性也不同其实到此,宝马博物馆就差不多逛完了。除了我上面提到的3系、M系、Z系特展外,还零星分布一些其他宝马车型,比如年BMWKammCoupe,这是放在宝马轻量化和赛车技术的展区,侧重强调早期轻量化(全铝车身)和优雅的赛车设计。这辆车似乎是年换上去的,因为我在参观宝马博物馆前,特地预习了一下其他媒体在去年写的游记,发现这个位置之前放的是年BMWMilleMigliaTouringCoupe。还有在一个独立的小展厅,有一辆墨绿色的宝马跑车亭亭玉立,它的车头、车尾几乎一样长,前脸没有双肾形格栅,尾部像60年代的美系车,有明显的尾鳍。这是一辆宝马,它采用后置发动机布局。如果不挂宝马的LOGO,你几乎认不出是一辆宝马。其他的车还有泡泡车Isetta、宝马老8系、宝马老5系、6系,还有Gina概念车等。但是,你看不到完整的各代7系车型汇总,6系汇总、5系汇总和1、2、4系等。宝马只是选择性地用一些车型放到博物馆。后记宝马博物馆和另外两个博物馆最大的不同是,它并非单纯是汽车博物馆。我想来这里参观的主要有三大类人群:汽车迷、机车迷、航空迷。虽然宝马和奔驰相当,都生产高端精品的车,从紧凑型到大型车的市场都全面覆盖,历史也算悠久。但宝马博物馆的藏车量,却比奔驰博物馆(两百多辆)少得多,仅有一百二十辆左右,和德国小厂保时捷的博物馆藏车量差不多。而且,这一百多辆车差不多一半是摩托车。所以,当你到了宝马博物馆里面,却看不到多少款宝马车,至少历史上许多前卫的概念车都没放出来。就连博物馆工作人员也如实对我们说:“我们博物馆太小,所展的车仅是冰山一角,有很多藏在总部大厦”,最后,她还不忘黑一下奥迪:“但已经很好了,不信你们去看看奥迪博物馆,比我们小多哩。”


转载请注明:http://www.myrolling.net/fxbbf/1259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