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下这剂汤心里不再慌

点击上面的蓝字   心脏的解剖,生理与疾病的记载,在古代医学书籍里,很早就有了,如内经,伤寒论,金匮,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之千金方等以至明清医学著作,无不有所记载,这里列出几节来看:   内经:“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克在血脉。”又说:“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又说:“心动则五藏六府皆摇”藏府性鉴“肺下即心,心有系,二系于肺,肺受清气,下乃灌注,其象尖长而圆,其色赤。”   照这里所举的一些记载,可知古人对心脏的形态作用,以及在人体中所处的重要地位,都有一个确实的概念,而且也能理解到心是接受肺下灌的清气(相当于肺脏的气体交换,将交换后的新鲜血液灌注入心),也知道了心脏的重要性,心脏有病就会使五藏六府皆不平静(摇)了。   古代医家不但对心脏有所了解,而且对心脏与血液循环的关系,亦有一定的认识。   素问萎论说:“心主身之血脉”灵枢决气篇:“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又有“黄帝问曰:血射出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岐伯答曰: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除了这些,内经又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心主脉”、“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为运血之器”、“五十营周于身”。   这些学说理论,出于几千年前的古人口里,还是惊人的,古人不但理解到全身的血都由心脏发动射出,而且也估计循环的时间,不但这样,还体会到血液不是一样的,有的血滑能射出,有的是色黑而行缓不能射,这不就在说动脉静脉血的流行与出血情况么?对血的来源,也中肯的指明是中焦受气取汁,变化为赤,这是指纳受饮食,吸取其中的精华,营养物质,转化为血液。另外在内经和其他文献里又可以看到“心包者,护卫心主……正犹君主有当城也”又如将“心经”“心包经”“脉经”放在心包的功用之下,这些是进一步将心和它的外护器官联系了起来,这些见解是非常实在的生理学说。   心脏病是近代医学上的病名,我国医学典籍上虽然没有这一病名,但不等于中医治疗范围就没有这种疾患,不过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有提到心病的,我们可以理解到,这些所提及的心字,往往是将脑的作用概括在内,假如对中医缺乏深刻的了解将古代中医书籍上的有关心字的疾病记载认为就是现代的心脏血管系统疾病,那就会造成误解。

中医对心脏病症状上的认识

中医书籍对心脏病的诊断与症状的明显记载不多,对心脏病症状方面,可以由谈到脉搏的如“其去如弦绝死”、“脉结代,心动悸,”等去理解,这些都是心的疾病到了类似心力衰竭的情形。又如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载有类似心绞痛病的叙述。灵枢口问篇:“心系急则气道约,气道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这是说由心病影响呼吸系的症状。   另外在征象和病类中,中医文献中有“真心痛”、“心卒痛”、“喘息胸痛”、“怔忡”、“惊悸”、“心动悸”、“心瘧”、“胸痹短气”等,都有可能与心脏病的各种症状有相关之处。

中医对心脏病的治疗

由于是依据直觉诊断的关系,治疗方面,多是采用随症疗法的;同时中医文献上没有较明白或系统的心脏疾病的记载,对于治疗的研究,也只好从其中记载的一些症状里去探究,这里举出了几种心脏病与中医书籍上记载的症象可以相拍合的治法,但除了这几项外,并不是说其余的都不能用中医方法治疗的:   (一)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这里只准备谈一谈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栓塞形成的中医治法。   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又说:“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经又云:“阳明有余,上归于心,滑则病心瘧。”金匮说:“胸痺之病,喘息欬唾,胸背痛,短气……。”又说:“胸痺不得卧,心痛彻背”、“胸痺胸中气塞,短气。”“胸痺缓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医宗金鉴说:“胸痺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痛也。”巢氏病源胸痺候云:“胸痺之候,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不利……甚者心里强否急痛,肌肉苦痺,绞急如刺,不得俛仰……胸满短气,咳唾引痛,烦闷,白汗出,或彻背膂,其脉浮而微者是也,不治数日杀人。”又心痛候云:“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者,心为诸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   按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栓塞形成的症状来说,心绞痛的痛,发生突然,在胸骨后或左缘,为尖锐,扭绞性或压缩性之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及左臂或颈、下颔、牙及背部。多因用力,情感兴奋,饱食,严寒等诱发,疼痛时间很短,数秒钟至数分钟,但也有疼痛至十几、二十分钟左右的。   急性心肌栓塞形成,临床上可见疼痛、气短、休克三者不同程度地同时存在,疼痛是最常见而最显著的一个症状,但有时气短和休克,可能是发病时唯一或最显著的症状,疼痛的情况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其时间常是数小时或十数小时,痛的程度剧烈,并有躁动、不安、流汗等现象,发病后的24—48小时内体温常增高,至第三四天最高,七八日后恢复正常,脉搏可增快(每分钟—次左右)。

中医认为“心肺同源”这是心肺同治的理论源泉。现代医学也验证了中医的这一论理,通过解剖学可以知道,冠状动脉包含有肺动脉。因此也就有了肺心病(肺源性心脏病)这一病名。心脏本身耗氧占整个人体的20%左右,若肺部出现病变,最先缺氧的就是心脏。如果长期轻度缺氧,会使心肌收缩增强,心率加快引发冠心病,严重缺氧时血压、心率均下降,导致心肌坏死,心力主衰竭,甚至心脏骤停。

综上所述,古书所称之胸痺,真心痛等症状是有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包括在内的,但亦可能是含混的将肋间神经痛,胃痛,食道病等包括在内。

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中医博士罗陆一在古典医学所记载的对治疗心脏病的治疗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早搏、房颤的一经验方,临床应用治疗效果很好。现把此方公布出来,供需者参考。

养心归草汤

组成:炙甘草60克,党参3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桂枝30克,炒枣仁15克,当归15克,熟地30克,阿胶30克,黄芪3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后下)。

  功效:养心安神,益气补血,平稳心律。

  主治:气血亏虚所致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纤颤。

  用法:每日1剂,加米酒煎服。

  方解:养心归草汤以炙甘草汤及归脾汤二方为基本方,合而化裁加减组成。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认为炙甘草汤气血双补,具有“益虚补血气而复脉”的功效。归脾汤补益心脾气血。方中重用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补气健脾以温养后天之本;改生地为熟地,加用当归、阿胶加强补血功效,取“血为气之母”,“补母而令子实”之意。《得配本草》认为龙眼肉“益脾胃,葆心血,润五脏,治怔忡。”桂枝温通心阳,炒枣仁养心安神,木香行气温中。米酒活气养血,滋阴补肾,助药力,引药直达病所。诸药共奏养心安神,益气补血之功,治疗气血亏虚所致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纤颤颇有良效。

  加减:兼瘀血加川芎、田七;兼痰浊加制南星、法半夏;兼肾虚加仙茅、仙灵脾、菟丝子;肝郁加柴胡、桂枝、龙骨、牡蛎;肺气虚加蛤蚧、红参、核桃;阳虚加制附子;阴阳两虚加麦冬、生地;湿重加豆蔻、厚朴;便溏者阿胶减量。

编辑:甘草校对:奔跑的小鹿

后台服务号:L-R(


转载请注明:http://www.myrolling.net/fxbby/10681.html


当前时间: